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为了掌握德系西门塔尔导入张掖肉牛的育肥性能.[方法]选择德系西门塔尔×张掖肉牛(西弗F1)、西门塔尔×张掖肉牛(XM)的杂交一代公犊各15头,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400 d,至18月龄屠宰.[结果]在6月龄两品种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6~12月龄、13~18月龄阶段,两品种体重、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XM)杂种公犊在育肥前期长势优于试验组((西弗F1),而在13月龄到18月龄之间,两品种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说明试验组(西弗F1)杂种公犊在周岁期体尺指标明显增加,育肥效果优于对照组(XM).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充分利用蔬菜叶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方法]我们于2008年10月~2009年1月进行了蔬菜叶青贮与不青贮饲养杂交肉牛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多增重152 kg,增32.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头均多增重25.3kg,头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增0.253 kg,增32.2%,P〈0.05。[结论]说明蔬菜叶的充分利用是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用犊牛的适宜断母乳日龄,为肉用犊牛的早期培育提供依据。选用60头红安格斯与西门塔尔杂交犊牛,按体重和日龄一致的原则分为5个处理,其中试验组4个,犊牛分别在28、42、56、70 d断母乳并饲喂统一的代乳品至90 d完全断代乳品,对照组犊牛随母牛哺乳至150 d。所有犊牛从29 d起自由采食开食料和粗饲料直至150 d试验结束。每2周测定犊牛的体重、体尺,每日观测腹泻情况。结果表明:70 d前各组间犊牛平均日增重和体尺指标存在差异(P0.05),28 d断奶犊牛日增重数值较低;71~150 d阶段试验组犊牛在增重、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全期各试验组犊牛的增重、体尺指标及腹泻率均差异不显著。结论表明,断母乳日龄对犊牛体增重和体尺指标的影响在70 d前较为显著,但在70 d后减弱;早期断奶犊牛具有明显的增重和发育优势;红安格斯与西门塔尔杂交肉犊牛可在42 d时以代乳品替代母乳而不影响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酵素菌青贮玉米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18~24月龄、体重为280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6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分别饲喂酵素菌青贮玉米秸秆与氨化玉米秸秆,试验期70d。[结果]表明:试验组头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21kg(P〈0.05)。试验组头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22...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苜蓿草饲喂肉牛育肥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健康的1.5~2岁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60头、按年龄、体重、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试验组饲喂养殖场周边地区的苜蓿草,经80d饲喂。[结果]表明:实验组日均增重1 320g/头,对照组日均增重1 170g/头,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2.82%(P0.05);每增加1kg净肉成本试验组14.39元、对照组为15.78元。试验组比对照组成本费减少9.67%。[结论]表明:苜蓿草饲喂肉牛增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将12头西×本杂肉牛随机均分编为试验与对照2组,日喂相同定量混合料与任食相同玉米秸氨化料,试验组添加占混合料1%的肉牛预混料进行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预混料安全有效,适口性好:日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20.7%,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净肉率与胴体产肉率分别比对照组高1.75、2.60与1.84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饲料利用率以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计,试验组比对照组少耗能15.3%;经济效益以每头肉牛育肥60 d增重获利计,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68.6%.  相似文献   

7.
选择不同杂交品种肉牛和本地黄牛共40头,即西黄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夏黄牛(夏洛来牛×本地黄牛)、皮黄牛(皮埃蒙特牛×本地黄牛)的F1和黄牛(本地黄牛)公牛各10头,进行了100d育肥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夏黄牛(1334g)、西黄牛(1309g)和皮黄牛(1121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黄牛(827g,P0.05),西黄牛和夏黄牛平均日增重也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而西黄牛和夏黄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夏黄牛(61.3%)、西黄牛(60.8%)和皮黄牛(58.2%)屠宰率均显著高于黄牛(51.2%,P0.05),杂交组肉牛屠宰率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杂交组肉牛净肉率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虽然西黄牛和夏黄牛净肉率间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却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P0.05)。3个杂交组牛肉眼肌面积均比黄牛大,而杂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西黄牛和皮黄牛牛肉大理石纹状度较好,夏黄牛肉嫩度不如西黄牛、皮黄牛和黄牛。4个组之间牛肉的pH和灰分没有差异(P0.05),但是黄牛肉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个杂交组牛(P0.05),皮黄牛肉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牛。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验证新型复合酶饲喂肉牛的效果。[方法]随及对26头58~60周龄的肉牛分组、试验组13头,采用我们选用的添加剂在肉牛饲料中按0.3%添加,对照组不添加,[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增重0.99 kg/头.日,对照组平均增重0.87 kg/头.日、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3.79%(P〉0.05);料肉比试验组3.04∶1,对照组3.46∶1。[结论]表明新型复合酶制剂有显著的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而提高牛肉品质,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纯种红安格斯(♂)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纯种夏洛莱(♂)与蒙古牛(♀)杂交后代]等4种杂交肉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后进行屠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背最长肌LPL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肌内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草原红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说明LPL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6月龄左右的西门塔尔×关岭牛F1代10头、利木赞×关岭牛F1代10头、安格斯×关岭牛F1代10头进行了360 d的强度育肥饲养试验。