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下经210天冻藏的鲤,肌球蛋白重链鱼带明显变淡,胶电泳片上的顶部色带显著增浓并有新色带出现,这表明蛋白质在冻藏过程中发生连结反应而沉积或出现新蛋白肽链。这些都证明鲤肌肉在冻藏过程中质构劣变。 相似文献
2.
3.
以感官评价、细菌总数、T-VBN、pH、ATPase活性、K等作为鲜度指标,研究鲈鱼在微冻(-3℃)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评价鲈鱼微冻保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鲈鱼在微冻过程中,①感官评分变化在前、中、后3个10天内下降速度分别为0.07、0.09、0.12分/天,但差异不显著;②细菌总数变化第30天下降至初始菌数的1/100;③T-VBN变化第30天时为0.156 6 mg/g,远未达到2级鲜度指标上限;④pH变化前10天一直下降,第10天最低为6.3,而后缓慢上升;⑤ATPase活性下降速度很快,第20天下降至0.005 3μmol/(min@mg),基本丧失活性;⑥K变化前5天由5.2%迅速升到22.33%,此后上升速度趋于缓慢,第30天达到34.362%.微冻可以明显抑制其细菌总数的增长,并维持其较低的T-VBN和K值.但是,微冻条件下鲈鱼的蛋白质变性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对其在-3 ℃微冻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细菌总数和细菌菌相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在微冻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分呈下降的趋势,至第30天时已接近感官拒绝点。细菌总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第60天贮藏期末时为4.1 lg cfu.g-1。牡蛎生鲜样品的初始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属于14个属(科),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弧菌(Vibrionaceae)为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2%和20%。微冻贮藏过程中,各个菌属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假单胞菌比例不断增加,成为牡蛎微冻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牡蛎在-3℃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细菌茵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对其在-3℃微冻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细菌总数和细菌菌相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在微冻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分呈下降的趋势,至第30天时已接近感官拒绝点。细菌总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第60天贮藏期末时为4.1lg cfu·g^-1。牡蛎生鲜样品的初始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属于14个属(科),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弧菌(Vibrionaceae)为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2%和20%。微冻贮藏过程中,各个菌属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假单胞菌比例不断增加,成为牡蛎微冻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6.
以肌动球蛋白的盐溶性、肌原纤维蛋白ATPase活性以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鳙肌原纤维蛋白在-10℃,-20℃,-30℃和-40℃下冻藏时的变性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冻藏时,鳙肌动球蛋白的盐溶性、肌原纤维蛋白的ATPase活性以及巯基含量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是,鳙蛋白质的变性速度在不同冻藏温度下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P<0.01)。冻藏温度越低,变性越缓慢。 相似文献
7.
几种淡水鱼在冻藏过程中鲜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淡水养殖的鲢,鳙、罗非鱼为对象,利用IQF冻结设备在-30℃下冻结,并在-18℃的冷藏冻中贮成.通过对鱼肉鲜度指标K值,VBN、FAA-N、pH值以及蛋后质变性指标的测定,探讨鱼肉在冷冻贮藏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K值和ATPase活性对反映淡水鱼低温冻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有着良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出肉率及化学变化(pH、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探讨了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8、-18和-28 ℃)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感官评分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2和0.981),-8 ℃条件下20 d后南极磷虾感官不可接受,-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分别在75和120 d时感官不可接受;出肉率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53),在-8、-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出肉率在货架期终点分别达到31.62%、31.21%、34.52%;pH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不适宜用作反映南极磷虾冻藏条件下的品质指标,但随时间的延长pH仍呈增长趋势,在货架期终点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pH分别达到7.94、7.99、7.84;TVB-N和TBARS分别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944和0.935),但TVB-N只与-8 ℃条件下的温度有显著相关性,TBARS只与-18和-28 ℃冻藏温度有显著相关性,在货架期终点时(感官不能接受)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TVB-N和TBARS分别为21.43、20.49、19.74 mg/100 g和0.88、0.78、0.66 mg MA/kg,均低于腐败水平阈值;Ca2 -ATPase活性下降显著,与冻藏时间呈显著相关性(r=-0.929)。南极磷虾感官指标、出肉率、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均在冻藏期间有明显变化,且与冻藏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考虑用作反映冻藏条件下南极磷虾品质变化指标。因此,综合各项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可以判断实验过程中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货架期终点分别为20、75、120 d。 相似文献
9.
选取-20℃、-30℃和-50℃3个冻藏温度,以TVB-N值、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TBARS值及肌肉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分,对比分析90 d内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藏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Ca2+-ATPase活性和感官评分不断下降;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则先略微上升而后快速下降;TVB-N值和TBARS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速率越快;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枪乌贼肌纤维结构在冻藏过程中逐渐变得松散。相比-20℃,-30℃和-50℃冻藏温度条件下更能长久地保持枪乌贼品质,且品质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冻藏温度低于-30℃时,可较好地保持枪乌贼品质。 相似文献
10.
