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引发甜菜丛根病的致病病毒BNYVV、传播介体P.betae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甜菜感染丛根病后的病症、鉴定、生理生化反应及其防治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选用甜菜的根和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ELISA对新疆甜菜品种丛根病病毒(BNYVV)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试验所检验的5个品种中,X14号,902号,913号,923号为抗病品种,X15号为感病品种,与田间结果相符。(2)从试验中可以看出用叶片样品的检验结果与用根样的一致,但根样的显色反应更为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3.
甜菜抗丛根病品系By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甜菜抗丛根病品系By1属多粒型二倍体系选品系。该品系不仅块根产量和含糖高,而且工艺品质好,抗丛根病及褐斑性强。1997年在甜菜丛根病中度病区大面积示范中,表现突出,块根产量为53460kg/hm2,含糖率17.5度,产糖量9355.5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协作二号提高273.2%、8.1度和694.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甜菜丛根病属土壤传染性病害,是由一种低等真菌Polymyxa betae(甜菜多粘菌)为媒介而传播的病毒病。这种菌可在土壤中生存20年以上,农田被污染后,使它灭绝几乎不可能,防治极为困难。到目前为止,有效的防治方法尚未确立。此病与其它许多土传病害相同,一旦发病,为害很大。可使根产量严重降低,根中含糖显著下降,在  相似文献   

5.
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酒引抗4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引抗4 号是1990 年从德国引进的甜菜新品种KWS5007 ,经多年多点小区试验、对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示范鉴定筛选的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在1994~1996 年的生产示范中,酒引抗4 号平均根产量为59973kg/ hm2 , 比对照增产72% , 含糖15.5 % , 比对照提高3 .8 度, 平均产糖量为9300kg/hm2 ,比对照提高668 .3% ,并且抗甜菜丛根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90 % ,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甜菜丛根病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甜菜抗丛根病基因(Rz1)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简单重复间序列)技术对感病甜菜品种KVS3418及3个以KWS3418为轮回亲本的甜菜抗丛根病近等基因系进行分析,综合RAPD、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经过多次重复,在一套ISSR引物中,筛选到与抗病性状相连锁的3个RAPD标记:Boya940、Boya800、Boya770。筛选到一个引物BA0061,在甜菜抗丛根病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当用这个引物对已知的3个抗病材料及其它不舍此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多态性标记BA0061-1200,可从3个含抗丛根病基因的抗病材料中检测到1条12001bp的多态性带,而在其它感病材料中未出现。此标记可用于甜菜的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7.
甜菜新品种新甜1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甜18号是石河子甜菜研究所选育的抗丛根病二倍体雄性不育多粒型杂交种,在2006~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14个点次的块根产量平均为82156.5kg/hm2,比对照KWS2409增产3.99%,含糖率平均15.21%,比对照低0.09度.产糖量平均12745.5kg/hm2,比对照增糖4.3%.在丛根病抗性鉴定中,两年平均块根产量为102182.3kg/hm2,比对照KWS2409增产33.92%,含糖率15.10%,比对照低0.08,度产糖量平均18475.5kg/hm2,较对照增糖35.0%.该品种丰产性能稳定,抗病性强,适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8.
针对甜菜丛根病,提出田间单株根部5级目测法、群体的病情指数及平均病级,经2003~2004年新疆甜菜抗丛根病区域鉴定试验表明:7份参试材料表现中抗,病情指数31.2~38.9,平均病级1.51~2.0;1份高感,病情指数为62.4,平均病级为3.1.两年7份表现抗病的材料平均块根产量与对照KWS5075差异不显著,含糖率15.2%~16.1%,产糖量较对照增加1.9%~11.6%.  相似文献   

9.
甜菜丛根病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菜丛根病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assay,DAS-ELISA)法进行了检测,并对测定方法及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及其新变异株P型和IV-A型仍对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用ELISA和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BNYVV和P.betae可对杂交后代分离群体或转基因后代中的抗病个体进行选择。AFLP、KAPD和PCR等分子标记的建立可对抗病基因位点Rz1(Holly)、Rz2(WB42)、Rz3(WB41)和Rz4(C50,R22)进行辅助选择。在分离植物抗病基因方面,已获得含Rz1的BAC克隆和候选基因。转基因甜菜含重复倒置的BNYVV复制酶基因、RNA-2转运蛋白P15突变基因或CP基因显著提高了抗病性。国际合作可有效地利用资源,加快抗病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