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地老虎主要取食苗木的根、茎、幼苗及嫩叶等,造成缺苗断垄或使幼苗生长不良。本文根据苗圃地下害虫小地老虎的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以减少对苗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蚱蝉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并总结了防治蚱蝉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黄刺蛾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幼虫危害多种园林植物,可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泂、缺刻或仅留叶柄、主脉,严重影响树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本文根据黄刺蛾的生态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以期减少对苗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灰象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的总称。作者在总结通渭县玉米田金针虫发生规律的同时,提出了农业、人工、化学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参田宽背金针虫发生及其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田宽背金针虫发生及其生活习性研究赵成德李钧孙富余宋德平佟淑杰董秀志(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沈阳市蔬菜种子公司)人参是最珍贵的药材之一,其肉质根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被广泛用作酒、糖、茶和化妆品的添加剂。充分开发、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临洮县发生的金针虫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通过多年的调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金针虫的发生规律,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金针虫主要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取食玉米的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全国各地大部分地方均有分布。1、形态特征金针虫是叩头甲类的幼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种类很多。其中细胸金针虫体色淡黄褐色(初孵白色半透明)细长,圆筒形;淘金针虫体色黄褐色(初孵化时白色),体形较宽,扁平,胸腹背面有1条纵沟。金针虫体坚硬光滑有光泽,老龄幼虫体长13-20mm。  相似文献   

10.
菜粉蝶又称菜白蝶,白粉蝶,属于鳞翅目,粉蝶科。幼虫称菜青虫,“青虫子”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喜食甘蓝和花椰菜。幼虫食叶,2龄以前啃食叶肉,残留  相似文献   

11.
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鼢鼠给林业发展和造林成果带来很大的危害,是宁夏南部山区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制约因子。介绍了鼢鼠的分布、为害树种、生物学习性,并根据固原市实际提出鼢鼠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林业主要害虫之一,金针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  相似文献   

13.
鼢鼠为地下生活的鼠类,栖息边缘、草原和农田,昼夜均活动,但白天只限于地下,夜间偶尔到地面寻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其穴洞、鼠道星罗棋布,所到之处、森林、退耕还林地多成了不毛之地。本文阐述鼢鼠生物习性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防治金针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园林养护管理中,为树木创造一个适生的环境条件,是保证树木生长健壮、成活率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华鼢鼠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中华鼢鼠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沟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洮县冬春小麦、玉米、蔬菜等水浇地沟金针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沟金针虫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3a完成1代,并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和药剂使用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麦田沟金针虫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以来,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发生量逐年上升,麦子受害逐年加重,利用过去推广的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方法已难控制其危害。在沟金针虫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春季危害的特点,笔者于1989~1990年进行了春季麦田沟金针虫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金针虫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笔者调查,近年来在宝丰县麦田中金针虫危害呈上升趋势。麦田在冬前遭受金针虫的危害,会造成部分幼苗死亡,部分地段缺苗断垄;小麦抽穗后受危害,则极易形成白穗现象,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减产幅度最高可达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