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该文以机械类专业主干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对目前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构建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特点,结合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展、工程应用分析和思维等能力的全方位素质培养为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新体系进行研究与探索,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变革,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工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应结合新工科背景对机械制图与CAD[1]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不断优化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为培养工匠精神、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全新思考与实践方式,科学育人覆盖工科基础教学课程,做好机械制图与CAD思政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3.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加工过程中工艺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度挖掘课程中所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及时、有效、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堂,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程学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亚龙YL-1351L型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综合教学系统为例,从基础实训项目、专业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三方面探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设计,论证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中,在设计题目选择、设计任务安排、设计过程要求、设计辅导教材编制、计算机应用及设计管理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中,在设计题目选择、设计任务安排、设计过程要求、设计辅导教材编制、计算机应用及设计管理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7.
张元晶  杨勇  沈惠萍  马振武 《南方农机》2023,(16):179-181+198
【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与考核方法脱节、思政要素欠缺及缺乏复杂工程项目牵引等问题,造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方法】面向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课题组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要素、OBE导向教学考核改革、引入复杂工程案例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结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创新型高质量工程应用人才,有助于使该课程教育满足高端制造类人才培养需求,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房晓丽  彭晖 《南方农机》2023,(9):185-188
【目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跨界整合、领导和实践等综合能力,属于复合型优秀科技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设计类专业特色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方法】电子设计类课程群建设应综合考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将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整合作为建设重点,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结合电子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主要将课程群合理划分为理论课程群、实践课程群,同时在理论课程群中合理创建核心课程,如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课程群中,积极创建基础型、深度型、探究型实验实训。不仅要根据新工科建设目标,同时要切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出理论和实践教学、核心和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课题组主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电子设计类课程群进行研究和实践,旨在提高电子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李芳环  闫春爱  向亮 《南方农机》2023,(7):187-189+198
【目的】“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原理”作为传统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适应人才培育的要求,必须进行课程建设。【方法】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课题组提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学习理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教师要树立“新工科”的教学理念,要以人才培育为主线,搞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让学生把安全、法律、规范放在心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优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优化后,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50%。【结果】“机械原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整合和取舍、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改变学习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进行课程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内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工科的背景,本文对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类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通过理实融合的教学方式、软硬件结合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的教学总结,并将“雨课堂…翻转课堂”适当地融入课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是对国家教学改革号召的积极响应,是推进工科专业建设的现实需求。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代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结合新工科背景的热点、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实践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有效途径。课题组以机械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挖掘专业中的关键思政元素,使之与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育结合,探讨行业特色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逐步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工科专业课程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吴敏  李栋  刘嫣红  郑志安  魏青 《农业工程》2023,(12):113-118
以新农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干燥技术实践课程为例,立足于学科基础,分析了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鲜明工程应用和技术实践特点,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案例设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突出强化课程思政引力。解决了实践教育培养弱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与培养机制不匹配等问题,为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探索出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文章以“PLC”课程为例,从教师自身思政修养、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对专业课如何无形渗透思政教育进行了路径探索,旨在与思政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工科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基础,专业课门类众多,如何在工科专业课程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方面入手,探讨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材料学专业的基础课“聚合物原料与助剂”为例,剖析了聚合物原料与助剂的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探讨了将思政元素自然流畅地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方法。以工科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事件为切入点,以家国情怀为深入点,以百年党史中的时代楷模为生动素材,巧妙地将文化自信自然融入工科课程中,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工科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在分析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教师能力、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为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然而目前该课程已无法适应国家战略转型升级的需要,需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方法】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院校交流、专家座谈、回访学生、教研室讨论,发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育人能力未充分发掘、过程考核有待加强等问题,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坚持“三全育人”要求,提出更新课程内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构建过程考核体系等教学改革措施。【结果】“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通过两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课程深度和强度,延伸了课程广度,提升了课程温度,提高了课程的精度,使得内容更加完善,育人环节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过程考核更加充实,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成果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机械制造实习"是高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保障等方面,对"机械制造实习"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教改实践证明:"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高,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和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需要,为今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