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AHP法筛选观光木杉木混交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观光木杉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的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培肥土壤能力、水文效应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益的总排序是:观光木杉木行间混交>观光木杉木行带混交>观光木杉木株间混交>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江雄清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90-191,208
针对杉木纯林连续栽培存在的生长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开展杉木与香椿混交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香椿混交后,杉木生长量明显提高;香椿杉木混交林中植被多样性比杉木纯林丰富;混交林对光能的吸收充分,林内温湿度适宜;混交林土壤容重低,而土壤持水量、毛管空隙、非毛管空隙和总孔隙度都比纯林大,混交林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香椿混交促进了杉木生长,改善了林内的环境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观光木杉木混交林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观光木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贮水性能等水文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混交林的林分涵养水源能力均优于杉木纯林,其中以观光木杉木行间混交最好,地上部分持水量32.95t/hm2,0~40cm土层最大贮水量130.26mm.  相似文献   

4.
杉楠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文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144-145,227
针对当前杉木纯林连栽引起林分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等问题,开展杉木与楠木混交造林试验研究,对杉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在生长量、林内小气候和土壤肥力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与楠木按1∶1和1∶2混交,林分中杉木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均超过杉木纯林,其中杉木与楠木1∶1混交,林分中杉木各生长指标增加幅度较大,与杉木纯林相比,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分别增加了43.07%、113.83%和35.61%.杉楠混交后,林内湿度提高,林内气温、土温和光照强度降低,土壤变得疏松、通气和透水,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本试验条件下杉木与楠木混交的最佳模式为杉楠行状混交.  相似文献   

5.
观光木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林分的群落特征、生物量及生产力等方面对观光木人工纯林及其与杉木混交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光木混交林生物量为103.838t/hm~2,是观光木纯林的1.9倍;其林下植被生物量1.478t/hm~2,小于观光木纯林(1.995t/hm~2)。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各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均为:树干>根>枝>叶。但观光木纯林的林分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其出材率,其树干生物量的比例高于混交林。观光木混交林叶面积指数为5.72,叶净同化率为787.3g/(cm~2·a),明显高于纯林,从而使得观光木混交林表现出比纯林更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从杉木的生物学特性、凋落物的积累与分解、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纯林培育措施等方面科学分析了杉木人工纯林地力衰退成因,并就缓解和克服地力衰退问题提出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阔叶树与杉木人工混交造林,幼林期各林分杉木生长差异不明显,而阔叶树生长差异较大.11年生时蓄积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杉木南酸枣混交>杉木拟赤杨混交>杉木纯林>杉木木荷混交>杉木火力楠混交.杉木纯林处于中等.  相似文献   

8.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生物产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产量分配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是杉木纯林的1.29倍,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较纯林的高,而林下植被层所占的比例则比纯林的低.混交林中杉木有效冠高与观光木有所交叉,但比观光木的高.混交林阳冠厚度比纯林的厚4m,阳冠的活枝和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比纯林的大,表明混交林乔木层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率.混交林中杉木和纯林杉木的粗根垂直分布均呈单峰型,细根则分别呈梯形或单峰型;观光木粗根和细根则均呈双峰型.杉木和观光木粗根呈明显垂直镶嵌分布,而细根均在表层土壤富集,而在较深层土壤分布具分层性;与混交林杉木相比,纯林杉木粗根量最大层次上移,而细根量最大层次则下移.  相似文献   

