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协调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天津市大港区东亚飞蝗发生区,采用条带交替式超低量喷雾,施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3个处理的卡死克(5%水剂)使用量均为150ml/hm2,微孢子虫使用量分别为15×109、22.5×109和30×109孢子/hm2。处理时东亚飞蝗为3龄末盛期,虫口密度分别为26.38、11.63和29.88头/m2。防治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75.91%和89.76%,存活蝗虫的感病率分别为37.5%、55.0%和52.5%。  相似文献   

2.
微孢子虫饵剂的不同配方对新疆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用微孢子虫对3种草原蝗虫进行室内感病性试验,结果不同种蝗虫的感率差异很大,经胫戟纹蝗的感病率高达83.5%,而意大利蝗和西伯利蝗仅分别为34.5%和17.7%。用飞机在草原喷洒,微孢子虫饵剂每100克加50%马拉硫磷4ml和10ml,对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虫口减退率可增加到76.7%和76.0%,明显高于单用微孢子虫饵剂的杀虫效果。作者认为在一般蝗虫发生年份,单用微孢子虫饵剂可压低虫口到防治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用微孢子虫对3种草原蝗虫进行室内感病性试验,结果不同种蝗虫的感病率差异很大,红胫戟纹蝗的感病率高达83.5%,而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仅分别为34.5%和17.7%。用飞机在草原喷洒,微孢子虫饵剂每100克加50%马拉硫磷4ml和10ml,对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虫口减退率可增加到76.7%和76.0%,明显高于单用微孢子虫饵剂的杀虫效果。作者认为在一般蝗虫发生年份,单用微孢子虫饵剂可压低虫口到防治指标(10头/m2)以下,蝗虫发生量大的年份,采用加微量农药的微孢子虫饵剂,既可提高防效,也可比单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蝗虫微孢子虫治理稻蝗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为主,协调其它措施持续治理稻蝗的方法.以蝗虫微孢子虫1.5×1010孢子/hm2感染蝗虫,30d后,虫口减退率达65.4%;仿生农药卡死克与微孢子虫条带式协调喷施,以间隔喷施面积31为最好,施放后第7d,虫口减退率73.9%;45d后,防治效果仍达61.6%.  相似文献   

5.
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小区应用微孢子虫后30d,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6.45%,感病率为28%;蝗虫虫粪不能携带微孢子虫,牧草携带率从10d的100%下降到40d的33.3%。病害早发生的蝗虫种类对晚发生种类有较强的传播作用,其传播率达26.67%。  相似文献   

6.
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8.
刘清浪  黄金水 《昆虫天敌》1999,21(3):97-106
本研究筛选出蝗虫微孢子虫,蜡状芽孢杆菌及簇孢霉等微生物杀虫剂,并应用于防治棉蝗的感染率达77%以上,应用从星天牛中分离的白僵菌防治星天牛,感染率达77.8%;应用芜菁夜蛾线虫和蠹蛾线虫防治星天牛,感染率达90%以上。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病虫害的综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田间杀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94~1996年间在内蒙古利用亚洲小车蝗痘病毒防治草原蝗虫的初步试验结果:田间罩笼试验用5×107OBS/ml的病毒包涵体悬浮液喷雾,24~26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73.3%;虫口减退进程曲线呈S型;处理10天后虫口减退率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处理后20天虫口减退趋势逐步减缓,田间小面积试验用7.5×109、7.5×108和7.5×107OBS/hm2分别与麦麸l.5kg配成饵剂撒施,处理后38天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8.0%、42.0%和32.7%。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建国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蝗灾,发生面积超7600hm^2,成灾面积达933hm^2。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有蝗蝻1000头/m^2以上。北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蝗区。文中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几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和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筛选了 5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和 1种常规杀蝗药剂对东亚飞蝗的毒效。结果表明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 ,以毒饵中药剂有效含量计 ,卡死克毒效最高 ,对 4龄蝻的LC50为26.5(16.5~38.0)mg/kg ,LT50为4.946d ,抑太保次之,LC50为284.4(133.8~449.2)mg/kg,LT50为5.227d ,其余 3种毒效较低 ;但从性能价格评估 ,则以卡死克和灭幼脲较优 ,虽然致死时间较常规杀蝗剂长 ,但由于其高选择性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很小 ,对环境比较安全 ,在生产上应用价值较高。常规杀蝗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对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甘肃省临洮县为害百合的地下害虫种类, 并以主要发生为害种类为供试对象, 采用拌土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源)农药对主要害虫的室内毒力和致死中时。调查发现小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gracilicornis、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为主要发生及为害种类, 不同时间发生种类存在差异, 9月份以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发生为害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66.16%, 平均种群密度为10.48头/m2, 10月份, 则以棕色鳃金龟幼虫发生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96.86%, 平均种群密度为7.79头/m2, 主要取食百合根系和鳞茎, 造成根系数量减少, 鳞茎出现不规则褐色缺口或凹陷斑。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1.8%阿维菌素乳油、2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剂对两种蛴螬均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和速效性, 药后7 d时, 校正死亡率在82.22%以上, 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和棕色鳃金龟幼虫的LC50分别为0.161、0.060 mg/g和5.558×107、0.362×107孢子/g, LT50分别为2.237 d(2.2 mg/g)、1.393 d(2.2 mg/g)和6.645 d(40.0×107孢子/g)、4.940 d(2.0×107孢子/g), 这两种生物(源)农药对两种蛴螬的LC50和LT50值均略大于两种化学农药25%二嗪磷乳油、40%辛硫磷乳油处理的, 且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均低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 致死中时则长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致死中时。  相似文献   

