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炎花  蔡烈伟  杨双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91-4992,5008
经过田间调查发现,金萱茶树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虫害的抗性较弱.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施次数,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产品.  相似文献   

2.
好书推荐     
<正>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省茶树病虫害原色图谱及绿色防控技术》一书从3个方面对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进行了详细阐述。一是探索解决了湖南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径,即以生态调控为基础、轻控轻防为原则、应急防控为辅助、区域统防统治为手段。二是完成了灰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茶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饼病8个湖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三是用精  相似文献   

3.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本文分析了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西湖区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害虫绿色防控示范茶园进行效果评价,研究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天敌友好型诱虫色板和灰茶尺蠖性诱剂综合防虫减药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绿色防控后,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得到有效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并推广茶尺蠖的绿色防控防治措施,对铜仁市茶园中主要害虫的田间危害情况进行绿色防控,通过连续2年针对铜仁市茶尺蠖发生规律的试验研究,基本探明了使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对茶灰尺蠖成虫防治捕杀的时间节点、技术要点、用量等技术措施.使用生物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尺蠖田间效果进行药效药剂筛选试验,探明了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6.
茶尺蠖是浙江省宁波市茶叶生产上的主要虫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现在总结宁波地区茶尺蠖发生规律和分析茶尺蠖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在动态监测、物理防控、化学农药防治、生物(矿物)农药防治、农艺措施预防等方面,对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为宁波地区茶农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是茶园为害严重的一种食叶性害虫,2017年8月下旬在我市茶区大发生,茶树叶片被吃光似火烧状,导致当年夏秋茶和次年春茶无收。为此通过田间茶尺蠖的药剂药效试验,筛选一批高效低毒、选择性较强的植物源类农药和生物类农药在茶园进行推广应用,旨在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虫害防治寻找新型替代农药。试验结果表明,用药后3 d,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防效达90%以上,苦参碱、茶核·苏云菌防效达85%以上;用药后7 d,4种药物的防效均达95%以上。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的防效最好,是防治茶尺蠖的首选药剂;其次是短稳杆菌,在茶尺蠖大发生时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在茶尺蠖发生中等程度以下时,可选用价格成本较低的苦参碱、茶核·苏云菌进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8.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对茶尺蠖幼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后,对茶树叶片中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以及对茶尺蠖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都能够诱导茶树叶片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增加,茶尺蠖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抑制,但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未受抑制,从而导致茶尺蠖幼虫中肠内各种蛋白酶间的协调性遭到破坏,生长受阻,这可能是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对茶尺蠖幼虫产生直接抗性作用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
茶树尺蠖类(茶尺蠖、茶用克尺蠖)害虫是皖南丘陵茶区主要害虫,对茶叶生产危害大。该文结合历史资料和工作经验,总结了众数法在茶树尺蠖类害虫预测上的应用。结果表明,众数法对茶树尺蠖类害虫中期预测运用简单,预测准确,能更好地指导茶农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得到极大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茶树种植栽培中存在各种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发生,尤其是虫害,对茶叶产量、品质影响巨大。针对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等茶园主要害虫及茶天牛、茶棍蓟马等偶发性害虫,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指导,本文对几种切实有效的茶园害虫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信息素大量诱杀技术、农艺措施做一简要介绍,以期为有机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茶园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果茶研究所茶园内,研究采用粘虫黄板(规格:200 mm ×250 mm)、OK-TS1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综合防控技术对茶园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4~6月黄板防控效果较好,进入7、8月后杀虫灯防控效果显著;通过统计黄板和杀虫灯害虫捕捉量,十堰茶园害虫以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假眼小绿叶蝉以5~6月和入秋时节为暴发期,茶蚜主要在初春及6、7月为害,茶橙瘿螨主要在6、8月为害嫩叶;蓟马在5月出现,7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茶毛虫和茶尺蠖主要在6~8月为害成熟叶。