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不同杀青方式对青砖茶原料氟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水潦青、蒸青、炒青3种杀青方式以及水潦青时间对青砖茶原料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对茶叶氟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氟含量高低依次为蒸青>炒青>水潦青,水潦青杀青方式的氟含量极显著的低于蒸青,与炒青的差异不显著。水潦青时间处理的结果表明,随着水潦青时间的延长,氟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以4min处理的茶叶氟含量最低,与蒸青相比下降了31.97%。水潦青各处理对茶叶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的影响,对水浸出物、茶多酚的影响较大。结合氟含量和品质成分分析,水潦青时间可以掌握在1min以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黑茶成品氟的浸出浓度、原料含氟量及制造中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浸提方法对氟的浸出率的影响,不同产地与老嫩的原料含氟量的差异和制茶中氟的变化规律。采用茶水比为1:50、煮渍30分钟浸提法所得茶汤与黑茶实际饮用的茶汤氟的浓度相当。通过原料拼配或改进加工技术有降低黑茶游离氟含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采集生产于湘西吕洞山区的保靖黄金茶,对于人工增硒和天然富硒茶叶中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茶汤中硒溶出率进行比较分析,找寻其中相关性。结果表明:喷施植物富硒强化剂增硒效果显著,规范使用可以达到《富硒茶》GH/T 1090-2014含硒量:0.2~4.0mg/kg标准要求;人工增硒茶叶中平均有机硒占总硒比值:81.6%,天然富硒茶叶中平均有机硒占总硒比值:92.8%,表明人工增硒比天然富硒茶叶有机硒比值低10%;人工增硒茶浸泡后,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33.8%,天然富硒茶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14.0%,说明人工增硒茶是天然富硒茶的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2.4倍,与亚硒酸钠等无机价态比有机价态更易溶于水正相吻合;按照SB/T10157《茶叶感官评审方法》,根据计算人工增硒茶和天然富硒茶,一杯茶汤中含硒0.16~0.25ug。说明富硒茶叶可以满足人体补硒部分需要,是一种安全、生态摄取微量硒元素的绿色饮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种降氟剂浓度、效果、降氟机理及茶叶制造中的稳定性、对品质影响诸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确保黑茶品质前提下,Ⅰ-C、Ⅲ一C2个处理降氟效果好,且稳定。揭示了运用降氟剂与工艺配合,以降低黑茶茶汤中游离氟含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以氟离子电极选择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通过对冲泡次数、浸提温度、时间及茶水比等对茶叶冲泡过程中氟的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中的氟含量极显著减少,而且减少的趋势逐渐变缓。对茶叶中氟浸出率的影响主次效应依次为茶水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与茶水比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这2个因子与氟的浸出率均成正比。当浸提时间为5min,茶水比为1∶50时,茶样中氟的浸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弄清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且主要分布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分别为444.40~566.98 mg·kg-1和0.80~1.22 mg·kg-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逐渐升高,且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对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分别有48%~73%和46%~70%来自>5 mm粒径团聚体。随植茶年限的延长,>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植茶23 a时最高,可达68%~73%,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则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氟和水溶态氟有向小粒径团聚体富集的趋势。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逐渐增加呈表聚特征,其中<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累积作用在植茶23 a后更为明显。因此,在茶园生产管理上,应注意植茶23 a后茶园0~20 cm土层水溶态氟含量的变化,以降低土壤氟进入茶叶的风险,服务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法茶汤的品质。结果表明 “三沸”的温度分别为75 ~ 86℃、86 ~ 94℃和94℃以上。“一沸”时加盐调和,按照每600 mL水、6 g茶的煎茶法茶汤中,投入1.2 g盐可获得协调适口的茶汤滋味,该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玻璃杯泡法,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等呈味物质含量低于玻璃杯泡法的茶汤。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普洱茶汤经存放后的可饮用性与安全性,将普洱茶茶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存放,研究存放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微生物种群数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在0~12h,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逐渐降低,12h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受存放温度与开放条件影响较大,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数量在25℃开放条件下增加迅速,60h后微生物数量可达到7.0×107 cfu/mL,远超出GB/T 19296-2003规定的标准(≤100cfu/m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与存放时间、微生物数量增长呈正相关,25℃时开放条件存放60h后,亚硝酸盐含量较初始值增加206.1%,含量为0.251μg/mL,但远低于GB/T 5749-2006规定的可允许最低标准(≤1μg/mL)。以上结果说明,普洱茶茶汤在存放12h后,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使普洱茶茶汤饮用的营养价值明显减弱,同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普洱茶茶汤饮用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茯砖茶茶汤的稳定性,采用茯砖茶原料制作茶汤,分别在贮藏后0、7、14、21、35、42d对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及茶汤pH值、色泽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后0~35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基本稳定,上下波动幅度不明显,茶汤pH值及色泽也较稳定;贮藏后35~42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急剧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较稳定,茶汤pH值减小,酸度增加,且色泽逐渐加深。由此可见,茯砖茶茶汤在贮藏35d后,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减少较多,茶汤褐变严重,且产生较多沉淀。  相似文献   

10.
