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锋 《江苏蚕业》1993,(2):29-29
<正> 我场在七十年代中期发现了桑萎缩病的危害,当时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及科学的防治方法,致使病害日趋严重,1981~1982年每年挖出的病株堆积如山,田块病株率达30~50%。1982年开始重视桑萎缩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通过5年(1983~1987年)的努力,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8%左右。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发病率仍较高。从1988年开始,针对前5年防治方面的薄弱环节,我场在防治工作上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以下几个关键措施:一、彻底挖除病株除冬春彻底挖除病株外,重点抓6月、7月和9月,尤其是掌握夏伐后6月中下旬这一关键时期,因为这是一年内桑树发病的高  相似文献   

2.
防治桑萎缩病目前主要采取加强苗木检疫,彻底挖除病株,认真做好桑田治虫及培育抗病桑品种等措施。为进一步探讨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从1984~1986年,我们在黄化型桑萎缩病发病率较高的桑园作了“夏伐留条留叶的试验,经实践,对防止桑萎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后: 一、材料及方法 (一)供试材料桑品种成片湖桑32号15亩,树龄4~  相似文献   

3.
<正> 黄化型萎缩病是宿迁桑树的最主要病害。据1986年普查,平均病株率为6.3%。为此,1987年开始设立“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综合防治”课题,经5年努力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蔓延和危害,病株率降至0.8%,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一、及时、彻底挖除病株,清除病源。针对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媒介昆虫菱纹叶蝉的生活习性,挖除病株的时间重点掌握在6、7、9三个月,从大面积应用情况看,效果明显,挖除病株后的桑园很少发病。二、防治菱纹叶蝉,切断传染途径。根  相似文献   

4.
桑萎缩病的三种病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萎缩病一名,引自日本。我国各地蚕区群众叫做癃桑、鬈桑、癞头皮桑、猫耳朵、虾桑等。1957年曾提出我国的桑萎缩病有两种病型,即花叶型萎缩病和黄化型萎缩病。最近对黄化型萎缩病的进一步研究,又区分出两种:一种表现为萎缩;另一种表现为黄化丛生。因此,我国的桑萎缩病可分为萎缩型、黄化型和花叶型三种。 这三种病型通过嫁接传染和菱纹叶蝉接种证明病原都是病毒。通过典型症状的对此以及温度对枝条内病原的影响、采伐对潜育期影响、病株隐征现象与季节性关系,春伐对病株消长变化、对寄主致病性等发病条件的论证,认为三种病型的病原是异质的。 从三种病型分布和为害分析,防治桑萎缩病目前已成为蚕桑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三种病型的防治方法方面,分别提出检疫的主要措施、清除病树办法,治虫防病、采用抗病品种、改善采伐,加强肥培管理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1、苗木检疫桑萎缩病、桑根结线虫病、青枯病及桑紫纹羽病等易随桑苗和接穗调运传播,新栽桑区应加强检疫,若发现应立即挖除烧毁,以防扩大蔓延。2、开沟排水春季雨水较多,桑园湿度大,有利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如芽枯病、桑炭疸病、桑褐斑病及桑萎缩病等。因此,桑园应...  相似文献   

6.
柏建余  仝德侠 《蚕业科学》1991,17(2):114-115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病害,近年来在睢宁县发生面积较大,危及养蚕生产。为控制黄化型萎缩病的蔓延,恢复桑树的生产能力,我们进行了压条法改造、康复黄化型萎缩病桑树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 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于1987年在桃园乡黄化型萎缩病严重的桑园进行。将发病株分为4级:有1—2根枝条发病的桑树为1级病株,3—4根病枝的桑树为2级病株,5—6根病枝的为3级病株,7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喷施化学药剂吖啶橙1000倍液、尿嘧啶替加氟1000倍液的试验表明,桑树枝条生长量增加,与清水对照区相比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2个药剂中以吖啶橙为优,但差异不显著;经过2年的跟踪观察显示,药剂处理的病株,症状有明显改善,但病症仍可见,表明这2种药剂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症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未能使病树完全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8.
春季,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湖桑32号”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健株的桑芽和叶片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作了检测.发现,病株的前两种酶的同功酶与健株的有明显的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在晚秋(桑树的休眠期)对桑树韧皮部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病株的酯酶同功酶与健株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方法对桑萎缩病诊断和检疫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南县有20多年杂交桑养蚕历史,近几年春季老桑园发生桑萎缩病有增多的趋势.据在全南县望江围村小组桑园调查点上的统计,病株率平均8%左右,高的达25%.  相似文献   

