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 ,将壳聚糖以 1 0 %、 1 5%、 2 0 %的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 ,饲喂异育银鲫 (10 0 60± 10 96g) ,两个月后 ,测定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 ,1 0 %组的相对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比对照组提高 51 44% ,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下降2 0 51% ;1 5%组、 2 0 %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10 44%、13 19% ,饲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下降 9 81%、 10 68%。为了进一步了解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的促生长机理 ,测定了白肌的核酸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 ,壳聚糖的添加可以极显著提高白肌的RNA/DNA以及RNA/蛋白质 (P <0 0 1) ,同时 ,白肌的RNA/DNA以及RNA/蛋白质与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海产品甲醛的形成及其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军莉  励建荣 《水利渔业》2007,27(6):110-111
海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资源,其安全性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甲醛问题"给海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的经济损失,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已证实,海产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在内生酶作用下会生成甲醛。综述了海产品甲醛的存在形式、影响因素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及其复合物对三角鲂生长及鱼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壳聚糖及其复合物对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长及鱼体成分的影响,试验为期60 d。结果显示:添加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均有较好的促长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三角鲂平均体增重分别提高15.91%(P(0.01)、19.19%(P(0.01)和21.65%(P(0.01),饲料系数分别下降13.85%(P(0.01)、16.41%(P(0.01)和17.95%(P(0.01)。添加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使三角鲂肥满度分别较对照提高6.17%(P(0.05)、5.73%(P(0.05)和7.05%(P(0.01),可食部分增加。壳聚糖复合物B使三角鲂肌肉水分下降1.29%(P(0.01);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A和壳聚糖复合物B使肌肉粗蛋白分别提高4.11%(P(0.01)、4.15%(P(0.01)和9.68(P(0.01)。壳聚糖复合物B使肌肉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降低8.21%(P(0.05),使肌肉丝氨酸含量提高16.78%(P(0.05);壳聚糖复合物A和B使肌肉脯氨酸含量分别下降4.30%(P(0.05)和7.17%(P(0.01)。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异育银鲫配合饲料中按0.25%、0.5%、1.0%、2.0%的比例添加壳聚糖,连续投喂60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及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比较了壳聚糖对异育银鲫促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1.0%、2.0%壳聚糖均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但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0.5%的添加量最为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生长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以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5%、0.25%、0.5%、0.75%、1%的壳聚糖为实验饲料,饲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60 d,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成活、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鱼体营养成分、白肌RNA/DNA比值及肝胰脏、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所添加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的成活率、鱼体营养成分和白肌的RNA/DNA比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5%、0.7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饲料系数.添加0.5%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添加0.7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和肠道的淀粉酶活性.[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40-445]  相似文献   

6.
池沼公鱼作为长白山区冷水鱼的一种,属于小型经济鱼类,能整体食用,加工方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经济价值高,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鱼类.生物保鲜剂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的物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以壳聚糖、溶菌酶、茶多酚等一些天然无毒的生物保鲜剂为原料进行的保鲜处理技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生物保鲜剂能抑制细菌生长,使水产品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本文通过对池沼公鱼的感官性状、pH值、TVB-N值和汁液流失量等指标的检测来比较不同配比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对池沼公鱼在冷藏期间(4±2℃)保鲜品质的影响,为研究延长冷藏池沼公鱼货架期的保鲜工艺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溶性壳聚糖对鱼糜制品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水溶性壳聚糖对鱼糜制品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感官评分、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和pH为指标,考察鱼糜制品在4℃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能够明显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阻止感官品质的下降,延缓TVB-N和TBA的上升。其中,添加2.0%的水溶性壳聚糖保鲜效果最佳,与空白组相比,能将鱼糜制品的冷藏保鲜期从9 d延长至13~14 d。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对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茜  夏文水 《水产学报》2010,34(3):342-348
