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火灾可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大面积的林业资源全部毁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物防火林带可预防火灾蔓延,在森林火灾的防治中意义重大。在分析生物防火林带营建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带网络进行优化、因地制宜与适地适树、结合经济与生态2个方面的效益、在确保营建重点的基础上分期实施几个方面总结了生物防火林带营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宁国市实际,提出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为森林火灾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103-103,134
木荷是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营建木荷生物防火林带是我国南方控制森林火灾、阻隔火源、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该文通过对山地林区木荷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探讨,分析总结了木荷防火林带营建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技术,为进一步推广和营建木荷防火林带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结合桐庐县森林现状和发生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近自然理论,以解决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开支,并提高了防火的效果,以期为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森林火灾具有破坏性大、突发性强等特点,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防火措施中较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即为营建生物防火林带.该文结合兴宁市叶塘镇实际,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生物防火林带营建的主要技术要点,以期为该镇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热林中心边境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与传统的放火线相比,不仅能发挥良好的防火功能,还能发挥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当森林火灾的发生时,生物防火林带能起到阻隔地表火蔓延,拦截飞火,减弱火势,切断火源,为人工扑救赢得宝贵时间。热林中心林区与越南接壤53.6km,因此营建高质量、高标准的生物防火林带对边境一带林区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增长会产生严重影响,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毁坏大面积林地,造成森林资源减少,同时会造成消防人员的伤亡,因此必须强化森林生物防火带的营造和管理。荷木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防火带树种,在防火、隔火、断火等方面具有极大作用。以荷木构建生物防火林带不仅可以增加森林资源,也能有效防范森林火灾,控制火灾的危害范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主要探讨木荷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福建省三明地区为森林火灾多发地区,为了阻隔森林火灾的蔓延、切断火源,降低火灾造成的亏损,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为研究区域,整体规划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    方法   通过分析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计算得出阻隔网密度和最小控制面积,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水文分析以及面向对象的空间特征提取等方法确定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的位置,再结合阻隔网现状,优化选取防火树种与阻隔网宽度,最终计算得出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密度,对将乐县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进行综合规划。    结果   最终确定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的密度为19.04 m/hm2,最小控制面积为10 hm2,共需营建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3 591.67 km,山脊防火林带阻隔网1 846.64 km,沟谷防火林带阻隔网384.21 km,林缘防火林带阻隔网1 360.82 km。山脊防火林带阻隔网宽度取均值12 m进行计算,沟谷及林缘防火林带阻隔网宽度取均值9 m,得出规划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总面积为3 786.49 hm2,通过对比将乐县主要树种的抗火能力,选取以木荷为主,油茶、毛竹等为辅的防火树种 ,既能发挥较好的抗火性能又兼具经济效益。    结论   依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重在实效的原则,在总结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营建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阻隔网密度、最小控制面积、林带的位置、林带的有效宽度、树种的选择等重要参数之后,对将乐县的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进行了优化,不仅达到相关规定的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标准,并且建设成本可控,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好的防火效果。   相似文献   

8.
庐山地区有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优势,应以木荷和茶叶、油茶等适生树种为主要防火树种,采用混交方式,进行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合理配置。构建庐山森林防火的天然屏障。分析了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意义,介绍了庐山的地形特点和森林防火形势以及适合该地区的主要防火树种.提出了庐山周边营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7,(12):90-92
现代林业新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建立国家级的森林防火基金。(2)做好森林火灾预防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火险期管理,严控田间地头林地等野外用火。(3)应用高科技手段做好森林火灾预测预报工作。(4)改造传统的生土防火路和单一的生物防火林带为新型生物防火林带,包括:(1)复层结构的混交林防火林带;(2)"免修、经济效益高"的生物防火经济林带;(3)"免修、全封闭、经济效益高"的混合型生物防火林带。(5)在生物防火经济林带和复层结构的混交林防火林带建设人工引水自动化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10.
林区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现代森林防火工作的战略性治本措施。该文针对林业六大工程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工程的科技支撑力度,通过对林区近几年发生的森林火灾调查,根据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林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树种选择、营造技术指标体系,并结合森林防火工作提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秦琳峰 《新农业》2023,(24):59-60
<正>在我国现阶段的森林防火过程中,不仅要使用传统的防火手段,同时还要运用林业种植措施来预防火灾的发生。1对防火林带进行网格化在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防火地区以及防火地带,工作人员可以在山沟与山脊等自然地形之间建立林分网格,设置防火林隔离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不会大面积蔓延,只会损坏一个网格中的林木,不会蔓延到其他的网格中,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森林火灾,有效降低火灾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森林最可怕的是火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绿色生态防火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好生物防火林带,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生物的种类繁多,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加大了生物防火林带的种植力度,进而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树种的选择和优化配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了确保生物得到良好生长,国家加大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继而发挥其防火的功能。因此,本文针对生物防火林带的效益及营造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对于加强森林抗御火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森林防火工作当中采用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当受到社会和相关专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国有林区中建设防火林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阳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阻火、隔火、断火等功能,并能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论述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介绍南阳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建设及保障,并对生物防火林带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相关部门及社会群众对森林保护关注度不断提升,其中火灾对森林危害构成的威胁较大,爆发之后火灾危害会不断蔓延,对森林资源构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需要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强防火林带营造技术,更好地提出生态建设效益与防火效益等。本文以下对生物防火林带效益及营造技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荷木耐火抗火能力强、适应范围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中.该文结合兴宁地区实际,总结了荷木育苗技术及其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技术,以期为兴宁地区森林防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生物防火林带还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鉴于此,本文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舒城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生物防火林带还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鉴于此,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进行阐述,希望能给舒城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物防火林带有效宽度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森林火灾实例分析法,通过对2场特大森林火灾林火蔓延规律与火场热力学变化规律研究,得出主防火林带宽度S,至少应达到S≥VM*√2H/G,VM为防火林带建设处最大风速最大值,H为平均火焰高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利用前式计算副防火林带防火林带宽度S时,VM应为防火林带建设处最大风速平均值;生物防火林带最佳结构为疏透型.  相似文献   

20.
张辉 《农技服务》2014,(6):175-175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如果很好地应用了这项生物防火技术,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的研究,既是做好"源于自然、服务于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