10.
1春蚕结束后,及时夏伐,时间要求短,分片统一,尽量减少病虫辗转为害。2夏伐桑枝尽快运走,清除残枝枯叶,铲除桑园杂草,消灭残存的各种病虫,降低夏伐桑园的病虫基数。挖除桑紫纹羽病、桑萎缩病的零星病桑。3桑园施肥耕翻,不仅有利夏伐桑树生长和土壤改良,而且可...  相似文献   

11.
<正> 桑拟萎缩病1989年春首次发现于我省石泉县前池乡龙口村坡地桑园。其主要表现为:枝条上部桑芽不发或发芽迟缓,发芽后多在燕口期枯萎,中下部桑芽多能生长,但生长异常,叶小而厚,叶面粗糙,叶缘上卷,叶色暗绿,幼叶萎缩难于展开,形似萎缩病,故名桑拟萎缩病。1990年,  相似文献   

12.
<正> 如皋市新民乡对树龄衰老、准备更新的桑园,在老桑中先栽桑苗,培养新株后再挖除老桑树,这样不致因桑园更新而桑叶减产。在秋冬或初春于老桑园行间开沟、铺草、填肥、栽植新桑,饲养春蚕后即淘汰挖除老桑,并加强新桑抚育管理,增施肥料,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如皋地区桑园中萎缩病发病率较高,无法根治,老的病株挖除了,新栽桑中又陆续发生,广大干群迫切希望推广桑树新品种。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认为,育71—1号这个品种适应性较强,生长优势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发芽早,发芽率高,有利于减少春蚕与夏季农忙冲突。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于五十到六十年代对桑萎缩病病型进行研究,1965年把桑萎缩病分成“三种病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萎缩病“三种病型”的病原进行研究,进一步查清了“三种病型”的病原。据桑树萎缩病自然发病调查,有的桑树品种发病表现萎缩型,有的桑树品种发病表现黄化型。作者为了进一步证实桑萎缩病表现的病型同品种的关系,于1979~1987年,对萎缩病的病型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桑花叶型萎缩病已成为桑树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是桑类病毒。为了探索该病的传染途径,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病原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传播不但与苗木、嫁接、病株汁液密切相关外,也与土壤、花粉、果实有关;进一步通过RT-PCR检测,在病树的花、果实和病毒污染的土壤栽培的桑树花、叶中检测到病原体小分子RNA,因此认为桑花叶型萎缩病可通过土壤、花、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培养法保存、增殖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岛桑(MorusacidosaGriff)苗茎尖进行组培脱毒,昆虫介体接种病原,继代培养,获得无休眠期的标准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病原类菌原体驯化株。通过对MS培养基成分的调节,可以批量繁殖病株和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桑树萎缩病在安徽省肥西县的发生情况调查得知:肥西县发生的桑树萎缩病主要是桑黄化型萎缩病,该病在老桑园发病率高于新桑园,立地条件差的桑园发病率高于立地条件好的,间作豆类、芝麻的桑园发病率高于不间作作物的。通过连续3年的病株挖除、菱纹叶蝉的防治、品种的更新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桑树萎缩病的株发病率从2003年的2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1%~3%。  相似文献   

18.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4,41(4):51-51
今年4月,笔去象州县大乐镇出差,当地蚕农向我反映了一种桑病,他们说以前很少见过这种桑病。经过我到桑园实地调查,初步诊断为桑花叶型萎缩病,此病是由一种线状病毒寄生引起的,病株叶缘略向叶面卷缩,侧脉间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  相似文献   

19.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安康蚕区的主要桑病之一,过去时有发生,未引起重视。近几年,该病迅速蔓延,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安康县恒口区红四村三、四、五三个组105亩河滩成片桑,发病面积53亩,占50.48%。对1215株桑树进行调查,发病率达68.72%。汉阴县田禾乡由于“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危害,发种量、产茧量以1984年与1986年相比,分别减少500  相似文献   

20.
桑树萎缩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萎缩病又称隐桑、龙头桑、猫耳朵、糜桑、塔桑等,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有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桑花叶型萎缩病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