[结论]研究结果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印楝素防治蔬菜茶树害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0.3%印楝素乳油防治蔬菜和茶园害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菜青虫、小绿叶蝉及茶尺蠖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0.3%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防效69.98%以上,最低浓度对菜青虫的防效为37.9%,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达87.9%,对茶尺蠖的防效达34.2%以上;药后3 d,对小菜蛾就达到73.35%以上的防效,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达88.7%;药后7 d对小菜蛾就达到86.7%以上的防效,最低浓度对菜青虫的防效为74.8%,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达88.7%以上,对茶尺蠖的防效达52.8%以上。并且药后10 d,对小菜蛾和茶尺蠖仍有60%以上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可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茶尺蠖与天敌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的影响,得出优势种天敌,以期为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系数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法、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安吉白茶、龙井43、平阳特早和农抗早4个茶园中茶尺蠖高峰日时的7种蜘蛛天敌取食茶尺蠖的竞争作用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粽管巢蛛、黑色跳蛛和三突花蟹蛛是与茶尺蠖数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前3位天敌;竞争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2种天敌;竞争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三突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3种天敌。综合上述分析得出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能力受蠖蛛比影响较强的2种天敌,因此在茶尺蠖的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与天敌比值的高低分别加强对这2种天敌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保护与利用茶尺蠖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控制茶叶病虫害的危害,以湖北省宜都市全福合作社为研究对象,2015年进行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工作。结果表明,该工作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机融合,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落到实处,实现了减轻病虫危害的目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灰茶尺蠖和小贯小绿叶蝉是茶园的重要害虫,严重危害茶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调查灰茶尺蠖种群发生动态的基础上,测定了植保无人机喷施Bt+藜芦碱混配药剂对灰茶尺蠖和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结果表明,Bt+藜芦碱混配药剂对灰茶尺蠖药后3 d的防效为93.88%,药后7 d的防效为96.94%;对小贯小绿叶蝉药后3 d防效为73.26%,药后7 d防效为81.32%。Bt+藜芦碱混配药剂对灰茶尺蠖和小贯小绿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效,可用于兼治这两种害虫,这为茶园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目前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所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园的无公害防治。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本文概述了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在茶园控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发生动态以及近十年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不同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增强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的理性认识,为茶叶产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手段和理论支持。文末对今后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并推广新型替代农药和防治措施,对2种害虫的田间危害情况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基本探明了2种害虫在江西南昌的消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几种新型化学、生物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效果进行试验,探明了植物源农药茶蝉净和苦参碱、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防治小绿叶蝉与茶尺蠖的效果,优选了防治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的新型化学农药凯恩,防治小绿叶蝉的新型化学农药帕力特,总结了无公害茶园、绿色和有机茶园控制2种害虫危害的技术要点。研究结果显示:安装黄板茶园较不安装茶园平均虫口密度低39.8%;防治小绿叶蝉施药后3~14天防效,15%凯恩75.6%~95.9%,帕力特72.9%~93.2%,茶蝉净66%~72.5%,防效优于吡虫啉。防治茶尺蠖施药后3~14天防效,康欣373(苏云金杆菌)、15%凯恩、维特绿(0.3%苦参碱)、清源保(0.6%苦参碱)都在90%以上,防效优于联苯菊酯。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Prout)]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阐述了近年来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16年4月28日的试验,绿色防控模式(30%茶皂素300倍稀释液+调节剂B型750倍稀释液+3%多抗霉素750倍稀释液)对茶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分别较常规防控模式(30%唑虫酰胺1 000倍稀释液+25%戊唑醇800倍稀释液)高9.9、13.0、10.3个百分点;经7月26日调查,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与常规防控模式相比,害虫减少75.8%,病害降低了85.2%,且保护了天敌,3种天敌数量是常规防控模式的2.3倍;经9月25日调查,以常规防控模式为对照,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枝梢黑点病、茶饼病的防控效果分别为62.5%、85.9%、90.3%、2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