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草甸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DCA排序方法,对关帝山灌丛草甸群落进行了多元分析,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该地区亚高山植被可分为灌丛群落、草甸群落2大类,包括8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分析结果一致,并可知决定亚高山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和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山西南部山地白羊草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山西南部山地白羊草群落进行了研究。TWINSPAN等级分类将62个样方分为17类,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线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第一轴基本上反映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梯度,第二轴基本上反映了土壤质地的变化梯度。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向春玲  张金屯 《草业科学》2009,26(12):13-18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相结合的方法,对东灵山亚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草甸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高度、坡度和垃圾数的梯度变化,表明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和旅游干扰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CCA排序结果与DCA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群落的70个样方调查数据,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CCA排序方法对半日花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日花群落可分为2个群丛组8个群丛类型,其中以半日花为建群种的半日花—蓍状亚菊群丛和半日花—刺叶柄棘豆群丛为主要群丛类型,以半日花为次优势种的群丛类型有3个.DCA、CCA 排序结果与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半日花群丛的分布与坡度、坡向、土壤水分密切相关,随水分条件的降低半灌木成分在群落中的作用下降,其他小灌木在群落中的作用增强.半日花群落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生境的破碎性.  相似文献   

7.
达光文 《草业科学》2009,26(6):41-46
对旱泉沟流域的植被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重要值进行调查分析,采用TWINSPAN对旱泉沟流域次生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从植物群系组成、植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方面,研究旱泉沟流域封山禁牧区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初步探讨乔木树种的演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2)从群落Ⅰ到群落Ⅶ, 乔木、灌木、草本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持平,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乔木<灌木<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为乔木>草本>灌木,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逐渐复杂化,并趋于稳定;3)次生林的演替序列为山杨树Populus davidiana→桦树Betula platyphylla→青海云杉Pica crassifolia,其自然演替顶级为青海云杉。  相似文献   

8.
山西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灌丛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煜倩  聂二保 《草业科学》2009,26(11):32-36
以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群落为对象,沿不同海拔布置样方,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把47个样方分为11个群丛,D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相吻合。DCA结果揭示出,其中第一轴显著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坡向变化趋势,而第二轴则反映出坡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样方所在地的坡向和坡度是决定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发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湿地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480个野外样方调查及实验分析,运用显著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不同草地类型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草地类型;高寒草甸群落稳定性最高。高寒草地中,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不同,4种草地类型均匀度与群落稳定性显著负相关;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草原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显著负相关,在高寒湿地草甸和高寒草原中丰富度与稳定性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是影响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碳、pH以及铵态氮含量也能通过影响植物多样性进而影响群落稳定性。综上,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变化,根据草地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湿地植物(水生、沼生和湿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兼有水、陆两者的生态功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保护湿地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1]。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最主要的是植被恢复,我们唯一可采取的措施就是保护好地球上的自然植被[2]。湿地的恢复既要保护原有的自然植被,同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工程;为保证植被的繁育,授粉方式对植物的繁殖是至关重要的,传粉者的缺乏会使生态修复相当困难[3]。为此积极采取蜜蜂为湿地植物授粉,促进生态恢复是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汾河太原段河温滩草地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1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确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2.
草地类型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泥泉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带,具有代表性的冬春秋放牧场。本文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排序(DCA)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类型的分类及其分布的梯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地类型按传统分类划分出18个型,TWINSPAN分类结合DCA排序归纳出8个型,其中6个型为地带性草地类型,2个型为非地带性草池类型;地带性草地类型沿水热梯度分布,非地带性草地类型沿质地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13.
山西长治湿地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和群落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种群和群落空间格局分析是揭示群落结构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为现代植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长治湿地位于长治市主城区西北3 km处,是山西省面积最大和保存最好的水库湿地。本研究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项轨迹方差法(TTLQV)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治湿地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治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析中,这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成功地揭示群落的特征。同时群落格局与其优势种的格局关系密切,扁秆藨草+芦苇群系和小苜蓿+双穗雀稗群系的格局差异明显,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群落的格局规模减少,群落分布格局不仅受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还受环境因子制约,优势种群的小斑块规模一般为20~290 cm,大斑块规模则多为900~1 270 cm,格局规模随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而变化,并且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在格局形成和变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结果很好的揭示了长治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平原湿地。保护区内湿地发育良好,复杂多样,泡沼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繁多,是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目前三江平原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湿地。本文阐述了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并分析了管理现状,对保护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及其分布情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生物入侵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金佛山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样方法和野外踏勘法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外来植物进行了调查,初步调查结果如下:1)在金佛山共发现56种外来植物种,主要是草本类植物,且多呈零星分布,绝大部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一样仅仅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出现,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相互竞争,但五节芒具有突出的入侵分布特征;2)56种外来植物中有31种是有意引进的,占入侵种总数的55%;15种是自然入侵的,占27%;有9种是入侵来源不明的,占16%;1种是伴随其他物种无意引进的,占2%。而目前危害面积最大的五节芒就是入侵通道不明的外来植物种;3)调查的样方中外来植物的出现频度与干扰程度相关,干扰越严重的,出现外来植物种的几率越大,踏勘也呈现了同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The main role of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is for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vegetated areas. For farm planning, rapid, observationally‐based methods are most practical, but for planning at all scales the slower quantitative methods eliminate personal bias and are more readily reproducible. The main role of ordination lies in providing ecological information on plant‐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and inherently it should do so more efficiently than classification. Both ord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vide information of practical value to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