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are)在安徽是重要害虫,1963~1966年在肖县、砀山等地调查,华北蝼蛄占发生量的94.6%,非洲蝼蛄为5.4%。麦苗受害率一般10~20%,严重的需毁种重播。1963~1968年在砀山和合肥进行了生活史研究,将结果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首次在南昌应用高空测报灯对蝼蛄全年田间发生种群动态进行诱集监测。通过逐日统计灯下蝼蛄诱捕成虫结果表明:南昌地区灯下诱捕到的蝼蛄100%全部为东方蝼蛄。2014年5月15日至12月1日,期间共计诱捕东方蝼蛄4967头,全年灯下未见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成虫在全年内有多个高峰时期,灯下成虫高峰时期主要分布在6月上旬、6月底至7月上旬和7月下旬,8月5日后至监测结束,成虫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3.
日本黄脊蝗Patanga japonica(I.Bol.)是以成虫越冬的土蝗种类之一,在河北省从未造成过危害。1989年此蝗在太行山脚下的平山县寨北、古月乡镇的半山坡农田成灾。发生面积16962亩,5—30头/m~2的有6550亩;31—50头/m~2的有5500亩:51—150头/m~3的有1450亩。受其危害减产10—15%的有7550亩;减产15—30%的有4550亩;有1450亩谷子、玉米、豆类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4.
赵钢 《植物保护》1965,3(2):69-69
1963—1964年作者于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对烟草苗床中蚯蚓的发生为害,和当地群众采用的防治方法进行了调查。 一、为害概况 近几年来,在安徽定远、凤阳地区烟草苗床中,蚯蚓对烟苗的为害甚于蝼蛄和地老虎,严重影响了烟苗的培育。一般缺苗率15%,重者达50%以上。凤阳县东方红公社朱后、山唐生产队的2.4亩烟苗,缺苗率高达90%。1964年,定远县朱巷公社东庄生产队1.2亩烟苗,因受蚯蚓为害,几乎无苗。  相似文献   

5.
1986年,我场部分稻茬地膜棉和稻茬麦后直播棉田,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 Bill.)猖獗。发生面积达685亩,一般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虫7.7—24.2头,最高33.9头。棉苗被害株率31.2—100%,断茎率5.4—47.3%,叶被害率21.5—73.2%,  相似文献   

6.
韦美成 《植物保护》1989,15(6):55-55
近年来,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在商河县麦田危害逐年加重,1988年全县发生25.5万亩;1989年达32.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3.4%,一般发生地块20—60头/米~2,严重地块达150头/米~2以上,发生重的地块不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减产10—15%。为此,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蔡煌 《植物保护》1988,14(1):34-34
1987年5月8—13日,我区马洋等5个乡的2700多亩早稻爆发了稻象虫。丛害率在88—95%,每丛有成虫3—5头,每亩7—8万头。大山下宋国参、林维绸两户5亩早插早稻,每丛平均14头,丛害率100%,亩有成虫29.4万头。被害稻苗成排穿孔、叶片断折、披垂水面;顶叶发黄停长,而后枯萎死亡。当地老农反映,这是百年罕见的。 据本人观察,该虫在本地1年发生两代,以戈、幼虫在稻田边土中、杂草丛间、落叶  相似文献   

8.
张怀玉 《植物保护》1990,16(5):51-51
棉蝗Chondracris rosea(De Geer)是个体较大的土蝗,成虫体长62—81毫米,一年发生一代,据记载主要为害棉花、甘蔗、水稻、竹类、柑桔等,食性很杂,而在江北近年主要为害大豆和棉花,主要为害叶片。此蝗在该地区以往没有造成危害,1989年在淮北平原的五河县新及区、城郊区的郜家湖大豆田危害严重。发生面积6500亩,2—5头/米~2的有3000亩,6—30头/米~2的有2500亩,31—60头/米~2的有1000亩,减产5—10%的有3500  相似文献   

9.
赵魁杰 《植物保护学报》1988,15(1):40-40,7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本区历年仅第一代发生量多,为害三麦较重。1981—1983年稻田粘虫大发生。1983年,发生为害面积200万亩。亩虫量一般1—2万头,多达20—30万头;一般减产5—15%,高达30%以上。与本区毗邻的盐域、滨海、响水、干榆、新沂、宝应等地也有类似情况。1983—1985年,作者对其地方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振庄 《植物保护》1991,17(1):47-48
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87万多亩,冀东唐山、秦皇岛两市水稻面积达154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2%。自1984年以来,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1984年两市中华稻蝗发生面积(1头/m~2以上)为41.5万亩,1985年为52.95万亩,1986年上升为102万亩,1987年高达120.62万亩。二至三龄期虫口密度由3—5头/m~2上升为30—50头,局部最高密度达562头/m~2,田埂卵块最高密度62块/m~2,一铁铲能铲出蝗卵8块。昌黎县1986、1987连续两年在8月  相似文献   

