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鲜食蚕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食蚕豆是我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冬季作物之一,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等地。由于传统的地方品种二类早、钱仓早等籽粒小(百粒重 <70g)、产量低,不符合市场需求,农民渴望新的替代品种。为此,我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于 2004年10月从外地引进了3个具有相对市场竞争优势的鲜食蚕豆新品种,并开展了相应的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蚕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蚕豆研究室新育成的菜用型鲜食蚕豆新品种,进行蚕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201-1-1-1、13186-2-1-1-1、凤13228-1-1-1-1和14153-1-1-1-1生长势强,花期整齐,结荚多,大荚大粒,品质好,产量高,综合性状好,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可作为剑川鲜食蚕豆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丰富北海地区鲜食糯玉米品种,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高产好品种,充分发挥新品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试验从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性表现以及品质评价多个方面对9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阳光100甜糯、灵甜糯300、彩甜糯8号等3个品种产量、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北海地区示范推广。嘉甜糯616、东甜糯100建议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4.
9个鲜食蚕豆品种大棚栽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慈溪大白蚕、苏蚕2号、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海门大青皮、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通鲜6号8个鲜食蚕豆品种以及自主培育的长荚型蚕豆品系为试材,研究比较了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鲜食产量。结果表明:长荚型蚕豆鲜荚产量、鲜粒产量最高,日本大白皮次之,上虞田鸡青综合性状最差。  相似文献   

5.
鲜食型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市场上甜玉米品种繁多及江门地区甜玉米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的情况,为筛选出适合江门市种植的甜玉米新品种,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1年春季对引进的9个鲜食型甜玉米品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各性状、产量及抗性,佛甜2号、粤甜16号、金茂甜6号、珠玉1号、华宝甜8号较对照种表现均较佳,适宜在江门地区推广种植;其中以佛甜2号和粤甜16号的农艺综合性状、产量及抗性表现最优,有较强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6.
鲜食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个鲜食番茄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宝珠一号”与“夏红一号”具有良好的综合性状,其早熟性、前期产量、总产量、抗病性、品质等均优于其它品种,综合评分排名分别列第1和第2位,适宜在南昌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蚕豆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田间试验,临蚕6号单产最高,其次为青海14号,分别较对照青海12号增产6.3%和2.0%。青海15号和青海13号单产低于对照青海12号,分别较青海12号减产21.5%和8.4%。  相似文献   

8.
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糯玉米具有糯性好、口味佳、营养价值高、价格实惠等优点,深受市民的喜爱.针对目前鲜食糯玉米品种多、杂、乱等问题,我们引进了一些外省市的优良品种作比较试验,筛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满足种植户要求,为市场和市民服务.现把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8个鲜食蚕豆品种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01105-1-1-1-1、08245-1-1-2-1和05250-2-1-1-1鲜食蚕豆3个品种综合性状较好,表现生长势强,每荚粒数多,百粒重占优,抗病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鲜食蚕豆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历经了产业起步、产业雏形、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已到达提升阶段.本研究综述了鲜食蚕豆产业的发展阶段、影响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为将来鲜食蚕豆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和不断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对设施蚕豆冻害以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鲜食蚕豆品种通鲜2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架膜时间、播期和种植密度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的数量相应增加,即冻害逐渐加重,但产量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分枝数、有效分枝减少,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冻害现象减轻,即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最高;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同一架膜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较高,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同一播期,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产量增加,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密度,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但产量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较高。③在相同架膜时间、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和有效分枝相对减少,产量增加;在相同架膜时间、相同密度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而产量以9月30日播期的较高;在相同播期、相同密度下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L-精氨酸在猪精液低温保存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为猪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的改良提供参考。采用手握法采集健康公猪精液,用含不同质量浓度L-精氨酸(0、0.50、1.00、1.50、2.00mg·mL-1)的低温保存稀释液稀释,于4℃下保存,对比7d内各组之间精子的活率、活力、畸形率、质膜和顶体完整性等参数。低温保存后,猪精液的总体质量浓度以1.00mg·mL-1组最好,其除了第1天精子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时间检测的5个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稀释液中添加1.00mg·mL-1 L-精氨酸可以明显改善4℃低温条件下猪精液的保存后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优质大粒鲜食蚕豆通蚕(鲜)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优质大粒鲜食蚕豆通蚕(鲜)6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鲜食蚕豆品种通蚕(鲜)6号和日本大白皮(对照)为材料,根据历年产量结果和示范及现场测产结果,评价通蚕(鲜)6号的优越性并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结果]通蚕(鲜)6号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生长势强,中后期根系活力高;2005-2006年3点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通蚕(鲜)6号鲜荚、鲜籽、干籽平均产量分别为18.0900、6 060.0、2 886.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加13.51%、16.6%和14.59%;2007年测产结果显示,通蚕(鲜)6号鲜荚、鲜籽产量分别为18 129.0和6 444.0 kg/hm^2,鲜籽百粒重459.0 g,出籽率35.5%。[结论] 通蚕(鲜)6号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适合在江苏及临近省市蚕豆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小麦蚕豆间作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根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根系活力和蚕豆根瘤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根瘤生长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同样氮素水平下间作小麦的根系活力均比单作小麦高,如孕穗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增加了0.91%,3.5%,3.0%,2.4%;而间作蚕豆的根系活力均低于单作蚕豆:如开花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降低了1.3%,28.1%,13.7%,5.7%;间作蚕豆根瘤数均高于单作蚕豆,如结荚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提高了13.6%,31.4%,5.4%,30.6%,随施氮量的增加,根瘤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间作蚕豆产量结果是N180>N90>N0>N270 ,间作小麦产量结果是N180>N270>N90>N0。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蚕豆种质资源丰富。本所通过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鉴定和营养成份测定 ,对其种质作出评价 ,并对其中 7个品种进行重点评述和推荐。  相似文献   

17.
通过蚕豆在南通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分析 ,论述了蚕豆作为食、菜、饲、肥兼用作物 ,可起三方面作用 :1 .协调用养地关系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利用间套作技术 ,开发多种增效种植模式 ;3.开展以菜、蔬为目的的食品加工、保鲜产业 ,利用蚕豆含高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等 ,还富含硒、钙等 ,可作为保健食品等产业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设施蚕豆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通蚕鲜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棚不同播期、密度试验,分析该品种株高、始荚高度、单株有效分枝数、始荚节位、节数、单株产量(鲜荚)、小区鲜荚产量等。[结果]通蚕鲜7号播期处理11月2日产量最高,通蚕鲜7号密度试验以37 500株/hm2产量最高。[结论]鲜食蚕豆可采用大棚栽培,播期可在11月初,密度在37 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小麦蚕豆间作中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两种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在小麦蚕豆间作的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的氮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小麦、蚕豆对氮的最大需求高峰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与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氮养分吸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