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杂交晚稻不同基本苗对分蘖成穗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梦来 《作物研究》1998,12(3):9-12
1993年汕优桂99设置了每公顷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两种不同基本苗处理。结果表明:群体成穗率随基本苗增加逐渐降低,且相关显著;群体平均每穗总粒数,实粒数随基本苗增加逐渐减少,并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生产上以每穴1 ̄2粒谷带蘖苗,通过提高移栽质量,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能提高成穗率,降低成本,最终达到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主推种康青3号、肚里黄、北青1号为材料研究了青稞分蘖特性、成穗规律。青稞(裸大麦)分蘖力强,单株分蘖5.8个,成穗3.95个,叶蘖同伸关系符合n-3规律;单株分蘖和其成穗数与单株产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量呈负相关,与播种期呈二次函数曲线关系,并受品种分蘖特性的影响,晚熟种分率较多。生产中应充分利用青稞分蘖力强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品种,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重施底肥,早追分蘖肥,增加分蘖成穗,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青稞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3.
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弯穗型辽盐2号第3个品种为母本,直立穗型辽粳326等4个品种为交本,研究了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辽粳326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最高为9.0,辽盐282次为5.0,特殊配合力以辽盐282/辽粳294最高为5.8;分蘖成穗率的广义遗传为82.5%,狭义遗传力为65.3%。  相似文献   

4.
通过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大中88-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抗寒性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大,粒数多,粒重低,产量高。二棱大麦,苏啤3号熟期早,抗寒性中等,分蘖性较强,成穗率高,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高;扬饲麦3号熟期偏迟,抗寒性较强,分蘖性强,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穗型较大,粒数较多,产量较高;苏引麦3号熟期早,抗寒性差,成穗率较高,穗数中等,穗型大,粒数多,产量中等;单二熟期迟,抗寒性与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数足,穗型偏小,粒重高,产量中等;沪麦16熟期适中,抗寒性较强,分蘖性中等,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较大,粒数较多,粒重中等,产量较低;扬农啤2号熟期早,抗寒性差,穗数少,穗型很小,粒数很少,粒重特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相似文献   

6.
水稻抛秧与插秧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7.
用四个六棱大麦品种的三组杂交对出穗期、分蘖数、株高、籽粒产量、粒重和饱、秕粒进行了遗传分析。每个杂交的 P1、P2 、F1、F2 、BC1和 BC2 于 1982年被种植在美国 North Dakota的 Forgo和Prosper两个地方 ,并且给予了评价。除了分蘖数外 ,杂交内亲本平均值一般是不同的。各代之间比较表明 ,晚出穗相对早出穗显性 ;高粒重相对低粒重显性 ;籽粒的饱满度受加性基因作用。产量和出穗期之间的关系在杂交间不一致。正 r值很低 ,由此说明选择早熟、高产、粒饱的大麦系是应该可能的。出穗期超中亲的杂交优势在杂交间很接近 ,但没有超高亲优势。出穗期的自交衰退相当恒定 ,而产量不一致。自交衰退的程度不一致可能与环境变异和基因型不同有关。出穗期和产量的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的比例在杂交间不一致。这些资料表明 ,应该在 F2 代以后进行这些性状选择。出穗期广义遗传力在 4 2 %~ 86 %之间变化 ,籽粒产量的广义遗传力的一致性大于其狭义遗传力的一致性。因为缺少加性变异 ,遗传进展值很低。  相似文献   

8.
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大麦60个品种和15个F1代材料进行了分析,87%的F1代集中一个类中,大麦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大大增加,优势的第二个性状集中在有效分蘖和植株高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协优9308的分蘖成穗与灌浆结实特性及其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配了诸如协优9308、两优培九等超级杂交稻 ,显示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优势 ,单季产量高达10~12t/hm2。在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试验示范”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协优9308(跨越计划中供试超级杂交稻组合)为靶标组合 ,研究“超级杂交稻的生理模型”。本文阐述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少蘖成穗率高与营养生长期“茎蘖顶端优势”关系 ,穗大结实率高与灌浆成熟期“粒间顶端优势”的关系 ,以及提高成穗率与结实率的主要措施。一、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的茎蘖顶端优势与分蘖成穗1.秧田…  相似文献   

