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对河北省海岛沙滩的实地调查显示,河北省海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滩肩平均宽度不足20 m,部分岸段已无滩肩,出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高的侵蚀陡坎、养殖池围埝侵蚀塌陷等情况.总结了引起沙滩侵蚀灾害的原因,认为河北省海岛沙滩侵蚀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滦河改道和蓄水工程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风暴潮、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是山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侵蚀过程,但人为活动加剧了它的发展。在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泥石流成为我国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本文在分析我国泥石流灾害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人类活动对其有重大影响,其中小型人为坡面的土壤侵蚀尤为强烈.根据1990~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观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山麓人为开荒、挖土造成的裸露坡面上,土壤侵蚀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微沟谷侵蚀、溅蚀与土溜是主要的侵蚀方式.伴随着坡面地貌演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坡面土壤侵蚀趋于停止,人为裸露坡面的侵蚀过程历时6年,早期土壤侵蚀严重.针对侵蚀特征提出了防治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与地貌侵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是地貌发育的主要过程。水土流失目前主要是指第一阶段即地貌发育的侵蚀过程。地貌的侵蚀一般被分为两类: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而人为侵蚀被认为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人类活动固然加剧了侵蚀过程的发生,但它是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符合自然侵蚀规律的。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仅仅是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应该是使人类活动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扮演因势利导的角色,使其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侵蚀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城镇侵蚀是土地侵蚀的一个类型,包括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侵蚀、城镇诱发侵蚀和城镇垃圾侵蚀.城镇侵蚀以人为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大,对下游危害严重,治理投资大.城镇侵蚀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管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矿区工程建设中松散堆积物的形成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矿区新的人为加速侵蚀方式及其危害;最后讨论了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的防治对策.考察区现有松散堆积物1391.77万m3,主要来源于采矿(露天矿及井矿)、铁路、公路建设及采石.根据松散堆积物堆积的地形部位,河道堆积物占总量的60.8%,是造成河道输沙量剧增和行洪障碍物的主要来源.新的人为加速侵蚀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危及矿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1994年上半年,河道的强力清障取得了汛期行洪安全的显着成效.但随着开矿等工程建设的发展,大量松散堆积物的合理堆放、处理,以及因开矿而已破坏的环境的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应作为煤田开发同步进行的环境建设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批示为基础,研讨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生态环境演变为主导,论证了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调控的基本原理。以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工程为目标,研讨了治理水土流失、侵蚀环境调控、农田建设、水利建设及防止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等,提出了应强化研究的关键性和基本规律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关键性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该文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批示为基础,研讨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生态环境演变为主导,论证了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调控的基本原理。以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工程为目标,研讨了治理水土流失,侵蚀环境调控,农田建设,水利建设及防止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等,提出了应强化研究的关键性和基本规律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子午岭稍林区基本上代表了现代生态环境下的自然侵蚀。在该区选择典型流域进行林地与开垦地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评价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度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两组地形,三组雨强和两组土地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基本上不发生土壤侵蚀,降雨和地形因素对侵蚀的作用不明显;林地开垦后,土壤侵蚀急剧发展,并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强。自然植被的破坏是人为加速的重要原因,侵蚀速率为自然侵蚀的数百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城镇建设中人为弃土降雨侵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建设中的人为弃土堆积归纳为新生斜坡型,陡坡增长型,新生台地形和地迭加型等4类人为堆积地貌,针对人为弃土堆积斜坡和人为弃土堆进行了降雨侵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为弃土斜坡可发生剧烈的土壤侵蚀,其侵蚀量是裸露撂茺坡的10.76-12.23倍,而人为弃土堆侵蚀产沙量相对较少,(2)人为弃土斜坡的侵蚀产沙与降雨产流历时具有幂函或对数函数关系,(3)人为弃土斜坡与裸露撂荒坡相比,坡面的细沟侵蚀占较大比得,因此,应禁止随意倾倒赋发产生的废弃土方,对已倾倒堆积的形成的人为弃土斜坡为排土场需加强治理,以减少城镇侵蚀的产沙来源。  相似文献   

12.