9.
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模式生长及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20-121,138
面对杉木人工纯林易发生地力衰退、生长降低等问题,开展了杉木厚朴不同模式混交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厚朴混交林在提高杉木林生长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作用明显。在不同模式的杉木—厚朴混交林中,杉木厚朴按3∶1的比例带行混交杉木林生长最快,林分蓄积量最大,而且该模式混交林土壤孔隙状况、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等均最高,杉木厚朴3∶1带行混交模式是杉木-厚朴混交林中最优模式,从而为杉木林合理栽培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造林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采伐迹地上更新营造的人工纯林及混交林分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纯林树种和混交林模式的林分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纯林树种表现为南酸枣>马褂木>杂种马褂木>杉木>桤木>观光木>木荷;混交林模式以杜英+刺楸混交林模式的生长状况最好;在3种杉阔混交林模式中,桤木与杉木混交更有利于杉木的生长,种间关系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著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新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138-139
针对杉木连栽容易引起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的问题,于1996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开展杉木木荷混交林(1:1和1:2)和杉木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木荷1:1和1:2混交林生长快于杉木纯林,经方差分析,混交林与纯林之间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1:1杉木木荷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1:2混交林,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杉木纯林;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根>根桩,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纯林,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高于纯林;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3.
柠檬桉与乡土树种复层混交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金元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63-164
对22 a生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及杉木纯林调查分析表明: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能合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林分蓄积量比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提高了30.6%,比杉木纯林提高了119.3%。柠檬桉由于树体高大,与木荷、杉木混交,其密度的增加并不会影响乡土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于荷×杉单层混交林和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4.
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表明 ,杉木与红锥 ( 7杉∶ 3锥 )星状混交 ,7年生时 ,种间关系比较协调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 ,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且改土效果显著 ,明显地提高了林分的产量和质量 ,混交林的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了 42 .82 %和 5 7.0 8% .但现实保存密度偏大 ,种间竞争剧烈 ,混交林分结构不够稳定 ,急需通过适当的间伐以改善种间关系 ,调整林分结构 .杉木红锥人工混交是改造杉木低产林、防治地力衰退及扩大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植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在适宜区进一步推广营造  相似文献   

15.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能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连续土芯法和热值测定对福建三明地区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维持地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细根的能量现存量达10.371MJ/m2,是纯林群落的1.17倍,其中杉木、观光木、林下植被细根分别占72.12%,14.88%和13.00%;而不同树种<0.5mm径级的细根是细根能量现存量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混交林杉木、观光木、纯林杉木的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较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单谷型,在3月或5月最低.林下植被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在5月最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谷型,在5月最低.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达4.001MJ/m2,是杉木纯林的1.12倍,占地上部分年凋落物能量归还量的31.6%,不同树种的<0.5?mm径级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均占60%以上.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分解量和净生产量分别达2.009MJ/m2和7.833MJ/m2,是纯林的1.23倍和1.17倍,而混交林细根枯落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0.178%)亦高于纯林细根的(0.159%).  相似文献   

16.
杉木光皮桦纯林及混交林生物量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从林分生长、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等方面,对营造于福建南平的5年生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及光皮桦纯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光皮桦纯林和杉木光皮桦混交林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大86.44%和30.87%。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力,促进杉木生长,而且还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杉木光皮桦事状混交模式是值得推广的杉阔造林模型。图2表3参6。  相似文献   

17.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 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 应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采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或轮栽,以便防止杉木多代连栽所造成的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18.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群落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六年生不同混交比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每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杉木(3):火力楠(1)混交林为代表,并以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为对照,对不同林分群落的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混交比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蓄积量均比杉木和火力楠纯林高,其中以杉木(3),火力楠(1)林分蓄积量最高,(2)混交林中林木的单株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均比纯林高,长势比纯林好;(3)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均比杉木纯林高,特别是干材净生产量比杉木纯林高1.16T/ha.a,这对经营用材林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性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 1 1年生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测定结果表明 :杉拟混交林土壤结构体、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均较杉木纯林有所改善 ;各模式 0~ 2 0cm土壤 >0 .2 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纯林提高 6.2 1 % ;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较杉木纯林增加 9.87%和 1 8.0 6% ;杉拟 3∶1混交林 0~2 0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分别提高了 1 1 .96% ,2 0 .5 5 % ,2 2 .46% ;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 ,杉拟 3∶1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杉木纯林提高 43 .96%。这说明通过落叶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之间的混交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对防止杉木多代连栽造成的地力衰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并与杉木和火力楠纯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的营养元素吸收、归还、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不同,其中杉木纯林归还吸收的比值仅为1.86%,火力楠纯林的归还吸收比值为23.13%,是杉木纯林的12倍。混交林归还吸收比值为14.12%,是杉木纯林的7.6倍。混交林能明显地提高营养元素归还量和归还吸收比值,对于防止杉木纯林地力衰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