将壳聚糖添加到鲢鱼糜制品中,测定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全质构(TPA)、失水率和色泽,研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DD)、分子量(MW)以及添加量对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电镜扫描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壳聚糖DD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影响较大,DD为64%时,凝胶强度提高了约34%,失水率减少了29.1%;壳聚糖MW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影响小;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强度、TPA都有明显的增加,失水率减少(P<0.05),添加1.0%壳聚糖的鱼糜凝胶强度与添加4.0%淀粉的鱼糜凝胶强度相当;微观结构可看出壳聚糖与鱼糜形成网络结构。结果说明壳聚糖是鱼糜制品良好的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分子量 (50、200和500 kD) 壳聚糖涂膜对冷藏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鱼片品质保持效果的差异性,比较了不同涂膜保鲜样品贮藏期间的感官评分、微生物计数 [菌落总数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数] 和理化指标 [剪切力、汁液流失率、pH、挥发性盐基氮 (TVB-N)、TCA-溶解肽和生物胺] 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3组壳聚糖涂膜处理均能有效抑制鱼肉品质劣化。结合感官评价、TVB-N与菌落总数分析结果,对照组样品冷藏货架期少于6 d,而涂膜处理能使产品货架期延长2 d以上,其中200 kD分子量壳聚糖涂膜鱼片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保持最佳,货架期延长效果更为明显。通过比较3组涂膜样品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标,200 kD分子量壳聚糖涂膜鱼片在贮藏第8天时的菌落总数 (TVC)、假单胞菌数、剪切力、汁液流失率、TVB-N和腐胺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另两组涂膜样品,200 kD分子量壳聚糖可作为优选的涂膜基料用于生鲜鱼肉的保鲜。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复合物对草鱼种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均重132g草鱼种540尾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分别饲喂含壳聚糖复合物(以壳聚糖为主要活性成分)0、300g/T、500g/T的三种饲料,进行70天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草鱼鱼种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复合物500g/T后,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对肥满度和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草鱼过氧化氢酶和谷草转氨酶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300g/T壳聚糖复合物添加后,丙二醛的量显著提高,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但500g/T添加组丙二醛的量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建议壳聚糖复合物在草鱼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00g/T。  相似文献   

11.
东太平洋茎柔鱼生活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胡贯宇  方舟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8,42(8):1315-1328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其资源量在秘鲁海域最为丰富,是中国鱿钓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种类之一。而且,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茎柔鱼位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有关茎柔鱼的种群结构、日龄与生长、繁殖习性、摄食生态学以及洄游路径的研究,全面归纳和总结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绘制了茎柔鱼在东太平洋的洄游路线,为茎柔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太平洋茎柔鱼耳石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三海区间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及生长模式差异。研究认为,不同海区间耳石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0.05),耳石长度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角度指标中仅背侧区夹角出现显著性差异。主成份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是表征耳石形态特征的最显著指标,吻区夹角是表征智利、秘鲁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吻侧区夹角是表征哥斯达黎加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三海区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变得狭长、背区逐渐宽大,耳石重心不断向背区转移,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TSL为1 600μm时,三个海域耳石的长度指标RDL均出现显著变化。哥斯达黎加外海、秘鲁外海茎柔鱼耳石的TSL分别为2 000和1 800μm时,其角度指标吻区夹角出现显著变化,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吻区夹角则没有显著差异。由于角度变化迟于耳石形态长度变化,因此TSL为1 600μm时可作为茎柔鱼栖息水层变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东太平洋茎柔鱼的耳石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必林  陈新军  李建华 《水产学报》2016,40(8):1211-1217
根据采集于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了其生长纹、标记轮和其他异常结构。结果显示,耳石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按照生长纹宽度的不同可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3个明显的生长区。通过对后核心区和暗区生长纹的计数显示,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3个海区的茎柔鱼仔鱼的年龄分别约为26、32和33日龄,稚鱼的年龄分别约为86、84和88日龄。茎柔鱼的耳石微结构中存在7类标记轮,它们的形成与茎柔鱼自身的内源节律(孵化、交配、产卵等)和外部环境压力(温度骤变、捕食者攻击等)等因素有关。研究还在个别茎柔鱼的耳石中发现一些不规则的异常结构(副核心、附生长纹、附中心)和生长纹方向颠倒的现象,推断它们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外力作用使得耳石被破坏或耳石脱离原先的位置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温健  余为  陈新军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2):1464-147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环境敏感型头足类,气候的多元变化促使茎柔鱼栖息地发生变动。本研究利用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分析1950-2015年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发现,PDO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较高;而PDO暖期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PDO冷期,PDO暖期下茎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向东南移动。