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瓮安县农区鼠害种类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4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3.10%;黑线姬鼠为农田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教的91.99%、92.07%。平均占总鼠数的92.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3—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因此。褐家鼠、黑线姬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摸清贵州省岑巩县不同生境的鼠种种类、组成及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在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置夹进行鼠情监测,对贵州省岑巩县2003—2022年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岑巩县农区鼠种有9种,其中,住宅区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61.78%、32.44%,农田区(稻田区+旱作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数量的82.13%。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捕获率分别为2.08%、1.13%、1.26%,平均捕获率为1.49%,每年在3—4月和9—10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3种主要害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当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方法可选择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3.
对灵山县2005~2014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灵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1科(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农宅区害鼠优势种,捕获数分别占农宅区总鼠数的83.91%和10.14%,合计占94.05%;农田区优势种为黄毛鼠,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9.7%和76.25%,合计占78.37%.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农宅和稻田,2012年起农区害鼠打破休整期转入密度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6年,在贵州省设置17个鼠情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共置夹418941个,捕获鼠类8613只,鼠种种类隶属啮齿目和食虫目14种.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52.83%、26.04%,农田区(稻田、旱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57.43%.住宅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04%,农田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10%.鼠类种群数量与历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1996~2007年安康市汉滨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本区农田、林区鼠类和家栖鼠类主要种类有7种,黑线姬鼠为农田、林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6.41%;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6.08%;安康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3种害鼠,应将其列为安康市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4种害鼠的分捕率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三都水族自治县农区鼠种发生种类、优势种及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及季节变化规律,给农区鼠情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每月上中旬,选择晴朗天气,分别于住宅区、稻田区、旱地耕作区置夹进行监测,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2006—2022年不同生境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都水族自治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腹绒鼠、鼩鼱5种,住宅区以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稻田区、旱地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小家鼠为常见种,不同月份间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形成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为3月,第2个高峰期为6月,第3个高峰期为9—10月,春季和秋季的种群密度高于夏季和冬季。【结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监测及防治对象,防治适期主要为春季3—5月和秋季8—9月,主要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家鼠(Musmusculus Linnaeus)是与人伴栖的常见害鼠。近年该鼠在贵州省息烽县各种害鼠混合种群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由过去的25.16%增加到60%以上,上升为主要害鼠。为了给防治提供依据,我们采用夹夜法,在息烽县下阳朗乡定期采集标本,观察研究小家鼠的生态,结果报告如下。1 种群数量分布经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逐月调查结果,小家鼠主要分布在住宅区,占总捕获量的96.35%,稻田、旱地仅占3.65%。又据对不同生境鼠密度统计,住宅为4.17%,稻田和旱地分别为0.33%和0.11%,其结果与数量分布趋势一致,说明在息烽县小家鼠以家栖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麦田害鼠分布与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沟筒调查法对北京地区春季麦田害鼠发生分布数量动态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害鼠在试验地的各个环境中均有分布,害鼠群落组成为大仓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优势鼠种为大仓鼠.同时发现大仓鼠主要集中在农田中部,潮湿的地方黑线姬鼠数量高于其他生境.  相似文献   

9.
2013—2014年在瓮安县开展TBS围栏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结果表明,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7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等3种,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6.68%和37.97%,鼠种种类及种群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接近。捕鼠高峰在6月和9月。开放式TBS围栏捕鼠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水稻田、玉米地害鼠平均控制效果为56.67%。  相似文献   

10.
<正>害鼠从农业生产的播种、作物生长、成熟、收获到储藏均造成一定的危害。在通城县农区(农田、农舍)鼠种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其中农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农舍优势鼠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笔者从事鼠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多年,现就.通城县害鼠发生与防控进行浅显归纳分析。鼠情监测点基本情况和方法监测地点系统监测地点设在隽水镇上活村,农户700多户,种植面积153.3hm2,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农  相似文献   

11.
黔南州农区主要害鼠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在各种生境均有分布;黑线姬鼠主要分布在农田,在黔南州内由南向北逐渐增多,南部低海拔区为稀有种类.各种害鼠繁殖活动高峰在春、秋两季,春季重于秋季.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作物、环境和天敌.防治上应采取“春季主治压基数、秋季挑治保丰收”的策略.措施上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生态、生物、物理防治,推广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鼠药和“毒饵站”投饵技术.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省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息烽县农田区优势鼠种,气温和降雨条件对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下稻田区和旱地区种群占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双峰型,在16.1~19.0℃和22.1~25.0℃下捕获率较高,分别为4.45%、4.47%,在低温(1.0~4.0℃)或高温(25.1~28.0℃)条件下捕获率较低,其生命活动的活跃度降低,降雨量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单峰型,当降雨量为180.0~210.0 mm时捕获率最高,为4.97%,降雨量较低(0~30.0 mm)或较高(240.0 mm以上)时,捕获率均表现较低。黑线姬鼠活动温度与降雨的最适宜区间值范围为22.1~25.0℃、180.0~210.0 mm。  相似文献   

