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中低产土的类型分布与治理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土壤》1988,20(6):281-285
本文介绍了我国8个主要类型的中低产土壤.将它们分为9个区和5个大区。并对各个中低产土壤、分区和大区的特点、生产限制因子、生产潜力和治理开发的原则及主要措施作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2.
综合开发农业生态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治理建设缺一不可的途径,同时也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转型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之基本经验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认为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水土流失侵蚀环境和较高人口密度所构成,并对黄土高原治理作了系统的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35要基本经验:1,增粮起步,治理开发并举,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业,建立产业经济,3,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生物与水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修建基本农田,根据黄土高原治理基础和规模,指出这是一项世纪性工程,并提出若干关于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建议设立高层次科学项目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5.
<正>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经过4年的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治理措施的标准之高、规模之大和所呈现出的巨大潜在效益,使人们对建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充满了信心.由于该项目是我国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从项目准备到付诸实施一直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项目完善的组织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为全面达到预定项目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提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7.
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中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六五"开始,国家设立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使举世瞩目的中国黄土高原如何治理这一重大难题取得重大突破.但黄土高原地形复杂,生态退化,各区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治理问题非短期能够解决.西部大开发为治理黄土高原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继续深入研究诸如治理途径选择、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困扰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推动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若干问题刍议李国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北京10O761)ViewonseveralPfoblemsAboutManagementofsoilLossAreaontheLoessPlateau¥LiGuoying(TheMin...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小流域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流域治理开发历来都把治理作为开发的基础,按大流域进行总体设计,按小流域及其内部各种地形层层进行优化布设和建设。小流域治理开发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并为生态农业建设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模式。提高小流域治理开发水平,可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降水及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降水条件下人工柠条林、混合灌木林、人工侧柏林、青杄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5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水分含量及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的土壤储水量次序为青杄林人工落叶松林侧柏林混合灌木林柠条林。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降水量无法完全补偿人工侧柏林生长季土壤水分消耗量,该地区选择侧柏进行人工林建设需要注意种植密度。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草原地带降水量基本可以补偿人工柠条林生长季土壤水分消耗量,但随着柠条林林龄的增加,可能会出现植被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11.
单燕  索立柱  王洁  马兰  宋延静  梁晓艳  李佳佳 《土壤》2024,56(3):593-600
为掌握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的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选取3个典型坡面(长武高塬沟壑区,安塞丘陵沟壑区,神木丘陵沟壑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分析3个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对应环境因素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地貌类型坡面土壤水分的差异。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区坡面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平均值的剖面变化,0 ~ 500 cm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 ~ 40 cm)、活跃层(40 ~ 100 cm)、次活跃层(100 ~ 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 ~ 500 cm);除丘陵沟壑区坡面0 ~ 40 cm和100 ~ 200 cm土层外,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可对其进行较好的模拟,拟合模型结果一般表层土壤含水量为球状模型,深层土壤含水量为高斯模型;由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高塬沟壑区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与容重、海拔高度和最大叶面积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丘陵沟壑区和风蚀水蚀交错区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分别只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土壤质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区不同土层间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地统计分析可以很好地表达坡面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草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迁移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黄土丘陵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草地和农地营养元素迁移与富集,以及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灰钙土及黑垆土为黄土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2)黑垆土与黄绵土土壤颗粒组成含量差异较大,黑垆土成壤过程有隐粘化现象;(3)黑垆土表层及深层养分含量普遍高于黄绵土;(4)土壤养分在坡面与土壤剖面呈指数分布,土壤有效N、P、K含量北坡>西南>南坡;(5)提高草地生产力,防治土壤肥力退化的根本途径是增加草地养分输入,(6)提高豆科牧草对土壤深层养分的利用,可实现“生物聚肥”效应,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区地面覆盖的主要类型及其保水效应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简要论述了地面覆盖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其保水增温效应。结果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阐述了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今后该区区覆盖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提出土壤覆盖、秸秆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在黄土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覆盖技术类型。