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偏离份额法及相关指标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五个地区偏离总量较大。2、这五个地区产业结构,均处于劣势。3、这五个地区竞争分量均为正值,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针对以上分析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2.
3.
4.
以川南浅丘区及所包含的泸州市、宜宾市、内江市、自贡市、乐山市5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片区2010~2016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为数据指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该辖区农业的结构偏离份额、经济份额增长、竞争力偏离份额三个方面进行指数对比,分析该区域农业结构和竞争力,结果表明,川南浅丘区农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导致效益低。 相似文献
5.
6.
以2003~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以2003年为基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河南省18地市的农业产业结构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河南省种植业在各个地市的农业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农业内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就总偏离量而言,信阳、驻马店、开封、安阳和周口在地市农业中占竞争优势;从产业部门来看,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竞争力最强的分别是信阳、洛阳、平顶山、商丘、驻马店。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对2005~2009年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并为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竞争力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S-S模型下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选择相关指标,考察并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退耕前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出了退耕后西部地区农业及其内部各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较大的结构优势和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但竞争力的贡献率尚不够高,林业和牧业的结构优势有所抑制的结论,从而为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新的10年中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合理调整农业发展重点,最终实现输血式发展转向内生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是目前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其实际运用中,由于部分学者对其基本原理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研究结果与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不符.该研究对SSM分析法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以2005 ~ 2013年农业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常州市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概述了农业产业集群和GEM模型的内涵,基于GEM模型,从基础、企业、市场3个方面对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方面,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资金来源多样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在不断完善;企业方面,湖北省农业供应商(农户)相对分散,相关企业组织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企业的结构与战略不断创新;市场方面,湖北省农产品本地市场竞争激烈,外部市场开拓难度大。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一是建设农业产业园,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加强各项创新管理;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变化特点及消费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用能一直以煤炭等直接能源及化肥、农药等间接能源消耗为主,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如何科学合理用能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1980—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用能数据,在明确农业生产用能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变化特点进行了总体分析,并采用消费弹性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生产用能的消费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能源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能源,间接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普遍低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用能结构正在朝着更为优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能源的节约化、清洁化和安全化。 相似文献
13.
14.
《江西农业学报》2016,(9)
以四川省各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农业生产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规模和农业结构4个公因子并对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排序,而后依据上述4个公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基于2014年统计年鉴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市(州)按照农业竞争力水平情况可分为4类,其中成都市农业发展状况最好,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农业竞争力最弱,与因子分析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增强四川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学报》2022,(9)
以四川省各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农业生产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规模和农业结构4个公因子并对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排序,而后依据上述4个公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基于2014年统计年鉴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市(州)按照农业竞争力水平情况可分为4类,其中成都市农业发展状况最好,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农业竞争力最弱,与因子分析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增强四川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经济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碳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其进行误差修正,为湖北省未来的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1993–2017年湖北省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最后,综合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2%、2.21%,从总体来看环比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柴油、翻耕和农业灌溉等所产生碳排放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23%、2.44%、2.40%、3.32%、0.44%和2.32%;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在此样本考察期间内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明显的扩大。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的有:农业碳排放总强度,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灌溉等4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且当湖北省人均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时,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等4类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了0.58%、0.59%、0.25%和0.15%,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便增加0.19%。【结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条件和地区发展战略不同,而导致地区间的农业碳排放差距越来越明显。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表明湖北省还处于传统耕作模式向绿色低碳耕作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已存在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成果显著,但国际金融危机等制约因素的增多,对其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设计出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农业生产投入角度,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湖北省1980~2008年间的农业生产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湖北省农业总产值增长贡献显著,但也因此成为制约湖北省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确定湖北农业低碳发展工作关键切入点应放在合理施肥、生产模式创新及合理发展农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