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玉米杂交种天泰3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选育密植、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为核心,融合美国、巴西新种质材料和单倍体育种、小群体改良等育种新技术,采用大群体、高密度、强胁迫、穿梭选育等方法,利用Reid/PB改良系×外来种质玉米杂优模式,选育出玉米新品种天泰33。先后通过国家和山东省、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阐述天泰33选育的育种思路、目标、过程和品种特征特性,总结天泰33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玉米商业化育种的思路,基于二群论、杂交种产量增益与自交系改良同步、高密度抗逆育种等育种技术原理,构建了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分析了技术体系的组成:群内杂交构建选系群体,群间杂交配制优势组合,人为创造高密度等逆境选系,以及多点测试等。对育种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株型、叶片、早熟、抗倒、籽粒脱水、抗病、选系群体的大小和测配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65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国外血缘×旅黄改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国外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国内种质群体间的相互改良研究得到重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应不断创新杂种优势群核心种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新类群及其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5.
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 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轮回选择是一种有效改良玉米群体的方法,将单倍体育种技术与轮回选择相结合,可以高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并产出可以商业化的玉米自交系。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及相关的试验验证,提出了"单倍体+轮回选择"的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例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玉米种质扩增、外来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并指出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危害及种质资源扩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与改良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影响玉米品种增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及其使用年限、种子质量等,指出要持续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应走拓宽种质基础和改进育种方法的路子,即原有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引进外来种质资源相结合,同时重视在高密度群体下的选择。提出了今后玉米品种的改良方向为中大穗、中大粒、中(高)矮杆、中高密、中晚熟和中高产。  相似文献   

10.
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种质资源急需扩增。群体改良是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介绍了玉米群体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农大4号(区试代号:ND160)审定编号京审玉2007001选育单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品种来源D340×HZ127B母本"D340"是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从国外杂交种的自由授粉群体中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HZ127B"是从华中农大引进的自交系,经改良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且有更加集中的趋势。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且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群体改良已被许多国家用于玉米育种研究。选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改良玉米群体,为育种工作创造并提供新型种质,进而育成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主要任务。因而研究各种改良方法的效果及其优缺点,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体穗部和农艺性状的变化,对继续有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及预测群体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结合玉米科研和高产开发实践就中国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阶段的具体技术、技术实质、技术创新点、高产攻关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实现进一步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在对玉米进行遗传改良的同时对玉米进行密植和营养(群体冠层的和土体的)同步改良是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实现玉米产量潜力持续增进、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新品种合玉27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高产玉米研究所选育,201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玉2016035)的玉米新品种。合玉27以合选05(来源于7922×5213改良的二环系)为母本,合选09(来源于加拿大群体自交7代选择的优良单株)为父本杂交育成。该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d左右,需≥10℃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玉米群体改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群体改良的同时,结合进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早期选育,以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等遗传参数作为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依据,将玉米群体改良和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群体改良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2008,(2):28
<正>中农大4号(区试代号:ND160)审定编号京审玉2007001选育单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品种来源D340×HZ127B母本"D340"是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从国外杂交种的自由授粉群体中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HZ127B"是从华中农大引进的自交系,经改良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运城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超高产技术,试验对8个小麦品种和9个玉米品种进行鉴选。根据小麦—玉米各品种的产量、特征特性以及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在运城地区小麦—玉米栽培中,适合播种的小麦品种为晋麦84、晋麦95、济麦22和烟农999;玉米品种为丰黎2008、宏育203、晋单52和晋单63。  相似文献   

18.
动态·简讯     
玉米抗旱种质创新和抗旱性状改良取得进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应用基因组学方法鉴评玉米抗旱种质、培育抗旱新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合作,应用成熟的基因组学方法,初步建立起一套通过遗传途径解决玉米抗旱问题的技术体系,创制出抗旱性强、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自交系和杂交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 C群、蒙 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C群、蒙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