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适宜的SST和SSHA的重叠区域重合,表明两个关键环境因子与栖息地分布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栖息地指数距平值与PDO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茎柔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高于冬季,且冬季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相较春季偏东南方向。茎柔鱼渔场6-11月适宜的SST和最适宜的SST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9-11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西北方向移动;冬季(6-8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东南方向移动。推测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差异,可能是由于最适宜的SST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不同PDO时期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其差异可由环境因子的月间变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个体生长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个体生长对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84°30′W、10°00′~18°16′S)采集的茎柔鱼样本,提取出1208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利用角质颚微结构的生长纹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了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以及不同性成熟阶段角质颚主要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颚各形态参数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结果显示,在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和不同性成熟阶段,雌、雄个体角质颚的生长存在差异,相同性别个体角质颚不同部位的生长也不同;在胴长大于400 mm、雌性个体大于300日龄、雄性个体大于250日龄以及性腺成熟度在Ⅲ期以后时,角质颚的生长较为缓慢。研究表明,个体大小、日龄和性成熟对茎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贾涛  陈新军  李纲  陆化杰  刘必林  马金 《水产学报》2010,34(11):1744-1752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其耳石外部形态,探讨耳石形态差异及生长模式。研究认为,茎柔鱼左右耳石及其分区间的形态差异均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吻侧区间长(RDL)、吻侧区夹角(RDA)可表征左耳石形态特征,TSL、吻区基线长(RBL)、RDA可表征右耳石形态特征。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狭长、吻区长窄、背区宽大,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耳石生长表现为两个阶段,TSL为1 600 μm前后其耳石形态出现显著差异。RDL/TSL由上升变为下降(P<0.05),RBL生长速度迅速上升(P<0.01),RDA由下降变为上升(P<0.05),TSL=1 600 μm可作为栖息水层变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实验以2015年和2017年我国远洋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专属经济区外海生产调查时所采集的茎柔鱼眼睛晶体为研究材料,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测定了眼睛晶体核心的微量元素,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SDA)法研究了基于微量元素的茎柔鱼地理种群划分。结果显示,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外海三海区之间的茎柔鱼眼睛晶体核心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除Al27和Si29以外)。眼睛晶体核心的微量元素可以用来判别茎柔鱼不同地理种群,总体判别成功率为69.2%,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外海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7.0%、70.0%和52.0%。若将秘鲁与智利外海两海区样本合并后再与厄瓜多尔进行判别,则总体判别成功率上升至89.7%,厄瓜多尔、秘鲁与智利外海分别为95.70%和87.30%。Mg25可将厄瓜多尔与秘鲁和智利的...  相似文献   

18.
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种群遗传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闫杰  许强华  陈新军  李纲  刘必林 《水产学报》2011,35(11):1617-1623
根据2009年7月到10月我国大型鱿钓渔船在东太平洋(81.9°~94.9°W,8.9°N~11.3°S)秘鲁和哥斯达黎加外海作业期间采集的样本,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724 bp部分序列,分析了采自秘鲁7个采样点和哥斯达黎加3个采样点的155个个体的序列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724 bp片段中发现了16个变异位点,155个个体出现43个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揭示,155个个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7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3 69.群体间共享6个单倍型,秘鲁外海茎柔鱼群体享有最多特有单倍型(20个).分子方差分析揭示,82.70%的遗传变异性出现在种群内;群体间的FST分析揭示部分秘鲁群体与哥斯达黎加群体,部分秘鲁群体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而哥斯达黎加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水产学报》2019,43(12):2511-2522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相似文献   

20.
近交对长牡蛎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晓  李琪  葛建龙  王许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4,38(12):2005-2011
分别以2010年通过2个野生个体进行交配获得的A01全同胞家系和2011年通过A01家系子代进行交配获得A02全同胞家系为亲本,在2013年6月采用同时建立全同胞交配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交配子二代F2(F=0.375)及设置对照组(F=0)的方法,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近交对长牡蛎幼虫期、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近交代数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组的受精率均在90%以上,除F2组外其余2组的孵化率也在90%以上;幼虫阶段,F1组和F2组的壳高与壳长均从12日龄出现衰退(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F1组和F2组的存活率在整个幼虫期间均出现衰退,且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近交衰退系数均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稚贝阶段,F1组和F2组的平均壳高在各日龄均表现出近交衰退(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相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3个实验组的平均壳长在整个稚贝阶段无显著性差异;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衰退在不同日龄始终存在(IDC0),且随着稚贝日龄的增加其衰退程度逐渐加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