11.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309-318
Abstract

Appropriate plant height, tiller number and heading date are important traits for maximizing ric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plant traits, we mapp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and detected two-locus interactions for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number at two growth stages and for heading date in two yea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iller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and between tiller number at maturity and heading dat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heading date and plant height at maturity. A total of 29 QTLs for the three traits were identified over the two years. Results show that QTLs and majority of two-locus interactions for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numbers at 35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at maturity,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t genes and interactions control the trait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QTLs and interactions could only be detected in one year, suggesting that QTLs and two-locus interactions for the traits were dependent on the environ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pleiotropy and/or close linkage of genomic regions and pleiotropy of common two-locus combinations may be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 clos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traits. A QTL with a large effect for heading date, which was located in RG424-RZ667 on chromosome 6, also showed large effects on tiller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at maturity.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扬农啤5号高产的最佳基本苗,研究调查分析了扬农啤5号4个不同基本苗的茎蘖动态、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基本苗对生育前期茎蘖动态有一定的差距,但返青拔节后差距进一步缩小,成穗数相差较小,产量差异不显著.对扬农啤5号而言,适当降低基本苗、促进个体生长,在确保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争取大穗大粒是进一步提高扬农啤5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麦穗和茎秆生长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构建大麦形态发生模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基础,用Richards方程模拟了大麦穗伸长、节间伸长和增粗的动态过程,并在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大麦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大麦穗长预测值的绝对误差范围为0.05~1.66 cm,RMSE为0.33 ~0.75 cm.不同株型大麦各节间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为0.04~6.08 cm, RMSE范围为0.43~4.43 cm;各节间粗度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0.002~0.112 cm, RMSE范围为0.017~0.048 cm.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性和一定的机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麦绿素用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给麦绿素用大麦新品种(系)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提供试验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对麦绿素用大麦品种生长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麦绿素用大麦品种从播种到出苗、第一次收获所需天数依次延长。大麦苗收获三期的鲜叶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以10月10日和10月30日播种的最高,品质也较优;9月20日和10月20日播种的品质最优,产量也较高;而11月9日和11月19日播种的产量低、品质差。因此,麦绿素用大麦的适宜播期应为9月20日至10月30日。  相似文献   

15.
为挖掘大麦穗长和株高的QTL位点,以1个大麦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以J36528和BMJ89为亲本,包含125个F10代)为材料,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利用DArT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结合4年2点共6个不同生态环境测得的穗长和株高表型数据,鉴定大麦穗长和株高QTL。结果表明,共鉴定到3个穗长QTL和2个株高QTL,分别分布在2H、3H、6H和7H染色体上,其中,穗长位点 Qsl.sicau-JB-2H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能够解释11.38%~14.66%的表型变异; Qsl.sicau-JB-7H在6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能够解释35.10%~46.34%的表型变异;而 Qph.sicau-JB-6H仅在1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可解释17.99%的表型变异。株高位点 Qph.sicau-JB-6H在5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能够解释16.36%~21.18%的表型变异;而 Qph.sicau-JB-3H仅在1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可解释15.40%的表型变异。本研究为解析大麦植株形态和产量性状遗传机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主茎幼穗各分化时期的持续时间缩短,至雌雄蕊分化期后各分化日期及历时达到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以及蘖位的增高,各分蘖的穗分化日期推迟。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位蘖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中后期以中播处理分化持续时间最短。晚播处理的Ⅱ、Ⅲ位蘖和中播处理的Ⅲ位蘖分化至小花分化期基本死亡。不同蘖位间,早播处理随蘖位增高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后期高位蘖持续时间延长;中晚播处理,随着蘖位的增高各穗分化期持续时间延长。随播期的推迟,单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显著减少,有效穗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本区域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大麦孕穗灌浆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4个二棱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及人工气候箱,在大麦孕穗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常温为对照,考察了大麦完熟期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及穗长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高温胁迫致使参试大麦品种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使除Harrino Nijo外的其余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粒数均显著降低。综合比较,Harrino Nijo的耐高温性能最好,其次为扬农啤6号,917112和苏啤3号对高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给不同用途大麦高产、优质栽培适宜播期的确定提供参考,在大田条件下,以港啤1号、扬农啤2号、苏引麦3号、单2等4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播期对冬大麦开花期形态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形态指标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麦产量、千粒重、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呈减少趋势,开花期单茎茎鞘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产量在早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适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单茎茎鞘重正相关;迟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负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千粒重早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适播和迟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早播和晚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适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各个播期下籽粒淀粉含量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个大麦品种(系)(16个二棱、4个多棱)的冠层性状及穗部经济性状的差异性及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除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及单株有效穗数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研究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的遗传力较高(>0.80),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力相对较低,3)二棱大麦每穗粒重与千粒重、每穗粒数间正相关极显著,而千粒重无明显相关。4)二棱大麦上三叶面积与穗长正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多棱大麦只有倒三叶面积与穗长正相关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