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科学饮用普洱茶及正确引导普洱茶消费提供参考,结合感官品质审评对普洱茶(生、熟)两个紧压茶样,采用5 min3、min1、min和100℃、90℃、80℃水等不同冲泡处理的水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普洱茶冲泡条件与水浸出物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在不同冲泡条件下其浸出物浸出规律均表现为:相同条件下,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水浸出物浸出量越多,水浸出物浸出速度越快;第1泡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随着泡次的增加而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级别的晒青茶和烘青茶茶叶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工方式、茶叶等级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烘青茶和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降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烘青茶和晒青茶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随等级的降低而升高,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茶叶中所含的粗老茶叶增加,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同一等级烘青茶的水分、灰分含量小于同一等级晒青茶,而同一等级烘青茶的干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则高于同一等级晒青茶。  相似文献   

3.
云南普洱茶氟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选自云南3个主要茶区的14种普洱茶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普洱茶的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也不同,优质茶叶的氟含量比低质茶叶低;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和生茶)的氟含量也不同,以生茶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氟含量不同,紧压茶的氟含量低于散茶。  相似文献   

4.
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普洱茶总灰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总灰分含量,比较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和不同等级的普洱茶经过处理的茶样总灰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总灰分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总灰分含量比熟茶低;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总灰分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等级越低茶叶的总灰分含量越高。所选的16组茶样中有3组已经超过目前国标规定的总灰分含量。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总灰分含量都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供了用物理手段降低茶叶总灰分的方法,对了解和掌握茶叶中灰分限量指标以及云南普洱茶总灰分的检验监控现状,改善普洱茶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快速测定普洱茶叶及其提取物中茶多糖含量的方法:先对普洱茶叶进行水提(或将普洱茶粉直接溶于水),再进行80%醇沉,然后用0.5 mol/L的盐酸溶液在40℃下水解30 min,用聚酰胺层析柱分离洗脱,最后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茶多糖的含量。该方法可有效去除普洱茶中茶色素等物质的干扰,准确测定出水溶性茶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洱茶后发酵过程接种种曲对咖啡碱及儿茶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普洱茶后发酵的潮水过程中,加入发酵种曲,并按照常规方法设置对照,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后发酵,分别在一翻、二翻、三翻、四翻、出堆的过程中,取上层样、中层样、下层样以及混合样。通过对茶样应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咖啡碱、儿茶素的分析测定,探讨加入发酵种曲对普洱茶后发酵过程的影响。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加入发酵种曲的茶样组缩短了发酵周期,在茶叶品质上也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速溶茶等茶饮料的兴起,茶香气回收技术也成为现阶段研究的一个热点。香气的富集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冷凝回流的方式富集其中的香气成分,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技术对所富集的香气成分进行解析。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NaCl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在响应面试验数据中筛选出31种被检出率大于50%的香气化合物,并获得普洱茶冷凝回流茶香水最优前处理条件。使用最优萃取条件检测普洱茶茶叶和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冷凝回流茶香水,结果显示提取出的茶香水中挥发性化合物比茶叶原料多52种,且其主要香气物质与茶叶基本一致,含量最高的物质均为甲氧基苯类,在茶香水中以花香和果香为主的酮类物质与其他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了9.01倍,使回收的普洱茶香水具有陈香、药香、木香、花香、果香等特征香气。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普洱茶冷凝回流茶香水的萃取条件、茶叶香气富集技术以及普洱茶冷凝回流茶香水的香气成分,为普洱茶香气回收应用以及后期普洱茶香气释放规律及香气释放的影响因素解析提供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11.
将新鲜的薄荷叶用蒸馏水洗净晾干、无菌捣碎、过滤等获得薄荷叶提取液。配置不同浓度的提取液进行抑菌试验,用贴片法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比较不同浓度的薄荷叶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薄荷叶提取液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不同,薄荷叶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80%时的抑菌作用最强,浓度大于80%和低于80%抑菌作用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同种水样中大肠菌群含量的结果是否具有差异性,以及多管发酵法中发酵管数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取污染程度由低至高的A、B、C 3种水样,通过多管发酵法、纸片法、滤膜法检测相同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并在多管发酵管法中利用9、10、15管发酵检测同种水样,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多管发酵法与纸片法差异不显著,结果具有一致性,而滤膜法与其他2种方法获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对9、10、15管发酵检测3种水样获得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P值分别是0.709、0.964、0.840,均大于0.05,故差异不显著,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试验结果为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蒸双压、冷发酵2种不同发酵方式处理六堡茶,考察其对六堡成品茶品质及内含物质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红素、茶褐素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感官和理化成分都表现出不同的产品特点,双蒸双压处理的六堡茶发酵程度、物质转化程度均低于冷发酵处理。[结论]研究可为丰富六堡茶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WZ162菌株发酵液抗香蕉枯萎病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线菌WZ162菌株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其发酵液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WZ162菌株的发酵液在温度低于80℃的条件下热稳定性良好;在自然光照及紫外照射条件下稳定,发酵液不发生分解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在酸性条件下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率在24.92%-34.73%之间,在碱性条件下抑菌率在11.21%-25.39%之间,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比在碱性条件下的好;pH为1-12的发酵液经不同时间的100℃水浴处理后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未经水浴加热处理的,其中pH为1时的发酵液稳定性比在其他pH条件下的好。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藜麦秸秆的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选取发酵时间、乳酸菌添加量和秸秆含水量3个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后藜麦秸秆感官品质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3个因素对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乳酸菌添加量>秸秆含水量>发酵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4.5 d,乳酸菌添加量12 mg·kg-1,秸秆含水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为(6.93±0.05)%。该结果可以为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粉都女皇’为供试番茄品种,淋洗浸泡次序不同的2种玉米秸秆发酵基质分别与珍珠岩混配[V(玉米秸秆发酵基质):以珍珠岩)=2:1]作为育苗基质,V(草炭):V(珍珠岩)=2:1为对照,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淋洗浸泡次序和肥料添加量对番茄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发酵基质采用2.2倍体积的水淋洗浸泡、粉碎后进行育苗,每50乳穴盘添加尿素5.0g,磷酸二氢钾7.0g,番茄幼苗生长较好,幼苗各形态指标及鲜重、干重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玉米秸秆发酵基质粉碎后再进行淋洗浸泡的各肥料添加量处理均不如对照,经面淋洗浸泡后再粉碎的玉米秸秆发酵基质可以作为替代草炭的基质.  相似文献   

