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烘干是红碎茶加工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而烘干设备则与这一工序的烘茶质量关系甚大。目前,国内红碎茶生产中,烘干设备大多采用了链式百页板自动烘干机,型号虽多,而模式和结构原理大同小异,其机械性  相似文献   

2.
广东生产的红碎茶,是属于国家红碎茶第二套标准样,即云南大叶种生产的红碎茶。本套样共四类茶11个茶号,即叶茶一、二号;碎茶一、二、三、四、五、六号;片茶一、二号;末茶。红碎茶生产,从试制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实践证明,要提高广东红碎茶品质,关键有三方面:鲜叶原料、制造工艺、茶机具。本文仅就制造工艺中,如何提高精制工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红碎茶1—4套标准样是怎样确定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红碎茶产品验收分为1、2、3、4套标准样茶,它是以品质的浓度为基础的。大叶种两套,第一套和第二套样;中小叶种两套,第三套和第四套样。第一套样只适应于云南省的云南大叶种红碎茶,设16个样茶;第二套样适应于除云南省以外的地区大叶种红碎茶,设11个样茶;第三套样适应于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中小叶种产品,设  相似文献   

4.
红碎茶选评     
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红碎茶提高质量座谈会”。座谈会会评了按一、二、三、四套样生产的红碎茶,从中选评出36只优质红碎茶出厂样。为了奖励生产这些优质茶的二十四个茶厂(场),分发了奖状,每个茶号可奖售化肥15—25吨。其中被评为前三名的茶号有:一套样:云南凤庆茶厂的922101,云南勐海茶厂的922105,921002: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在武昌召开了全国出口红碎茶质量评比会议。大会分组评比了一、二、三、四套样的红碎茶样,择优录取了九个省(区)二十八个单位生产的36个优质茶,这些茶都是大生产的交货样。四套样被录取的9个样茶中,湖南占了6个。即: 湖南连源县茶场涟龙022114,湖南平  相似文献   

6.
国际茶叶贸易中数量最多的是红茶。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第四套样红碎茶品质现状,根据ISO3720标准和国内红碎茶第四套样标准样的外形、内质要求,测定湖南第四套样红碎茶主产区涟源、长沙、邵阳、益阳、岳阳等地211个茶样的理化指标,并对理化指标与审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测定结果基本反映了第四套样红碎茶的品质水平及其同国际标准的差距,同时还求证了理化鉴评的各项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提出了第四套样红碎茶的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7.
6CH-0.5(D)型烘干机主要是为红碎茶加工实验而设计的,该机小巧玲珑,适合小量茶叶烘干,具有烘茶性能稳定、再现性好和升温快、温度可控可调、烘干条件容易改变、噪音低、扬尘微等特点,适合实验室内作各类茶叶小实验的烘干作业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红碎茶加工工艺流程中,烘干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烘干机应能使茶叶通过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使其停止发酵,蒸发水分,充分干燥,便于贮藏。传统的烘干机输送带是不加热的,茶叶从上输送带到进入烘箱期间,是处在烘干房室温35℃左右的环境中,在此条件下,茶多酚产生强烈的酶促氧化,含量大量减少,导致红碎茶成茶品质明显下降。为此,  相似文献   

9.
我国红碎茶生产已遍及滇、桂、粤、黔、川、湘、闽、鄂、苏、浙等十余个省区,年产量近100万担,生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炒青茶,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茶类。红碎茶的市场面宽,国外大茶商需采用各地不同风味、不同价格的红碎茶作为拼配调剂的原料,以稳定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商品的竞争力。从茶叶出口的角度讲,我们应当顺从国际性大茶类的潮流,要搞红碎茶出口,并应以红碎茶作为出口的“当家茶”。根据四套样地区小叶种茶的特点,春茶制绿茶品质好,价格也坚挺,夏秋茶制绿茶品质较差,但夏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红碎茶与斯里兰卡红碎茶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汉生 《茶叶科学》1997,17(2):207-212
通过对我国海南通什、云南凤庆、广东英德2号茶和出口拼配红碎茶、斯里兰卡高地、中地和低地红碎茶同年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述三地的大叶种红碎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内质化学鉴定分数均高于斯里兰卡红碎茶,仅香气次之。但出口样拼配红碎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和内质化学鉴定分数均显著低于斯里兰卡红碎茶。文中对我国与斯里兰卡红碎茶品质的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建议我国大叶种红碎茶直接并且及时出口。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紧压茶原材料毛茶前处理的烘干程序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绿毛茶与黑毛茶为原料,添加一定量茶汁,先对试验小样进行不同烘干温度处理,设置一烘92℃、102℃及二烘102℃、112℃,比较其对茶样霉菌存活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厂化大生产黑毛茶烘干工艺处理。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烘干处理,茶样在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品质上均得到改善提升;原茶样洁净度不同,残留霉菌也存在明显差异;新制备的毛茶样霉菌残余量少;烘干温度高、时间长对霉菌灭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温泉茶场制茶厂于一九六四年建成投产。产品以红碎茶为主。年产茶叶3000多担。现有干部职工共86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提高茶叶质量。该厂生产的国家第二套样红碎茶参加全国、全省质量评比多次获奖:一九七九年1号、2号茶获全国第二名、全省第一名;一九八○年2号茶获全国第三名;一九八四年1号、2号茶荣获国家农、牧、鱼业部优  相似文献   