结果表明,3种杂交牛平均体重分别为550、590、540 kg,平均日增重依序为1413、1485和1367g;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干物质分别为6.91、6.42、7.10 kg;每增重1 kg饲料成本分别为5.23、4.86、5.38元;净肉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2.5 %、41.5 %和43.0 %。从而认为,贵州杂交黄牛通过直线育肥可以达到优质肉牛18~24月龄(即屠宰前)450~500 kg以上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菌渣配合饲料对育肥牛的增重效果.[方法]选用体型良好,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牛2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方差分析,两组牛试验初期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饲喂菌渣配合饲料,对照组饲喂本场精料,试验期为90 d.[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牛与对照组牛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牛和对照组牛日盈利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利用菌渣配合饲料饲喂肉牛可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奶公牛犊与育肥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月龄育肥奶公牛犊和成年育肥杂交改良肉牛各四头,通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育肥奶公犊与杂交改良育肥肉牛的产肉性能和牛肉品质差异,为肉牛屠宰企业开发犊牛肉市场提供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屠宰率为55.38%的犊牛胴体较屠宰率56.38%的育肥牛胴体,出肉率低6.25个百分点;骨骼占胴体比例高4.45个百分点;高档部位出品率高O.35个百分点;后臀腿部位肉出品率高1.67个百分点。犊牛肉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较育肥牛高2.73、1.20个百分点,脂肪含量较育肥牛低1.22个百分点。胴体成熟72h、96h后分割的犊牛肉(外脊)剪切力值与育肥牛肉剪切力值差异极显著(P〈O.01)。成熟72h的犊牛肉(外脊)肉色值a值、L值分别较育肥牛低3.88、高6.55,差异极显著(P〈O.01);系水力指标中滴水损失的差异显著(P〈O.05),熟肉率指标差异不显著(P〉O.05)。由此可以看出,在产肉性能方面,育肥犊牛较成年育肥牛产肉率低,保水性低,但在肉质方面,具有细嫩、多汁、高蛋白低脂肪、肉色浅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阉割对早胜黄牛公牛肉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养殖环境一致的12月龄早胜黄牛公牛和阉牛(6月龄早期阉割处理)各3头,短期育肥3个月,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对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pH值、肉色(L*、a*和b*)、系水力、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阉割公牛背最长肌的pH、红度(a*)、黄度(b*)、系水力、粗脂肪、Glu、Leu含量显著高于公牛(P<0.05);而背最长肌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亮度(L*)、粗蛋白、水分显著低于公牛(P<0.05),在公牛和阉牛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中,多数氨基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阉牛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公牛氨基酸含量。[结论]阉割处理可以显著提高12月龄早胜黄牛的嫩度和系水力,改善牛肉的色泽,增加牛肉干物质和氨基酸含量,说明阉割有助于提高早胜黄牛育肥公牛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氨化小麦秸秆与小麦秸杆对夏西黄育肥牛增重的效果.[方法]试验选择改良去势夏西黄公牛40头,随机分为氨化组与对照组,每组20头,经60 d试验.在相同饲养管理水平下,对照组饲喂普通麦秸,实验组饲喂氨化麦秸.[结果]在60 d试验期内,试验组增重效果高于对照组,头均日增重为1.06 kg,比对照组提高37.66%,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头日净增收多5.32元,提高48.6%,经济效益显著.[结论]麦秸经过氨化处理,不仅可以提高育肥牛增重效果,而且可以明显提高饲料报酬,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肉羊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指导肉牛养殖户科学合理利用玉米秸秆。[方法]选择10月龄年龄和体重相近健康的西杂牛18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头,试验前经检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精饲料喂量相等的情况下,Ⅰ组饲喂复合酶发酵玉米秸秆;Ⅱ组饲喂复合酶发酵玉米秸秆和青贮玉米秸秆各占50%;Ⅲ组饲喂青贮玉米秸秆。经60d试验,三个试验组相互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复合酶发酵玉米秸秆和青贮玉米秸秆各占50%饲喂肉牛,育肥效果较单纯饲喂复合酶发酵玉米秸秆和青贮玉米秸秆高,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日采食玉米秸秆分别比Ⅰ、Ⅲ组高120g和170g;Ⅱ组日增重分别比Ⅰ、Ⅲ组高20g和40g;每千克日增重Ⅱ组分别比Ⅰ、Ⅲ组降低饲料成本0.22元和0.19元。[结论]用复合酶处理玉米秸秆和青贮玉米秸秆搭配可以在肉牛育肥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肉牛育肥期,通过饲喂添加秸秆发酵剂的青贮玉米秸秆饲料,工组(试验组)的日增重比Ⅱ组(对照组)高104.8g,增长率为10%,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工组比Ⅱ组每增重1kg所消耗的精料、ME、DCP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分别降低14.2%、9.5%、9.8%,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Ⅰ组比Ⅱ组青贮饲料采食量增加25%;Ⅰ组比Ⅱ组肉牛头均可多产肉9.4kg,头均增加收入108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检验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云南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肉牛纯繁场分别利用XM♂×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Ⅰ组);XM♀×AG♂(Ⅱ组);AG♂×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Ⅲ组).[结果]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Ⅱ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平均体重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工组结果明显高于Ⅲ组;6月龄、18月龄日增重Ⅰ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Ⅰ组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和Ⅲ组,而Ⅱ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与安格斯种公牛杂交效果优势明显,而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效果又明显高于安格斯种公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奶公牛育肥效率,拓展奶公牛高档牛肉市场。[方法]本研究通过对32头奶公牛分三组进行育肥、屠宰和分割肉实验。[结果]发现95%精料的A组屠宰率显著高于80%精料的B组(P〈0.05),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均数高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P&gt;0.05);80%精料饲养10月龄的C组在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B组(P〈0.05);在高档分割肉占胴体重比例上:B组&gt;A组&gt;C组。[结论]实验证明影响奶公牛育肥屠宰性状的主要因素是月龄,利用奶公牛育肥生产高档部位分割肉可以达到胴体重的2.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