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海林 《作物杂志》1997,13(4):28-28
寒地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于海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科所齐齐哈尔市161041)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针对北方寒地气温低、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等特点,在总结国内玉米耕作栽培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栽培技术。依安县1995年大垄双行覆膜栽培面积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王继红 《种子科技》2002,20(4):227-228
甘肃河西走廊位于东经 10 4°4 5′~ 92°2 1′、北纬37°15′~ 4 1°30′之间 ,南沿祁连山和阿尔金山 ,北面自西向东傍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和腾格里大沙漠 ,南北宽 4 0~ 10 0 km,东西长 80 0 km,总面积达 2 7.4万km2 ,海拔高度平均在 10 0 0~ 2 0 0 0 m之间。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数长 ,是除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外我国辐射最高的地区 ,平均太阳辐射量 5 86~6 6 2 k J/ cm2 .a,年日照时数 2 80 0~ 330 0 h,年平均气温5~ 9.3℃ ,各地年平均气温昼夜温差在 12~ 16℃。优越的光热条件 ,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的光热需求。加之…  相似文献   

3.
石桥 《种子科技》2005,23(2):102-103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使河西地区成为全国最佳制种基地,全国知名种业相继在河西落户.在确保各项制种关键技术落实,生产出合格优质种子的同时,种子贮藏质量的优劣,是取得竞争成败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笔者根据生产实际总结出玉米种子贮藏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病害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区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明确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四大发展阶段病害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原始时期病害记载数量少,危害轻;玉米种业起步阶段病害种类、数量具有增多趋势;玉米种业形成时期病害种类结构简单,病原组成单一,致病分化简单,重大病害随调运品种引入;玉米种业改革稳定期病害结构复杂,为害严重,病原种群变化大,病原传播途径多。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宁夏开发了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方式,即机械覆膜穴播节水栽培,它是在引进、消化小麦机械覆膜穴播栽培的基础上,集幼苗旱长、地膜增温、机械直播、化学除草、节水栽培、优质新品种推广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经过试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其中2.59hm2的示范田,平均单产9813k  相似文献   

6.
覆膜、沟垄作对旱作农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叠加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Zea mays L.)种植中覆膜、沟垄作的增产作用和水分利用特征, 布设大田定位试验, 包括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半覆膜平作和不覆膜平作4个处理。结果发现, 连续3个平水年中, 全膜沟垄作集成了全覆膜与沟垄作的优点, 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较半膜平作分别增产2282.9、2460.2和2765.5 kg hm-2, 增产率为32.3%、49.8%和46.5%。其中, 全覆膜的贡献分别为59.3%、90.3%和20.9%, 沟垄作的贡献分别为40.7%、9.7%和79.1%。叠加效应中全覆膜与沟垄作对产量的贡献呈此消彼长态势, 连作前两年, 全覆膜的作用大于沟垄作, 连作第3年, 沟垄作的作用大于全覆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全膜沟垄作较半膜平作的增幅为10.6%~25.2%。在同等降水条件下, 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处理播前土壤贮水量较不覆膜平作增幅分别达6.3%~15.1%和3.5%~11.5%。收获期土壤贮水量明显低于不覆膜平作, 降幅达6.0%~12.9%和4.7%~7.5%。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 土壤贮水量呈递减趋势, 连作第2、第3年收获期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较连作开始土壤贮水量分别降低37.1%、44.0%和35.5%、40.9%, 连作第2年全覆膜沟垄作在50~200 cm出现干燥化现象, 第3年各处理30~200 cm土层均出现干燥化现象。综上所述, 全覆膜沟垄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 但其较高的产量以高耗水为代价, 在连续低降水条件下, 3年玉米连作会导致土壤干燥化, 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种植冬油菜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置田间试验及风洞试验, 对河西走廊的冬油菜、冬小麦、麦茬和春播4种地表类型的有关指标的测试分析表明, 冬油菜地表的覆盖度、土壤含水量、起动风速均最高, 分别达95%、11.8%和14 m s-1;其风蚀模数最小, 仅为春播处理的1/25;其距地面20 cm高的气流层内, 风蚀物输送量为0.113 g m-2 min-1, 是春播地的1/206;其地表1 g风干土的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的损失量分别是春播地的1/29、1/8、1/2.6、1/15、1/42、1/11、1/6.5、1/6和1/27。可见, 冬油菜在河西走廊等北方地区推广种植, 能有效减少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以及酶活性和微生物等的损耗, 显著减弱农田地表风蚀沙漠化发展, 抑制沙尘暴的尘源供给, 增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2003—2004年对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中部走廊平原、北部荒漠地区)韭菜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南部祁连山区分布大量的野生韭菜,中部走廊平原栽培品种呈现多样性,北部荒漠地区分布有蒙古韭群落,阿尔金山东端没有发现野生韭菜。但由于过渡开垦、放牧,个别地区野生韭菜种质资源遭严重破坏,新品种的广泛推广,使得地方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比4种干旱指标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适用性,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河西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地面观测数据,计算出该区4种干旱指标,并对照《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的实况干旱记录资料,评估这4种干旱指标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在年际尺度上,Pa和MI所判定的干旱等级高于实测干旱等级,SPI和SPEI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在季节尺度上,SPEI的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2)Pa、SPI和MI在整个河西走廊的部分区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湿趋势,而SPEI的倾向率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河西走廊地区以不同的速率变干;(3)Pa、SPI和SPEI的干旱频率一致;MI在降水更加稀少的干旱区域适应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差;(4)SPEI与MI的相关性在干旱的疏勒河流域较差;(5)通过与实际干旱记录的对比,发现4种指标的出现错误的频率为MI>SPI和Pa>SPEI。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河西走廊是中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干旱的气候因素是区域土地荒漠化发展的自然背景,不合理的人为的活动及人地关系矛盾的突出是土地荒漠化加剧扩展的内在根源。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可知应当把河西走廊3大流域作为3个生态经济系统来考虑,进行统一规划、系统治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生态经济模式;加强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支撑,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高荒漠化防治效益。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解决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消除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西节水农业的现状评价与重点领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强  黄高宝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16-220
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绿洲灌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区节水农业现状是:工程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主流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缺乏核心,管理节水技术与实践存在脱节,各类技术的组装集成不足。该区农业节水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以水权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管理节水技术体系研究,以地面改进、保护性耕作和覆盖技术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以废水、劣质水开发利用为主的开源节水技术和设施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