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投喂不同藻类后12h的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投喂单种藻类还是2种混合藻类,强化后的轮虫其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单链脂肪酸及低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投喂前后没有变化,各种脂肪酸的含量界于未强化的轮虫和所投喂的单胞藻饵料含量之间。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除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因在牟氏角毛藻中含量较低,在单独投喂牟氏角毛藻后的轮虫中未检测出外,其余均与其所投喂的单胞藻的脂肪酸一致;轮虫中被检出的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单种藻类试验组中均低于所投喂藻类的含量;在2种藻类混合试验组中界于2种单胞藻含量之间。混合藻类比单种藻类强化轮虫具有更加全面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相似文献   

5.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8.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幼虫食料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叙述了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初期对饵料大小和活动能力有明显选择性。培养时,能及时投放个体小、幼虫生长快的单胞藻为饵料,可缩短幼虫培养周期和使幼虫变态更一致。试验表明,湛江叉鞭金藻、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是幼虫较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0.
从单胞藻粒径大小、表面结构、生化组成及饵料浓度等角度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单胞藻摄食与消化效果研究。投喂粒径大小相近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混合藻,粒径大小不同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水小球藻(Marine chlorella)混合藻,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剩余混合藻中各单胞藻浓度。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单胞藻,观察比较粪便中单胞藻消化状况。结果显示,合浦珠母贝对粒径大小相近的单胞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摄食(P0.05),对粒径较大的单胞藻摄食率明显高于粒径较小的单胞藻(P0.05);随着投喂单胞藻浓度的升高,合浦珠母贝对单胞藻的消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环境缺氧(Hypoxia)及其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缺氧不仅会引起鱼类形态结构的改变还使其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对鱼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缺氧的因素、适应的类型及其对鱼类呼吸、摄食、生长和游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鱼类生理生态相关研究、渔业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跃 《水产科学》2001,20(4):24-25
通过对大伙房、清河、柴河、汤河4座水库12年来水量和淹没区面积与渔获量数据的分析,表明淹没区面积同来水量一样也是影响水库渔获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评价水库鱼产性能方面引进淹没区数据其结果会更精确。  相似文献   

14.
海藻糖抗冻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冻藏条件下,海藻糖对白鲢鱼肉冷冻变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在-20℃冻藏30天后,加入海藻糖后白鲢鱼肉的Ca^2+-ATPase活性保持在70%左右水平,其肌原纤维能够维持很高的稳定性;对比蔗糖、多聚磷酸盐等传统抗冻剂,海藻糖较大程度地维持了鱼肉原有的颜色和风味,保证鱼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洛河中随机采取垂钓渔获物样本288尾,进行体长、年龄测定和种类鉴定。结果为:渔获物样本共有7种鱼,其中主要是鲦和鲫鱼;渔获物样本体长6.1~24.2 cm,平均值为9.4cm。渔获物样本有0+龄、1+龄、2+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0+龄居多。  相似文献   

16.
36种药物对青苔的抑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抑杀河蟹养殖池塘中青苔的有效药物,通过受试青苔外观生长情况及显微观察对36种药物抑杀青苔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对筛选出的8种对青苔有较好作用效果且有一定性价比的药物,采用青苔生物量法及青苔叶绿素a含量检测法进行了定量研究,比较每种药物对青苔的EC50值,结果表明:对青苔抑杀作用最强的是50%氟乐灵,其次是40%扑草净、98%SYXA、98%五水硫酸铜、99%2,2-二溴-3-次氮基丙酰胺(DBNPA)、99%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苯扎溴铵)、14%异噻唑啉酮、博落回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主要研究阿维拉霉素添加在鱼用复合饲料中对鲫鱼生长的影响,并和黄霉素(Flavomycin)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5mg/kg或2.5mg/kg浓度的阿维拉霉素均能够促进鲫鱼生长、控制鲫鱼的死亡率,其中添加浓度为5mg/kg的试验组效果最好;比较试验显示:阿维拉霉素对鲫鱼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黄霉素。  相似文献   

18.
虾青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类胡萝卜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虾青素的理化性质和来源,对虾青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着色作用、抗氧化、抗应激和提高水产动物生长、繁殖和发育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马鱼的感染模式。试验以注射、创伤、浸泡等3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2次进行,每组10尾斑马鱼,结果显示注射感染只在高浓度菌液时有死亡,48h的LC50是5.63×107CFU·mL-1,而创伤感染偶有死亡,浸泡感染则未见死亡,表明注射感染是斑马鱼副溶血弧菌的重要感染模式。同时注射感染结果也显示低水温的死亡率远远低于高水温的死亡率,表明适宜的温度和弧菌的浓度是其致病的关键。并初步探讨了大豆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免疫增强作用,各组试验鱼分别投喂黄酮含量为0.5%、1%、2%的饲料,喂养两周后开始注射3.6×109CFU·mL-1的副溶血弧菌悬液,以投喂1%的试验组的抗感染效果较好,表明其对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处,为养殖生产提供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20.
海水网箱养殖对近岸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芳  黄小平 《水产科学》2006,25(1):37-41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网箱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渔业新兴产业的生力军。海水网箱养殖系统作为一种高密度、高投饵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其输出的废物,残饵、代谢及排泄废物等是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再加上网箱养殖区布局不合理,通常设在水交换率较低的内湾,当养殖容量超出了海域的环境容量,就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本文就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污染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1养殖区水质污染网箱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营养负荷增加[2]。一般来说,鲑鳟鱼类的网箱养殖,饲料中总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