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8年湖南省市级数据,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两比较法和标准差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质量及两者协调度自2006年以来稳步提升,2006~2010年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2010年前后人口城市化质量逐渐反超土地城市化质量;人口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极化效益较为严重,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态势,长沙市及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程度较好,而大湘西地区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总体来说,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仍不协调,未来应充分把握好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利用好人口和土地两大要素,引导城市化发展走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城市土地与城市化之间的不协调性逐渐显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对推进城市化至关重要,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产生反馈作用.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构建二者的协调度和耦合度模型,评价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浙江省城市化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程度.(2)耦合程度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并呈现动态性变化.湖州、绍兴两市在2010和2011年出现反常,由原来的超前型转化为滞后型又转化为超前型;衢州市在2011年呈现滞后状态.2011年以后全部城市均处于滞后型状态.(3)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以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4)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中低水平协调的耦合,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熵值法分析2019年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耦合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类型。结果表明,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82~1.17,交通网络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0.05~0.20,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交通网络可达性;交通网络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差异;依据耦合协调度将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归纳为2个发展类别和5个发展特征,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提出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8年湖南省市级数据,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两比较法和标准差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质量及两者协调度自2006年以来稳步提升,2006~2010年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2010年前后人口城市化质量逐渐反超土地城市化质量;人口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极化效益较为严重,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态势,长沙市及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程度较好,而大湘西地区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总体来说,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仍不协调,未来应充分把握好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利用好人口和土地两大要素,引导城市化发展走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方面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2013—2018年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从时间序列看,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综合指数始终低于土地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特征,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人口城市化滞后状态,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从空间格局看,西部地区呈现以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基础、协调发展类型因省区分的空间格局;2018年,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中级协调状态,部分省市(自治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12个省市(自治区)均实现协调发展类型提升,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状态良好,西部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耦合机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ArcGIS10和SPSS21进行了新疆16个城市2005年以及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时空分析。结果发现:(1)7年来,新疆地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参数指标随时间在不断增加,新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另一类城市如石河子、哈密、阿勒泰等土地集约水平有较大程度提高,第三类城市如阿图什、喀什、和田等集约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化进程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但两者并非同步发展;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动态变化的,两系统间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劣化。(3)通过耦合协调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不相匹配而且呈现地域性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5~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城市化水平,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并对其进行时空维度上的差异分析。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以后圈内各市多处于协调阶段;从时间轴上看,武汉、黄石、孝感、潜江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趋于逐年增强,但在空间格局上各市呈现不规则变化态势,不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发展。探究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8年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4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该区域2005—2018年农业发展水平和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格局。【结果】2005—2018年,云贵川46个州(市)的石漠化治理成效存在持续升高、持续下降、先增后减、先减后增4种变化趋势,在空间上高值集中于蜀中和滇中,低值集中于贵州省,呈西部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农业发展水平呈持续升高、持续减少、先增后减3种发展趋势,空间上高值集中在蜀中,低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局面。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和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585~0.790,均处于协调阶段。时间上看,曲靖和遵义等11个州(市)的协调程度逐渐好转,昆明等4个州(市)出现微弱的退化,其余的州(市)均未发生变化。在空间上,成都、雅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江苏省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借助空间分析软件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比较13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间土地利用效益差距悬殊,空间分布呈由南到北整体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外部溢出效应明显,其中苏南地区为热点区域,苏北地区为冷点区域;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均处在失调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多数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而苏北地区多数处于高度失调阶段。【结论】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未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成渝城市群2006—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逐年放缓,内部差异显著。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部分城市在2011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亟须加强,大部分城市常年处于失调状态,以中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从成都市开始向城市群的东北再向东南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9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对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南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弱,其中62.5%的区域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云南各州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制约因素各不相同;从空间分布上看,滇中、滇南、滇东北、滇东南、滇东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影响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川中丘陵区仁寿县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县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协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的低水平耦合状态,但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可将全区划为磨合区、拮抗区及低耦合区3个类型区。磨合区主要包括区位位置较好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其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拮抗区包括与磨合区相邻的乡镇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乡镇,工业用地和特色种植用地占有一定比例,该区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低耦合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严重失调。区位位置、资源状况及交通条件是形成县域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空间耦合协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以武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评价2002~2012年武汉市的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较好协调向良好协调阶段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协调的格局。因此,应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动城市化,提升两者间的协调性,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湖南省为例,研究湖南省各个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他们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方法]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的视角来对湖南省14个市区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并借助于耦合协调模型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结果]湖南省整体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并不是很高,在所有的市中,只有省会长沙已经步入了初级协调发展的水平协调度最高,其余的大多市级都是处于濒临失调区间,部分市级处于轻度失调区间;通过空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析,得出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的空间自相关并不是非常显著,没有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状态。[结论]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是受到区位条件、城市发展战略等相关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土利用集约利用密切相关。以湖北省鄂州市"多规合一"为契机,研究了2001-2013年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二者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研究表明,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彼此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2007年收集的云南省434份烤烟进行了外观质量评价,同时对不同州市烤烟定量评价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外观质量较好,外观总分、颜色、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和色度在12个州市间的变异都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根据外观总分进行聚类,临沧、大理、楚雄、曲靖、普洱、昆明、玉溪和昭通为1类,质量相对一般;文山、丽江、保山和红河为第2 类,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度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极值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测度河南省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大于新型城镇化指数,说明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镇化。从指标层来看,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城镇化增幅最大。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中,土地经济效益成绩最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且处于拮抗阶段,说明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两者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耦合水平向逐步磨合的方向发展。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的协调度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4个阶段。两者的协调程度还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