3种淡水对虾在冻藏过程中蛋白质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市场上主要的3种养殖对虾为对象,以肌原纤维蛋白盐溶解度、Ca2+-ATPase活性与蛋白质表面的巯基含量为指标,探讨了不同温度冻藏过程(-10、-20、-30、-40℃)对虾虾肉蛋白质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评价了不同冻藏温度对对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3种蛋白质的冷冻变性指标应用于对虾时出现一定差异。Ca2+-ATPase活性比较灵敏,能较好反映-10~-40℃不同冻藏温度引起的蛋白质变性的程度。肌原纤维蛋白盐溶解度能够反映-20℃以上冻藏过程中蛋白质变性程度的差异,而-20~-40℃的差异难以区分。-10℃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解度下降明显,而-20℃冻藏时下降程度较小,-20、-30、-40℃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解度没有明显区别。-10~-40℃冻藏对于巯基含量变化都不大。第二,冻藏过程中3种对虾蛋白质冷冻变性较轻度,比一般鱼类在冻藏过程中稳定,虾比大部分鱼类更耐冻。第三,冻藏温度越低Ca2+-ATPase活性下降程度越小,-10~-40℃冻藏时其差异性有比较明显区分,表明Ca2+-ATPase活性更适合于虾的质量评价。第四,-20℃冻藏对于虾类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实用冻藏温度可取-20℃... 相似文献
11.
12.
13.
众所周知,摄食ω-3脂肪酸有利于防治某结疾病。然而在鱼的冻藏过程中,ω-3脂肪酸的稳定性如何仍是一个凝问颇多的领域。我们发现大西洋鲑肌肉中的ω-3脂肪酸即使在不利的贮藏条件下也仍较为稳定。鲑鱼片于-12℃下冻藏3个月只损失很少甘油三酸酸,且在甘油三酸酯的脂肪酸组成方面无选择性变化,但是LPL(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对冻藏前后甘油三酸酯和卵磷酯进行了立体有择分析,磷脂确实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非随意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采用质构仪模拟人的感官研究文蛤冷冻加工(添加抗冻剂)的条件,用以改善文蛤冻藏后食用有渣感、变色变味的不足。结果得出最佳抗冻剂配方为:焦磷酸钠0.11%,多聚磷酸钠0.11%,蔗糖2%,山梨醇3%。其中多聚磷酸钠对文蛤冻藏时咀嚼性的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水产品冻藏过程中脂质变化是引起品质劣化的重要原因,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冻藏过程脂质变化以及冰衣对脂质的影响,将其进行镀冰衣处理后在–20℃冻藏180 d,定期取样分析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总脂含量、脂质组成、酸价(acid value, 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冰衣组样品的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呈上升趋势。从冻藏30 d开始,冰衣组的解冻损失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冰衣组冻藏60 d及更长时间的样品,其蒸煮损失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镀冰衣可以提高冻藏凡纳滨对虾的持水能力。冻藏期间,对照组和冰衣组总脂含量变化不大,但脂质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磷脂和甘油三酯含量下降,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胆固醇含量相对稳定。两组样品脂质氧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AV和TBARS在冻藏期间不断上升,POV在冻藏前60 d先升高后下降,之后缓慢增加,但冰衣组脂质氧化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镀冰衣有助于保持凡纳滨对虾冻藏过程中脂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肉在4℃冷藏与?3℃微冻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提供一种提高鲟鱼新鲜品质的贮藏方式,通过感官评分、菌落总数(TVC)、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分分布状态与肌纤维微观结构等指标的测定,评价了2种温度贮藏对鲟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种低温保鲜方式下鲟鱼肉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TVB-N、TBA和菌落总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质构指标硬度和弹性及感官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纤维之间出现黏连,肌节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3℃贮藏后期表现尤为明显。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4℃冷藏和?3℃微冻条件下,鲟鱼肉的货架期分别为6 d和18 d。与冷藏相比,微冻可较好地保持鲟鱼肉品质,微生物对鲟鱼肉的腐败进程影响较小,而质构指标则是影响贮藏末期感官评分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凡纳滨对虾虾仁在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经过去头和去壳处理后,于-35℃冷冻过夜,然后置于-18℃条件下进行保藏试验。通过测定解冻损失率和肉色变化,明确冻藏期间虾肉的质量变化规律,结合腺苷三磷酸(ATP)及其降解产物、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酸碱度(pH)等鲜度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对虾在冻藏条件下鲜度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其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冷冻保藏至第18天时解冻损失率达到最大,同时表面色差(L^*)也达到最大值41.56。而虾肌肉中的ATP质量摩尔浓度冻藏第1天就降低了71.78%,次黄嘌呤(Hx)和次黄嘌呤核苷(HxR)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第10天鲜度指标(K值)达到最大值7.18%,并能比较稳定地保持这一水平,结合TVB-N测定结果,发现冻藏至第30天时,虾肌肉中的TVB-N仍未超过腐败临界值。因此,冻藏处理可以保持凡纳滨对虾的鲜度,使各项理化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会加重解冻损失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