13.
对1984—2015年贵州省岑巩县、息烽县、关岭县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雌、雄鼠体重、体长等形态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足鼠在稻田区、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1.19%,为农田常见鼠种之一。种群数量较低,平均捕获率为0.035%,每年在6—7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92,平均怀孕率10.53%,平均胎仔数7.1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41.94%,平均繁殖指数0.36。主要繁殖期在4—9月。春季和夏季是农田大足鼠种群繁殖力较强的季节。平均肥满度为3.27 g/cm3,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冈地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南临长江,北靠大别山,境内有山区、丘陵、平原,害鼠的种类分布复杂。据监测,室内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占监测害鼠总数的67%,其次是小家鼠,占25.1%,褐家鼠占7.9%。室外的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监测害鼠中数的71.6%;其次黑线仓鼠,占23.5%。褐家鼠占4.9%。为了  相似文献   

15.
丁新天 《植物保护》1992,18(6):35-36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ullas)是我县农田害鼠的优势种,一般占总捕获数的80%以上。为探明环境因子对黑线姬鼠种群发生的影响,1985-1992年我们对其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一.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 据1985-1992年调查,共放夹23800只,捕鼠2235只,其中黑线姬鼠占87%,褐家鼠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稻区毒饵灭鼠后害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大面积毒饵灭鼠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很快.相对而言,小型鼠小家鼠(农舍区)与黑线姬鼠(农田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容易漏灭.在多种鼠并存而灭鼠效果较差的地区,甚至会出现灭后小型鼠捕获率上升的情况,则是先前受种间竞争抑制其活动之故,所以制定灭鼠技术方案应注意当地鼠种组成.灭鼠质量的好坏和灭鼠面积的大小,对灭鼠后的数量回升速度有较大的影响.灭鼠率越高,灭鼠覆盖面积越大,害鼠种群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时间越长,害鼠种群回升的速度越慢.但无论如何,若生态环境条件不变,毒饵杀灭后害鼠种群密度总会回升,即仅单纯依靠毒饵灭鼠手段,难以持久控制鼠害.所以既要因地制宜提高化防质量以抑制害鼠数量,更应大力提倡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解决农区鼠害监测问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清华-青岛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区害鼠智能监测网络建设。2018年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监测点开展首批试点。结果显示,2018年21个全国农区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站共监测到害鼠474只,隶属3科5属14种,总鼠密度为3.92%;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大仓鼠、黑线姬鼠为主要优势种群,占捕获总数的77.43%;优势鼠种在农田和农舍中均有分布,且随作物种植季节呈现出双峰波动节律。多点试验表明,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准确诊断害鼠种类、精确计算鼠种构成,密切跟踪其数量和密度动态,并能实时监测其昼夜节律,替代人工作业,对阐明农区鼠害群落演替规律和活动节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科学指导精准防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是我县害鼠的优势种,一般占害鼠总捕获数的80%以上。为探明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和环境对发生动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灭鼠的总体效益,我站于1985~1989年连续5年开展了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研究,取得以下结果。试验研究方法1.鼠情监测:在城东乡镇东村设置系统鼠情监测点,在每月中旬,用标准中号鼠夹捕捉害鼠。具体方法:100只鼠夹连续布放3夜,晚放晨收,用新鲜花生米作诱饵.沿田埂每隔5~7m 设一夹,3夜共放300夹次,对捕到的害鼠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各鼠种的比例,对  相似文献   

19.
施伟韬 《江西植保》2009,32(2):94-96
通过对江西省2005-2008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4年共捕获主要害鼠种类5种2205只,褐家鼠、黑线姬鼠为农田第一、第二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为农舍第一、第二优势鼠种。农舍密度要高于农田,农田和农区鼠密度每年在5-6月和9-10月有2次高峰。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应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20.
苏玉秀  李品禄 《广西植保》1996,9(4):16-17,38
调查四塘农场的农作区,果树区,住宅区和家畜饲养区4个生境类型区的害鼠有2科4属9种,种群数量大的是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板齿鼠,各不同类型生境的鼠种构成中,分别以及3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