11.
李文占 《植物保护》1991,17(2):37-37
1989—1990年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稻飞虱试验示范,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 1989年我县从湖北省植保站购扑虱灵13公斤,在九里乡杨桥村防治450亩,亩用药25—30克,5天后调查药效达90%,10天达95—100%,30天田间虫量也很少。如杨桥村4组社员邱克斌水稻制种5亩,共用扑虱灵120克,亩平28克,施药前(7月30日)百蔸虫1500头,施药后10天,在田间未查到稻飞虱,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2.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3.
198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郊区社埠港,有200多亩双季晚稻铁甲虫暴发,二晚秧田先出现。8月中旬在双季晚稻田大量发生,180余亩被害蔸率达10—70%,有的田块每蔸有成虫13—27头,幼虫(蛹)7—22头,卵5—35粒,受害秧苗先呈灰白,后黄褐而枯死,至9月上旬发生面积扩大到250余亩。  相似文献   

14.
斜纹夜蛾在南宁市郊区暴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6月中、下旬,市郊上尧乡万秀村公所邓屋、陈屋和仁里坡的110多亩莲藕,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大暴发。危害十分严重,幼虫密度一般每叶3—5头,最多26头,折亩有虫2—4万头,田埂草丛每平方米有虫10—50头。有70亩藕田荷  相似文献   

15.
密达颗粒剂防治水稻旱育秧床蝼蛄蝼蛄是我地水稻旱育秧床的重要害虫,常钻松苗床,咬断水稻秧根,对秧苗素质和成苗率影响极大。近年用氧乐果、晶体敌百虫等防治蝼蛄效果欠佳,1997年我们用密达颗粒剂进行了防治水稻旱育秧床蝼蛄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选用6%密达...  相似文献   

16.
1985年7月9日在湖北应山县余店区界河乡发现大批稻蝗,据7月11日调查:发虫面积186.7公顷,占该区中稻面积的8%;严重的有40公顷,0.0667公顷(亩)有虫5500—11000头,叶被害率达66.7%,一般发虫田146.7公顷,0.0667公顷有虫3000—5500头,叶被害率25%;其它各区点片田块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以前,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H.Adams,为害稻苗,仅个别田块零星发生,1992年扩散到9个大队,发生面积达7010亩,占水稻面积的53.9%,直播稻田发生面积大,受害重,一般每亩7300—14000头,高的达到25000—48000头;工厂小苗和地膜育秧的受害次之,一般每亩4000—8500头,大苗移栽几乎不发生。  相似文献   

18.
河南部分地区花生田地下害虫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河南省新乡和驻马店地区的花生田地下害虫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花生田的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等,以蛴螬为主要地下害虫,7月下旬的平均虫口密度为0.80~18.90头/m2,9月下旬的平均虫口密度为1.00~12.33头/m2。经过分类鉴定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和华北大黑鳃金龟[H. oblita (Faldermann)]为花生田蛴螬优势种。调查还发现,土壤类型、耕作方式、田间周围的植物布局及防治措施均对蛴螬的种群数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佛生 《植物保护》2013,39(6):124-129
2009年至2011年,在陇东黄土高原苜蓿田,分苜蓿返青期、第一茬苜蓿刈割后、第三茬苜蓿刈割后3个时期调查地下害虫的种类、数量及不同深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苜蓿地下害虫主要有11种,平均密度为18.2头/m2,主要类群按其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金龟甲类、金针虫类、网目拟步甲、蝼蛄类和地老虎类,优势种类为黑绒鳃金龟和华北大黑鳃金龟。  相似文献   

20.
周群喜  祥章  洲庆 《植物保护》1993,19(3):53-53
1992年,我市三、四代稻螟岭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达2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66.7%;粳稻和杂交稻上三代百穴虫量60—105头;粳稻上四代百穴虫量75—120头,近15年来,该虫在我市零星发生,像1992年这样严重实属罕见。经大面积应用巴丹、甲胺磷等药剂进行防治,杀虫效果达85%-90%,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