13.
前言为了研究我国红碎茶品质水平和全国四套样的地区品质特点,今年年初,我们受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委托,对来自广东、广西、上海、云南、湖南等省茶叶公司提供的红碎茶样,以及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茶样,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化学鉴定和感官审评。全部样品,包括国外样均系一九七八年产品,国内样全为高档。测定多酚类(改进乐文泰尔法)、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分光光度法),咖啡碱(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化学成分,并根据中国茶科  相似文献   

14.
茶树花果利用研究总结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五年来对茶树鲜花、茶幼果的特性、化学成分、最佳采摘期、以及加工红碎茶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较大规模中试,结果证明;茶树的花果均含有与鲜叶相似的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在制成红碎茶过程中,具有与鲜叶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品质特征;利用茶花、幼果制成红碎茶,其品质达到出口二套样对标准,产品经商捡部门检测,完全符合出口要求,利用茶花果制茶可以提高茶树经济产量、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40%以上,每1/15公顷年增值126元;利用茶树花果加工红碎茶的工艺,配方技术已在省内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原箱红碎茶出口试销,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红碎茶外销市场,主要是原箱茶的拍卖市场。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以大规模原箱茶出口直接进入世界拍卖市场的客观条件,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红碎茶出口数量增加到5万吨,10万吨(均不包括工夫红茶生产中自然产生的碎片末茶),而且品质也有很大提高和稳定,到那时,出口成交就可能从现在的拼配茶变为以原箱茶为主。从这个角度讲,原箱茶出口是今后红碎茶外销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10多年来国际市场上CTC红碎茶发展迅速,印度、肯尼亚两国,CTC茶的产量已占其茶叶总产的65%~95%。生产CTC茶的CTC机,具有揉切强烈快速、破坏叶组织效率高、生产吞吐量大等特点。产品具有浓、强、鲜的优良品质风格,为世界各国客商和消费者所喜爱。我国红碎茶出口仍以传统的红碎茶为主,CTC茶还不到红碎茶总量的5%,不难看出我国红  相似文献   

17.
浅谈云南红碎茶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自1958年开始试制红碎茶,产量由1963年的3,000担增加到1980年的7万多担。目前,红碎茶的生产单位已遍及全省30多个厂(场),红碎茶的质量也逐渐提高,高中档茶的比重由1963年低档茶占多数而上升到1980年高中档茶占总量的53%以上。1974年和1977年两次全国茶叶会议上,我省均被列为全国生产红碎茶的六个重点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红碎茶的制造,系由工夫红茶轧制碎茶演变而来,距今不过十五、六年的历史。自1963年在全国大规模试制以来,萎凋、揉捻、发酵、烘干都是沿用工夫红茶的机具及工艺,仅在切碎方面引进 C.T.C 或伊达式平盘揉切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了第一次较大的改革,试用了萎凋槽和转子式揉切机。因而红碎茶的内质,由开始工夫红茶的传统风格,初步形成具有现在浓、强、鲜、香的红碎茶特有风格。尽管有着这样的进步,但很多的红碎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碎茶的内质与外形较难达到统一,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全面提高红碎茶质量,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尝试在红碎茶的揉切过程中均匀加入一定比例的末茶添加剂,使之直接参与红碎茶的发酵,通过一系列生化效应,对红碎茶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的末茶添加剂系取与在制原料档级相当,40目底、80目面的成品末茶。  相似文献   

20.
我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名贵产品较多。据明一统志记载:“新化武岗出茶”。1845年的宝庆府志亦载:“桂丁茶出邵阳白云崖,其味微苦而香特高。酷暑以一叶入茶瓯,至隔宵不变味”。隆回罗洪茶1979年荣获全国红碎茶第四套样第一名,洞口古楼茶以香高味醇闻名于世,城步峒茶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必需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