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以油松林、刺槐林、山杏林、荆条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蔡家川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能及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植被类型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先减少后趋于平稳,土壤抗冲指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各植被类型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刺槐、油松林地较大,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小且相差不大,总根系参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植被类型不同根径范围(0~0.5,0.5~1.0,1.0~2.0,2.0~5.0,5.0 mm)的根系指标中,0~0.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均最大,根体积密度总体表现为细根比粗根小。(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根系均能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增强效应表现为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较强,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弱。植物根系指标中1 mm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径级根系参数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土壤胶结物质分布特征及其对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顶级植被辽东栎群落0—100cm土层有机无机胶结物质的含量与类型、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进行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定,对胶结物质含量与分布及其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胶结物质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在剖面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分布规律。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0—2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20—100cm土层;而碳酸钙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其中20—100cm土层中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0—20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但总体上变化不明显。(2)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在20—7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最为剧烈(与0—20cm土层相比,破坏率增加了581.00%)。40—10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破坏率是0—20cm土层中的7.25倍,表明表层大团聚体稳定性远远高于底层。(3)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在有机碳组分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起最直接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主要胶结物质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明确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直接影响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烈的胶结物质,这为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土壤质地对旱生植物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幼苗不同生理指标水分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2种典型质地土壤(砂土和壤土)下长柄扁桃和沙柳幼苗不同生理指标随相对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质地土壤下长柄扁桃和沙柳幼苗各生理指标相对值在相对含水率降低至土壤水分阈值之前保持相对稳定,低于此阈值时随相对含水率的降低而迅速下降,且均可用非线性连续函数来拟合(R~2=0.8905~0.9864)。2种植物土壤水分有效性因选取指标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当以瞬时气体交换指标(相对净光合速率R_(Pn)和相对气孔导度R_(Gs))为评价指标时,砂土水分有效性高于壤土;当以相对水分利用效率R_(WUE)为评价指标时,壤土水分有效性高于砂土。瞬时气体交换指标(R_(Pn)和R_(Gs))的水分阈值高于日变化指标(相对日蒸腾速率R_(Td)),表明土壤质地和时间尺度均会影响植物生理指标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响应。因此,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时应考虑土壤质地对植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磷是限制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性养分元素,阐明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磷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持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青藏高原从西北至东南的水平样带采集不同类型草地(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草甸草原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各类型草地土壤的无机磷组成均以酸溶态无机磷为主;草甸草原土壤的有机磷组成以氢氧化钠态有机磷为主,而典型和荒漠草原土壤则以酸溶态有机磷为主。不同类型草地相比,草甸草原土壤的水溶态、碳酸氢钠态和氢氧化钠态无机磷以及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和荒漠草原,而荒漠草原土壤的酸溶态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草甸和典型草原。冗余分析指出,土壤有机碳、年均降雨量是影响全磷和有效磷的主要因子,年均降雨量和游离氧化铁是影响无机磷组分的主要因子,而pH、年均气温、地上生物量和年均降雨量是影响有机磷组分的主要因子;结构方程模型指出,草地类型对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都有直接的影响,年均温度和容重对无机磷组分也有直接的影响,而海拔、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  相似文献   

18.
应用野外实地考察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研究了位于水蚀风蚀过渡带的六道沟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异特点,为开展试验示范和综合整治提供了环境本底数据,表明流域内风力吹蚀、坡面切沟侵蚀比较强烈,沟谷发育尚处于活跃阶段,平均侵蚀模数10890t/km2·a。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坡面治理,提高生物措施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综合考虑了气候、水、地貌、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等因素,以DTM上的最小沟谷单元为侵蚀的基本单元,并把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分别处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模型来计算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然后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该模型参数的获取进行了探讨和验证。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抗蚀性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内选取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抗蚀性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和抗蚀性差异较大,土壤化学性质以坡耕地最低,大棚菜地最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棚菜地>川地>梯田>坝地>沟台地>坡耕地;总体而言,与坡耕地相比,沟台地、川地、坝地、大棚和梯田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抗蚀能力,其中沟台地和川地要好于坝地、大棚和梯田.从土壤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其它几种农田类型较坡耕地相对更为科学,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抗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