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为明确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低毒力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具有不同vic基因的毒力菌株(受体)和低毒力菌株(供体)进行配对培养,并对病毒的传染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不亲和性是低毒力病毒传递的重要障碍,但不是绝对障碍;不同vic基因位点对病毒传递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相差的vic基因位点数越多,病毒的传递率越低.病毒的传递率具有vic基因位点的非对称性,同时还受到菌株的遗传背景、vic基因上位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皖地区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对江苏、安徽两省9个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不素和类型可分为3种:Ⅰ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内不形成分生孢子器;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只在抗衡区的某一侧形成分生孢子器带。可将219个菌株划分为131个营养体亲和组(VCG_s),从而推算出至少有8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根据两省、田间小区以及大病斑上菌株的VCG_s分析,我国板栗疫病菌的VCG_s比其他国家的复杂。本文还探讨了复杂的原因及利用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4.
栗疫病菌毒力与弱毒力菌株的抗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栗疫病菌对板栗几丁质酶活性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实生苗和嫁接苗 (怀黄 )为试材 ,研究了栗疫病菌 (Cryphonectriaparasitica)菌块、CFE、ME等对板栗几丁质酶的诱导 ,测定了几丁质酶活性、比活性 ,并对其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 ,菌块对板栗几丁质酶总活性、比活性的诱导效果最佳 ;接种后 35~ 4 0 h几丁质酶活性持续上升并达到高峰 ,之后开始下降。能够同时检测到板栗几丁质酶的内切酶和外切酶 ,以内切酶活性稍高。初步确定板栗几丁质酶的分子质量为 6 0 ku  相似文献   

6.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ScGSP1蛋白基因从COGEME植物病原菌EST库中BLAST得到栗疫病菌的GSP1蛋白EST,设计引物从栗疫病菌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并测序,得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GSP1蛋白前体;由cDNA序列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SP1蛋白前体包括GTPase结合结构域和碳端细胞核定位序列,与21个物种比较的结果表明,栗疫病菌与真菌GSP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用酿酒酵母(Saccharyomyces cerevisae)泛素融合蛋白基因从COGEME(Consortium for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of microbial eukaryotes)植物病原菌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库中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得到栗疫病菌的泛素融合蛋白EST,设计引物从栗疫病菌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并测序,得到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87 bp,编码1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泛素融合蛋白前体;由cDNA序列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泛素融合蛋白前体包括氮末端的泛素结构域(76个氨基酸残基)和碳末端的核糖体蛋白L40结构域(52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为高碱性蛋白,碳末端含有一个"锌指"模式结构.与19个物种比较的结果表明,栗疫病菌与真菌泛素融合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Bcl-2家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细胞凋亡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在细胞凋亡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把外源bcl-2基因转入栗疫病菌中,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bcl-2基因在栗疫病菌株中的表达情况,对表达bcl-2基因的转化子及野生型的菌株进行病毒传递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表达bcl-2基因的转化子表现出病毒传递率提高、致病性增强等一系列特征.由此可知:bcl-2基因对栗疫病菌细胞凋亡起调节作用,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农抗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形成、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产生、休眠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万隆霉素处理的菌丝产生的膨大菌丝体、游动孢子囊产生的数量均相对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破裂,形状不规则。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孢子形成量抑制的EC50为2.5955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为1.5624μg/mL。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如碳氮源、pH和渗透压等研究其对番茄早疫病菌抗腈菌唑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敏感菌株生长的影响相比,碳氮源、pH和NaC1渗透压的变化对抗性菌株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葡萄糖渗透压的变化对抗性菌株的影响要比对敏感菌株的明显。由此可推断抗性菌株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会与敏感菌株形成竞争关系,甚至会成为优势种群而影响腈菌唑的药效。  相似文献   

11.
自 2 0世纪 6 0年代发现栗疫病 (干枯病 )弱毒菌系以来 ,关于弱毒菌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阐述了弱毒因子的传递方式、机理 ,强、弱毒菌系混合体系 ,两类菌丝的超微结构以及生理特性。栗疫菌弱毒菌系在自然界的传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弱毒菌株菌丝生长较慢 ,产孢能力较低 ,因而同强毒力菌系竞争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7个栗疫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群体的遗传结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中国4个群体间相似性较好;美国群体与意大利群体相似,而且它们与日本群体的相似性优于与中国群体的相似性,表明美国的栗疫菌可能是从日本传入的.总群体的遗传差异为0.160,其中81.3%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16.9%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2.46.  相似文献   

13.
板栗疫病与主要生境和经营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量化理论I模型分析板栗疫病与生境和经营因素的关系。复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板栗疫病发病率和感病指数两个数学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t检验表明,发病率同A层厚度、土层厚度、经营水平有紧密的相关性,与土壤质地有较紧密相关;感病指数同A层厚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紧密的相关,与经营水平有或较紧密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寻找栗疫菌的凋亡抑制蛋白(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类蛋白,明确该蛋白与其他物种IAPs的进化关系,并对CpIAP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以IAPs家族的典型结构域“BIR”为靶标,对栗疫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对预测的CpIAP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同源重组的策略,构建CpIAP基因缺失突变体,并重新导入该基因全长片段获得互补株.结果从栗疫菌中鉴定了1个IAP基因,Southern blot验证为单拷贝.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pIAP基因全长2 997 bp,编码920个氨基酸,具有2个BIR结构域;进化关系上CpIAP与人Survivin和酵母IAP较近.CpIAP敲除突变体命名为△IAP,△IAP菌落形态改变,生长速率减慢,致病力下降,丧失产孢能力.上述结果表明:CpIAP参与了栗疫菌的菌落形态建成、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燕山板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与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板栗疫病菌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多少等培养性状和毒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中国栗疫病菌从培养性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正常培养性状 :浅黄色或黄色、生长快、形成分生孢子器的野生型菌落 ;另一类为不正常类型 :培养性状及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均不相同。非正常培养性状的菌株占有较大的比例 ,分布于各取样点。中国栗疫病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 ,培养性状不正常的菌株的毒力有下降的趋势。对燕山栗产区的栗疫病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VC)研究表明 :有 4 3个营养体亲合组(VCGs) ,从而推算至少有 6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