17.
郭丹钊  王斌  朱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50-11051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细菌多糖对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影响。[方法]设置种子+土壤、菌液包衣种子+土壤、种子+土壤+80 ml发酵液、种子+土壤+80 ml灭活发酵液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影响。[结果]玉米种子经发酵液包衣后,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可提高112.7%;对发酵液不同施用方式效果的研究表明,土壤中添加活菌液的方式对提高玉米苗期抗旱能力作用最为显著,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根冠比、根体积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分别较对照提高130.6%、11.5%、78.1%、300.0%。[结论]该研究为有效发挥细菌多糖保水抗旱功能、开发农作物抗旱节水的新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释平板倾注法从吉林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环境中共分离到各种放线菌菌株104株.以24种农业常见植物致病真菌作为目标供试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04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优选抗菌活性较佳的12株.将最佳放线菌No.6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并测定其发酵液滤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o.6放线菌菌株对香蕉灰纹菌、辣椒疫霉菌、黄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黄瓜黑星菌、番茄叶霉菌、番茄炭疽菌、棉花黄萎菌、黄瓜枯萎菌、小麦赤霉菌、稻曲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小麦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菌、油菜菌核菌均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发酵滤液稀释10倍后对黄瓜黑星菌、番茄炭疽菌、稻曲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菌的抑制率分别达90.0%、93.3%、92.0%、93.3%、92.0%.  相似文献   

19.
不同含水量对菇渣发酵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以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菇渣在室温发酵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对菇渣发酵的温度、时间及腐熟菇渣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和讨论了菇渣基质化发酵的条件及利用方式。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菇渣发酵时,显著改变了腐熟后菇渣的理化性状;在常温下,棉籽壳菇渣含水量为55%、木屑菇渣含水量为60%时,自然发酵70d后,菇渣充分腐熟,其理化性状有利于配制工厂化育苗营养基质和无土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20.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823-2825
[目的]为了优化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方法]采用固态发酵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接种量、含水量和麸皮含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不同因素对固态发酵条件下纤维素酶活的影响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绿色木霉固态产酶发酵的最优条件是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 d,接种量5%,含水量250%。[结论]该研究为绿色木霉对秸秆的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