“二炒”温度是炒青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研究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形成至关重要.以梅占炒青毛茶为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二炒温度,研究二炒温度下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炒温度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有持续减少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在115℃复炒时显著增加到4.31%,而后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15℃时显著降到2.74%,而在125℃时显著增加到4.00%;EGCG、GC含量随二炒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C、GCG、CG含量则显著下降,当二炒温度达到125℃时,EGCG、GCG、CG、CG、ECG、EGC和EC变化并不显著,C含量则显著增加.二炒温度升高,毛茶中青气消失,火甜香增加,滋味浓厚回甘,125℃时,焦火韵味明显,茶汤鲜爽味减少.二炒以115℃3 h时茶叶品质最佳,儿茶素品质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压制的茯砖茶中分别检测出47、56、51种香气成分,均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高火香的2-戊基-呋喃、四甲基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0.71%);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对茯砖茶"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不饱和萜烯醇、烯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30.69%、13.98%;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花香、果香的萜烯酮及芳环酮类含量最高(23.4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种茶样的香气均纯正,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略带高火香,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菌花香"显,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略带青气;滋味均表现为基本纯正;汤色均呈橙黄色。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萃取-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超声波萃取-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贵州省部分地区茶叶中氟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超声波萃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贵州省部分地区6种茶叶的全叶、粉末及浸出物中氟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浸泡次数、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对其中3种茶叶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贵州省不同地区所选茶叶样品中的氟含量为46.24~121.77 mg/kg,未超过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浸出物中氟含量随超声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且在超声30 min时浸出率最大;茶叶的粒度大小对氟离子的提取没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茶水中的氟浓度依次降低;茶叶中氟的浸出率随着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应尽量避免大量饮用含氟量高的茶叶,并避免长时间的冲泡以防止茶叶中的氟过度溶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对添加生物质炭的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对水溶性氟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逐渐降低,应用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均能够较好地描述其吸附规律,其中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曲线最佳。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氟净吸附量逐渐降低。各处理土壤的氟吸附动力学过程包含吸附快反应和慢反应阶段,平衡时间小于120 min区间为吸附量快速上升期,平衡时间达到1 440 min后0.25%和0.50%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土壤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双常数方程、Elovich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方程计算得到的理论吸附量与试验实测吸附量之间的符合程度较高,可准确描述添加生物质炭土壤对水溶性氟的吸附过程。添加生物质炭使土壤pH值升高与茶园土壤对水溶性氟最大吸附量、吸附强度和净吸附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选用凌云白毫茶品种鲜叶加工的红茶、绿茶为原料(绿茶1号、绿茶2号、红茶1号、红茶2号),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不同的"渥堆"时间、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黑茶加工工艺试验,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生化成分分析,研究"渥堆"过程的"渥堆"叶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红茶为原料加工黑茶,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黑茶品质要求,且减少了杀青工序、缩短了黑茶加工的渥堆时间及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提高黑茶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5.
板栗产地贮藏保鲜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食用防腐剂贮藏板栗的效果 ,结果表明 :苯甲酸钠和高锰酸钾处理使板栗保鲜分别达到 82 .0 %和 81.5 % ,山梨酸钾处理保鲜率达 74.1% ,处理前后板栗所含氨基酸总量几乎不变 ,据此认为食用防腐剂用于板栗的贮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足火(干燥)工艺并降低其苦涩度,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茶汤苦涩味和干茶色泽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酚氨比、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总量以及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最佳工艺参数为:杀青前茶坯含水量74%、杀青温度320℃、杀青时间8 min;足火前茶坯含水量15%、足火温度80℃、足火时间40 min。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感官审评滋味评分提高了4分,酚氨比降低了0.222,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376%,儿茶素总量增加了5.7%,苦涩味指数降低了1.12。该结果为扁形绿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从冠突散囊菌特性、冠突散囊菌降氟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有关黑茶降氟的研究进展,如利用紫外线辐射诱导、含氟化学药品、抗生素、农药和病毒诱导降氟等诱导冠突散囊菌噬氟的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覆盖条件对茶园小气候及碾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利于碾茶品质的覆盖方式,为提高碾茶生产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龙井43为试验品种,黑色遮阳网为覆盖材料,设3种遮光度(55%、75%、95%)、2种覆盖高度(直接覆盖高0.6 m、棚式覆盖高1.8 m)、3种覆盖时间(15、20和25 d),共18组覆盖处理,以不覆盖为对照。在秋春季两季进行试验,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茶园小气候、鲜叶产量、叶绿素含量、碾茶中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覆盖能有效降低茶蓬面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降低日最高温,缩小气温日较差,提高空气湿度。棚式覆盖对于茶园小气候的稳定效果优于直接覆盖。覆盖后茶树鲜叶中叶绿素总量增加,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75%+直接覆盖15 d处理和遮光度95%+棚式覆盖15 d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33.86%和57.27%。覆盖使碾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25和20 d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27.55%和144.06%。覆盖后碾茶中茶多酚含量降低,覆盖天数与茶多酚含量呈负相关,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95%+棚式覆盖25 d和遮光度75%+直接覆盖25 d处理的茶多酚含量最低,分别低于对照54.04%和55.19%。覆盖使碾茶中咖啡碱含量提高,秋春两季均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20 d处理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58.91%和62.98%。秋季覆盖使水浸出物含量有所降低。高遮光度和长时间遮光处理不利于茶树干物质积累,秋春两季产量均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覆盖后碾茶外形颜色绿润、汤色黄绿明亮、有清香、滋味清爽,感官品质高于未覆盖处理。【结论】覆盖有利于稳定茶园小气候。延长遮光时间、提高遮光度可提高碾茶品质,过度遮阴会导致产量降低。使用遮光度95%的遮阳网棚式覆盖25 d后碾茶综合品质最优,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