雷杨娜  李明  程路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7-54,61
[目的]研究陕西省不同区域降雨侵蚀力和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性等,为陕西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站198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全省降雨侵蚀力和风蚀气候侵蚀力,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空间插值、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风蚀、水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突变和周期特征等。[结果](1)全省1981—2020年降雨侵蚀力为2 719.6 MJ·mm/(hm2·h),空间差异性较大,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陕西省风蚀气候侵蚀力为3.18,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近40年陕西省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呈现微弱上升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全省降雨侵蚀力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目前处于降雨侵蚀较大的年代。陕西省风蚀气候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但无显著变化趋势。风蚀气候侵蚀力近40年先增强后减弱,大部分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在20世纪90年代最强,目前处于最弱的年代。(3)降雨侵蚀力主要以6—9月较大,最大值出现在7月,风蚀气候侵蚀力则以冬春两季较大,4月最大,二者具有明显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与输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延安市宝塔区人为松散堆积物来源及侵蚀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化建设开发造成的松散堆积物侵蚀与输移过程 ,指出松散堆积物由点源扩散—→线状输移—→集中汇聚 ,是延安市人为松散堆积物输移的主要过程。针对人为松散堆积物的这种侵蚀输移规律 ,借助图论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利用网络解析法对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与输移进行评价和分析 ,以期对城市开发建设引发的人为松散堆积物的侵蚀评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人工降雨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对细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人为破坏植被开垦地耕种坡面细沟侵蚀急剧发展。细沟宽为5~30cm,深为5~15cm,此细沟深度值小于陕北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深;细沟侵蚀量为2200~6700t/(km2·a),也小于安塞一带坡面上的细沟侵蚀量。在片蚀+细沟侵蚀带,一旦坡面上发生细沟侵蚀,则随着坡面土壤侵蚀的继续进行,细沟侵蚀占主导地位,而细沟侵蚀方式以沟头溯源侵蚀为主。降雨和地形因子对细沟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丧失原有的自然景观,子午岭梢林区为研究追溯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演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通过典型区的考察研究、大型径流场的定位观测研究和野外人工降雨试验等,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自然演变及人类活动对侵蚀的影响;剖析了子午岭林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演变;取得了新的论证资料。明确提出,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的加剧,自然侵蚀逐渐被人为加速侵蚀所替代,且后者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近30a陕西省气象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是陕西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干旱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及风险评估,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的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对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分布极不均匀,其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2)陕西省干旱灾害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陕北、关中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高于陕南。(3)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发生季节在陕北、关中、陕南有显著差别,陕北干旱灾害季节性差异最大,关中次之,陕南最小。(4)持续性干旱灾害有的出现在同一季节,有的要跨2个季节。陕西省的干旱灾害总体上是春旱、秋旱、秋冬连旱或冬春连旱较多,陕南连续性干旱较少。  相似文献   

17.
从子午岭林区消长的历史过程出发,在分析讨论人为活动——植被变化——侵蚀产沙的基础上,应用野外调查和航片对比解译数据,分析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的时空特点,主要方式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表明近期大规模人为植被破坏活动在时间上的阵性与人口增长、经营政策变化同步,植被破坏随地形部位的空间差异与加速侵蚀的发生演变密切相关,从而说明,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森林林地面积减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12年陕北省佳县"7·27"特大暴雨侵蚀灾害,以暴雨中心区(王家砭镇)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为对象,调查了"7·27"特大暴雨中道路、河岸、河道、房屋建筑、坡耕地、退耕林地、退耕草地等的侵蚀灾害情况。选取不同恢复措施的典型坡面,量测了地表植被、地形、土壤结皮等状况和"7·27"暴雨侵蚀产生的土壤侵蚀量。重点调查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与恢复效果在该次暴雨中的抗侵蚀作用。对"7·27"特大暴雨侵蚀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植被物种多样性、坡度以及土壤生物结皮对于暴雨侵蚀的防御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项开发建设项目的大力开展,人为地产生了大量>25℃的急陡坡坡面,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了急陡坡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降雨产流的径流总量和流速随之减少;坡面的降雨侵蚀形式由径流侵蚀为主向击溅侵蚀为主转变,从而导致土壤侵蚀量的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北部半干旱丘陵低山地区的乡村道路,侵蚀严重,使运输受阻,经常被迫改道,占用耕地,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的发展。以阴山北麓四子王旗的农耕地区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道路侵蚀特点,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研究道路遭受侵蚀的原因,分析道路侵蚀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乡村土质道路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路面坡度和降水强度,人类的使用方式也直接影响路面侵蚀。研究区位于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土质道路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侵蚀;夏季发生的有限的几次强降水是研究区道路遭受侵蚀的重要原因;位于较大坡度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道路侵蚀最为严重;两边不等高和壤质土的路面都易遭受侵蚀;人类使用的季节性和维护的缺失加剧了道路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