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兽医导刊》2008,(4):I0001-I0001
朱国强1964年5月生,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扬州大学畜禽病原微生物研究室主任,世界禽病学会会员,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北美奶牛乳房炎研究协会兼职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动物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和预防控制;兽用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动物保健》2008,(4):I0001-I0001
朱国强1964年5月生,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扬州大学畜禽病原微生物研究室主任,世界禽病学会会员,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北美奶牛乳房炎研究协会兼职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动物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和预防控制;兽用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第一节什么是兽医生物药品兽医生物药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制成的一种药品。包括菌苗、疫苗、类毒素、血清、抗毒素以及诊断菌液。菌苗是将病原细菌杀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用于予防传染病。菌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活菌苗;一类叫做死菌苗。制造活菌苗的细菌,必须是无毒或毒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杀灭患病家畜或带菌家畜排泄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同时,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其它家畜,引起疾病发生和流行必须进行消毒;消毒是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可以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防止传染病的扩大和蔓延,也可保护相关人员免受感染。消毒是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疾病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际兽医卫生防疫中经常用消毒药来进行消毒,根据被病原菌污染的程度、环境等,要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  相似文献   

5.
<正>1羊疾病的分类1.1传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霉、支原体等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为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是通过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放出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以损害动物机体,使动物发病,并通过动物的排泄物造成污染,使疾病流行。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可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6.
1分类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放出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损害动物机体,使动物发病,并通过动物的排泄物造成污染,轻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可造成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7.
1羊疾病的分类1.1传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霉、支原体等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为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是通过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放出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以损害动物机体,使动物发病,并通过动物的排泄物造成污染,使疾病流行。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可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8.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动物肠道菌群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是阻止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扩散的重要屏障。机体内各组织器官中,淋巴结是病原菌含量最多的器官之一,也最易受到病原菌侵害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是较多的病原菌进入机体的一个标志。因此,猪宰后的兽医卫生检疫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对淋巴结的检查。本调查从兽医微生物学角度测定分析了淋巴结感染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给养猪业造成最大危害的是传染病。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病毒、细菌(包括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称为抗菌药。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但可控制其继发感染),主要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兽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正>1气候环境因素与动物发病的关系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动物发病的罪魁祸首。病原微生物与气候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它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繁衍、传播,致使动物发病。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还出现变异。冬天寒冷的气候可以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但去年"暖冬"的特  相似文献   

13.
细菌的粘附与粘附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菌的粘附与粘附素潘玲吴信法(安徽农业大学230036)众所周知,微生物必须先通过附着或粘附才有可能在宿主定居,进而感染,引起机体发病。对机体来说,外界的细菌必须接触动物的皮肤与粘膜,粘附定居,增殖或移位扩散,才能使感染或传染成立。过去对病原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14.
动物胃肠道中有复杂的微生物区系 ,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种类型 ,二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正常情况下 ,有益菌在消化道内是优势菌群 ,但在应激、日粮和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 ,病原菌成为优势菌群 ,机体发生病变 ,从而影响动物健康。如何通过提高消化道中有益菌的数量 ,减少病原菌 ,来防止动物发病呢 ?一方面可以通过饲喂动物活菌制剂来提高动物的健康情况 ,这些活菌又称为益生素或微生态制剂 ,是有益菌经工业化发酵生产出来的微生物制剂。另一方面是添加低聚糖。它既不能为动物自身吸收又不能为肠道有害菌利用 ,只能供肠道有益菌吸收…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体内,是导致动物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原。禽大肠杆菌病是禽细菌性疾病中发病比例很高的一种疾病,在浦城县的个别乡镇,该病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禽细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该病经常随饲养条件、气候的变化而频频发生,加上该病原菌对多数化学药物能产生较强较快的耐药性,使得对该病的防治难度增大。笔者针对上述现状,在指导农户养禽生产中,应用中西兽医结合辨证施治,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6.
正基层兽医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存在盲目用药、不了解传染病等许多误区,不利于养殖业发展。为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素养和治疗水平,本文简述了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供参考。1基层兽医诊治疾病的误区1.1对药物的适应证不够了解一些基层兽医对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原微生物特性、兽药作用机理不了解。因此,在对受影响动物用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兽药与病原     
<正>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动物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1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  相似文献   

18.
正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害动物机体,引起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侵害动物机体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不过其生存需要以牺牲宿主的利益为前提,若离开宿主会停止繁殖,很快死亡。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病原微生物必须不停地寻找下个侵害  相似文献   

19.
《饲料工业》2002,23(11):51-51
在养殖业中,掌握常见的羊病预防与常规性诊治是非常重要的。在羊的生活过程中,疾病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发病的性质一般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3大类。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为传染病。传染病所具有的特性还有当羊注射了某种疫苗或得过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就具有了对这种疾病的免疫能力。病原微生物是通过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放出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损害动物机体,使动物发病,并通过动物的排泄物造成污染,使病流行。烈性传染病可造成大批死亡。由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等寄生于动物体引起的疾病为…  相似文献   

20.
正仔猪黄痢是一种起病急、致死性较高的传染病,引发此病的病原菌为某种致病性的溶血性大肠埃希菌,此病主要感染初生仔猪,且此病潜伏期很短,仔猪出生后半天内便可发病。该病原致病性源于本身的黏附性纤毛及肠毒素。仔猪黄痢因其发病时间早,故又可称之为早发性大肠埃希菌病。仔猪感染此病原菌后,由病菌在体内分泌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因为细菌在体内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