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阜新矿区8种不同立地类型植被特征进行研究可知,该区乔木树种主要有刺槐和榆树,在排土场这种特定的复垦土地上生长良好,其郁闭度可达0.55~0.70,且有林地水土流失状况都比较轻。灌木树种主要以火炬树为主,草本主要有狗尾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等。  相似文献   

2.
以望谟北盘江国家湿地公园3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脆弱生态区域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选取乔木林、经济果树林、草地3个不同植被类型测定0—20 cm土层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在3种植被类型中,土壤C,N,P,K,AN,AP存在显著性差异;(2)土壤的C/N,C/P水平上,乔木林(18.58,84.20)、经济果树林(22.00,268.75)、草地(18.35,90.85)均高于我国陆地平均值;(3)土壤的N/P水平上,乔木林(4.51)、草地(5.13)<10,经济果树林(11.91)在10—20之间。3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乔木林>经济果树林>草地,且除AK外,其余土壤养分皆存在显著性差异。乔木林和草地土壤限制因素是N,而经济果树林是N和P。该区域在进行植被恢复管理时,可适当施加氮、磷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植被恢复提供更多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影响偏关县矿区植被恢复因素的分析,针对该县矿区植被恢复规划,提出了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注重生物措施应用及推广固体水造林技术等相应对策,为该县矿区植被恢复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生态恢复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利用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将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于矿山开采前的自然状态,或重建成符合人类某种有益用途的状态,抑或恢复成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状态。所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都是以植被恢复为前提,因此植被恢复研究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内阿拉善盟丰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三矿、五矿环境治理区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矿区森林植被恢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张家口矿区植被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分类阐述了当前采矿业生产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讨论通过利用林业技术措施对矿区进行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旨在通过理论和技术措施使矿区开采及其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得到缓解,现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粒度组成与速效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径分布和养分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及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植被从低覆盖度到中覆盖度,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分别增加50%、66.55%,差异显著(P0.05);3种植被盖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向表层聚集,中覆盖到高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5.73%,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土壤养分与粒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盖度与粉粒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8。土壤粉粒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低、地表裸露的地区极粗砂含量增加,较细的沙粒含量降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浠水县荒坡地、农耕地、马尾松林地和农林复合地(桃树+黄花菜)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试验测定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表现为荒坡地(1.57)〉桃树+黄花菜(1.51)〉农耕地(1.49)〉马尾松(1.45);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马尾松(44.97%)〉农耕地(43.70%)〉桃树+黄花菜(42.82%)〉荒坡地(40.52%);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表现为马尾松(179.89mm)〉农耕地(174.80mm)〉桃树+黄花菜(171.03mm)〉荒坡地(162.07mm)。不同植被类型的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9月〉6月〉3月〉12月。  相似文献   

8.
榆神府矿区采煤塌陷地植被群落恢复演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榆神府煤矿区不同采煤塌陷年限下(1年、2年、5年、10年和未塌陷区)的植物群落变化特征,运用群落多样性指标及组成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采煤塌陷过程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恢复过程。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初期,区内植物种由多年生草本植物向一年生草本变化,而塌陷5年后多年生草本比例显著增加;采煤塌陷1~2年植被群落指标显著下降,并在塌陷2年达到最低,至塌陷10年后,塌陷区植被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至未塌陷地群落水平。采煤塌陷后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分析表明,塌陷区植被变化过程可总结为:群落衰退期(塌陷后1年)→恶化期(塌陷后2年)→恢复上升期(塌陷后5~10年)。  相似文献   

9.
紫金山矿区裸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金废渣堆积场的植被恢复是紫金山矿区生态恢复的重点。通过对废矿石(渣)堆边坡的裸地整治、植物选择与配置、栽植和管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的快速植被恢复技术,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惠农矿区的生态恢复为研究对象,调查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理论及现实原因,通过对矿区绿化工程的研究分析与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榆林沙地矿区为例,通过3个试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结果为引进樟子松、沙地柏更新改造原有植被,可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以北沙柳为例,平茬可以更新加快灌木生长发育,改变衰老长势,春季平茬效果好于秋冬季;沙地柏、紫穗槐、北沙柳、樟子松等林分消耗利用水分较少,可作为较好的防风固沙林类型,而塔落岩黄耆、柠条、沙蒿耗水量较大,不适宜大面积营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林地4种立地类型的植被种类、数量、盖度、丰富度、生物量等因素,分析了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立地类型所分布的植被种类数量相仿,其中固定沙地较单一,林下种类相对丰富;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固定沙地多样性略低;植被生物量差距较大,最大的是固定沙地,最小的是流动沙地;有机质的积累则是林内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三交林场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分析了在自然更新下的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灌木林、草本丛)下物种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重度火烧后,草本丛的优势种重要值变化不明显,但喜阴耐旱的植物重要值显著升高;而灌木林主要以阳生耐旱草本植物占主要优势;油松人工林林分群落结构变化只是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物种的更替。(2)重度火烧后所有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样地,油松人工林在重度火烧后多样性明显升高,油松人工林草本丛灌木林地。说明重度火烧2a后,不同类型植被恢复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封育区自然概况封育区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海拔1728米~1680米,属于典型的荒漠气候。封育前,流动沙丘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土壤属灰棕荒漠土,气候干旱,风大沙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三峡库区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pH值逐步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水解性氮含量表现为针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3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土层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演替进程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与水解性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香格里拉市高寒山区工程边坡迹地植物群落结构,以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丽江云杉,灌木层优势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其次是滇西北小檗和西南蔷薇,草本层优势种以苔草、蒿等植物为主,未受破坏的自然林地植物优势种更为多元化;工程迹地1年自然恢复样地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指数较小,为0.03~0.30;工程迹地多年自然恢复样地物种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系数较高,最高为0.43;F1样地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但不同工程迹地之间差别较小。草本层自然恢复较快,在演替早期,草本植物中的蒿、苔草、野青茅及西南鸢尾等植物,可作为工程迹地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通过对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不同年度恢复及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矿山恢复初期,旱冬瓜、藏柏和麻栎3个树种以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能快速成林;藏柏次之;麻栎最慢。由198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恢复的林分物种及多样性指数比较可知,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灌木也逐渐增加;随着林分逐渐郁闭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除受紫茎泽兰生态入侵的影响,草本组成由初期多年生草本过渡为1、2年生草本,向阳性草本过渡为耐阴性草本,种类由多到少,数量由少到多过渡,这一阶段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和均匀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但随着林分恢复时间的逐渐增加,林下灌草层会逐渐趋向于平衡,达到一个良好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9.
对广州市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郊区风景名胜区绿地等4种表土颗粒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表土质地以壤土为主,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的以砂质壤土为主,郊区风景名胜区绿地的以粘壤土为主。造成质地的差异性主要由砂粒和粘粒含量百分比所决定,粉粒含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石漠化区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为研究退化草原的植被恢复技术,设置不同牧草组合对滇东南峰丛洼地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石漠化样地进行修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木豆Cajanus cajan,按照5:2:5的比例混播;在中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按照5:5:2的比例混播;在重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按照5:2:5的比例混播,3个月后植被覆盖度、株高生长、植被丰富度和草产量等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增长。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原经过人工种植,使石漠化趋势向潜在石漠化转化,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得到显著改善。人工植被恢复是石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