13.
为发展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比较了5种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种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室内毒力及致死表型。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中剂量处理条件下,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处理后第2天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6.7%~86.7%)就显著高于对照组(0%),第5天稻纵卷叶螟幼虫校正死亡率可达到85.7%~100%,均极显著高于二化螟的校正死亡率(4.76%~23.81%),二化螟第6天时的校正死亡率为25.0%~55.0%。对褐飞虱若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的速效性和毒力均优于球孢白僵菌,经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处理后2 d的存活...  相似文献   

14.
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是为害我国苹果、海棠和红叶石楠等果树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已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本研究测定了本实验室研发的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YJ007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4.0×105孢子/mL)处理2、3龄和4龄若虫,药后7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17%、92.94%和97.04%。4龄若虫在处理后2 d行动迟缓,处理后3 d,足和头部出现白色菌丝且大量幼虫死亡,最后菌丝布满试虫体表并产出大量孢子。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对苹果黄蚜7 d的田间校正防治效果为86.78%。因此,YJ007油剂在苹果黄蚜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虫口密度和龄期对东亚飞蝗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笼养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虫口密度和龄期对其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饲养的蝗虫其由群居型转变成散居型的速度不一样。密度越高,转变的速度越慢;当密度过高时,即使由三龄期开始隔离也无法转变其生态型。将处于三龄期群居型蝗蝻在低密度下隔离,到四龄时为过渡型,到五龄和成虫时为群居型;而四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五龄和成虫时仅偏向于群居型;五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成虫时仍为群居型。所以,三龄期可能是东亚飞蝗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临界期。超过三龄,即使在低密度下也不易发生生态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4种方法测定了已测试对黄瓜新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雌成螨无毒的9种常用农药对其若螨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和0.5%苦参碱烟碱(果圣)水剂对若螨和卵的LC50分别为3128.49mg·L-1和1802.67mg·L-1、26.37mg·L-1和27.01mg·L-1;喷雾法和二次中毒测定发现这2种农药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10%,表明这2种农药对若螨和卵影响很小.0.3%印楝素乳油对若螨和卵的LC50分别为7.43mg·L-1和8.70mg·L-1,喷雾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发现其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17%~36.21%和3.95%~28.95%,表明该农药对若螨和卵低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福美双(普雅图)可湿性粉剂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表明这4种杀菌剂对若螨和卵无明显影响.86.2%氧化亚铜(铜大师)可湿性粉剂和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达到16.81%和9.32%,对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表明这2种杀菌剂对若螨低毒,对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麦田草地贪夜蛾农药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可为害苗期至灌浆期的小麦, 但国内目前尚未进行麦田农药防治的研究工作。我们利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草地贪夜蛾防控药剂在云南完成了对拔节期麦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农药7 d后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别。25%乙基多杀菌素WG、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5%多杀霉素SC、5%甲维盐ME、10%虫螨腈SC、50 g/L虱螨脲EC、150 g/L茚虫威及10%高效氯氟氰菊酯EC防效为70.4%~97.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0%高效氯氰菊酯EC和有机磷杀虫剂40%氧乐果EC的防效分别为49.8%和46.8%。生物农药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防效为65.1%, 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SC、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和10亿PIB/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的防效为35.3%~41.9%。因此, 麦田草地贪夜蛾种群高密度下建议使用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防治, 低密度下可选择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 研究结果为麦类作物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寒地区芸豆氮肥与密度优化组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北部主栽芸豆品种英国红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氮肥和密度对生育期、形态特征、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商品与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会显著增加各个生育时期和生育期的天数,低密度时差异不显著,超过20万株·hm-2差异显著。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芸豆的商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N肥45 kg·hm-2和密度10万株·hm-2的组合脂肪含量最大为1.51%,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蛋白质最大值出现在N肥60 kg·hm-2和10万株·hm-2的密度与氮肥组合上,最大值为14.55%,与N肥45 kg·hm-2和10万株·hm-2组合差异不显著,与其它组合间差异显著;N30 kg·hm-2和20万株·hm-2组合产量最高,为3 418.56 kg·hm-2,与N肥45 kg·hm-2和15万株·hm-2组合产量(3 417.46 kg·hm-2)相当,与其他组合间差异显著。综合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品质分析,最为理想栽培模式为N肥45 kg·hm-2和15万株·hm-2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