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相似文献   

2.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4.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87—1990年在安徽省潜山县对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捕食天敌——日本黑褐蚁的蚁群组成、发育历期、活动规律及对马尾松毛虫的捕食作用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黑褐蚁对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有一定捕食能力,是抑制马尾松毛虫发生的重要捕食天敌。目前对该蚁的利用主要是改善环境条件,保护现有种群,促其自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当地马尾松毛虫(Dendrot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特点,进行了利用繁殖量指标,预测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和被害程度的分析研究。当地近年应用结果表明,预报准确率可达90%以上。繁殖量指数与虫情增长倍数一般情况下成正比,但当繁殖量指数大于180时,其增长倍数反而减少,且不稳定,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择相似的地理条件,对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类型和实施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的马尾松林进行调查研究,经分析认为: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因子是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马尾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小,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高,松林自控松毛虫能力就愈强;反之,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大,,植物种类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低,松林自控能力差,松毛虫易暴发成灾,通过对不同发生类型的松林采取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可增强松林自控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控制虫灾的目的,并据此提出了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丘陵区湿地松林昆虫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株洲市郊区,对10块湿地松林样地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这些林分内计有昆虫12目87科103种,马尾松毛虫和微红梢斑螟是优势种。林内昆虫群落结构简单,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自控能力较差。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马尾松毛虫种群有迅速增殖、暴发成灾的可能。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促进其昆虫群落稳定的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出发,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线性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对马尾松林中昆虫群落与松毛虫自僵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昆虫群落愈丰富,分布愈均匀,松毛虫白僵病就愈难于流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较低时虫口的主要控制因子;松毛虫白僵病主要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流行,并控制其种群密度的继续扩大。开展封山育林,可保持林间昆虫的多样性,从而可减少松毛虫大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通过黑光灯诱蛾试验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种群进行动态监测,采用t检验法进行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在可靠性95%的情况下差异显著,分析得出羽化盛期为5月24日前后,这段时间为黑光灯诱蛾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思茅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平均存活率达1.63%,种群趋势指数为1.6529。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幼虫危害期。根据这一结果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原理,编制了思茅松毛虫防治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将拓扑预测方法应用于害虫种群动态的长期预报中,以马尾松毛虫为实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拓扑预测不仅能得出害虫种群的长期动态趋势,进行长期预报,而且拓扑预测图显示了未来的害虫猖獗周期及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DCPV-Bt混合剂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erlner)混合防治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 :当 1ml混合剂含量为 0 2亿Bt芽孢 + 0 0 0 0 8~ 0 0 0 2亿CPB时 ,在 2 7℃条件下 ,松毛虫在喷施后 4~ 6d死亡率达70 % ,残存种群病毒感染率达到 5 0 % ,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的种群数量。通过酶联免疫技术 ,检测施用DCPV后林间松毛虫感染病毒情况 ,其中喷施DCPV长达 11a之久的松林 ,松毛虫带病毒率高达 78 5 % ,而且林中松毛虫种群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根据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原理,建立仙居县1983—2009年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预测未参与建模的2010—2011年4代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25%,18.17%和14.35%。  相似文献   

15.
“生物导弹”学名“松质·赤眼蜂杀虫卡,为了对马尾松主虫进行可持续控制,在荆门市利用“生物导弹”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8天后,平均出蜂率达到90.8%;48天后,防效最佳,平均防效达到86.9%.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7.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5,31(3):233-238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苏氏克虫菌1号、2号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研制出的苏氏克虫菌1号和2号生物农药, 对文山松毛虫幼虫进行了林间药效对比试验。其用药后1天、5天的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3 6 %和54 4 %; 苏氏克虫菌2号分别为7 2 %和43 2 %,差异达极显著。用药后10天和15天的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9 2 %、87 6 %, 2号分别为76 0 %和84 0 %, 二者的效果差异由极显著降为显著水平。纵观其防治文山松毛虫幼虫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比2号的药效来得快, 且最终效果也强于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