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PLC分离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醇浸泡甘肃棘豆粉 ,回收甲醇浸泡液至浸膏 ,1 mol/L HCl溶解后上 73 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柱 ,1 mol/L NH4 OH洗脱并挥发至干 ,得到总生物碱。总生物碱经氨性氯仿提取后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 ,色谱条件是 :反相 ( C1 8硅胶 )柱 ,在 2 5min内用 5%~ 1 0 0 %甲醇线性梯度洗脱 ,苦马豆素一般出现在 80 %~1 0 0 %的范围内 ,表现为一个宽峰。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后回收溶液得到一种白色细针状结晶 1 .0 4 mg,植物中的提取率为 0 .0 0 52 %。经 TLC、MP、IR、MS鉴定分析 ,确定所分离到的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2.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提取工艺改进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40 kH z超声波水媒处理甘肃棘豆草粉1.5 kg,代替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或溶剂冷浸法,水提液浓缩除杂后,用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液用稀酸水萃取,浓缩后的稀酸水萃取液用氨性氯仿萃取,浓缩氨性氯仿萃取液成浸膏,此浸膏经石蜡油浴升华得到24 m g白色晶体,经薄层层析检验,可初步鉴定为苦马豆素。此法不用柱层析,简化了苦马豆素提取的步骤,提取率为16 m g/kg。  相似文献   

3.
甘肃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5.8S 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筛选出1种可以产生SW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FEL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其菌丝中SW含量为400.52μg/g。根据形态学、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确定FEL3为埃里格孢属真菌。【结论】甘肃棘豆中存在生成SW的内生真菌Embellisiasp.FEL3。  相似文献   

4.
将1.5kg甘肃棘豆干粉经水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加入稀硫酸调节pH7.0,回收溶剂,制成浸膏;将浸膏与二氧化硅粉末混匀后用氯仿萃取该浸膏中的小极性杂质。用氨性氯仿萃取,收集氨性氯仿萃取液,挥干后升华得到7.5mg针状结晶,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对照进行TLC检测,其Rf值及斑点颜色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一致;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为苦马豆素,计算甘肃棘豆苦马豆素的产率为5mg/kg。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中降解疯草毒素——苦马豆素的内生细菌,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的方法,以苦马豆素作为唯一碳源,从甘肃棘豆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苦马豆素降解菌,命名为Ab.在摇床转速为150 r·min-1、28℃条件下培养30 h,菌株Ab对质量浓度为100 mg·L-1苦马豆素的降解率为11.577 1%;延长培养时间并不能提高其降解苦马豆素的能力,但可耐受高质量浓度(1 g·L-1)的苦马豆素.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Ab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b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在LB平板上菌落呈圆形,中心凸起,边缘整齐,乳白色,表面光滑,属于短波单胞杆菌属(Brevundi monas),与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 monas diminuta)同源性为100%.说明甘肃棘豆中存在降解苦马豆素的内生细菌Brevundi monas diminutaAb;降解苦马豆素的内生细菌可能与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共同维持疯草中苦马豆素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黄花棘豆有毒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研究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出吲哚兹定生物碱—苦马豆素,并证实这种生物碱对α-甘露糖甙酶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人工饲喂黄花棘豆中毒羊血浆的α-甘露糖甙酶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羊(p<0.01),停止饲喂黄花棘豆后,中毒羊逐渐康复,血浆α-甘露糖甙酶迅速恢复正常。经测定黄花棘豆及甘肃棘豆的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0.012%,0.021%。从而认为苦马豆素是黄花棘豆和甘肃棘豆的主要有毒成分。  相似文献   

7.
西藏3种疯草中合成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ITS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种属分类;对IGS序列进行限制性酶切,并分析酶切产物。【结果】从3种疯草中分离到可以产生SW的4株内生真菌,各菌的形态、ITS序列的同源性与埃里格孢属真菌较为接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真菌均为棘豆埃里格孢菌。ITS序列和IGS序列的限制性片段的分析表明,4株真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仍存在种间变异,可能为棘豆埃里格孢菌的不同亚种。【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探讨内生真菌合成SW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除和疯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急弯棘豆生物碱成分薄层色谱分析及苦马豆素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急弯棘豆的生物碱成分,明确急弯棘豆是否属于疯草类植物,采取醇类溶剂提取法、生物碱系统提取法、薄层色谱分析及平面色谱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对急弯棘豆生物碱成分进行研究,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方法分离苦马豆素。结果表明,1.25kg急弯棘豆干草粉得到113.35g总浸膏,经酸化和碱化后,碱水液分别经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各部分浸膏0.30g、0.20g和5.95g,出膏率分别为0.024%、0.016%和0.476%。各萃取部分经薄层展开、Ehrlich’s试剂显色及软件分析发现,氯仿部分有9个斑点,且斑点3相对含量最大,为40.26%,乙酸乙酯部分有6个斑点,且斑点4相对含量最大,为41.90%,正丁醇部分有3个斑点,且斑点3相对含量最大,为78.26%。上述各斑点均与苦马豆素标准品颜色及Rf值一致。通过柱层析,在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苦马豆素51.90mg。结果显示急弯棘豆含有苦马豆素,属于疯草类植物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苦马豆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马豆素作为疯草毒性的主要成分,文中阐述了其物理化学特性,来源,临床症状,致病机理。但随着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发现了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免疫调节的作用,并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与合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疯草中主要毒性成分—苦马豆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疯草防治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采集疯草时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和GPS定位,确定样品采集信息。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不同地区采集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部位的疯草样品中的苦马豆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按照疯草种类区分,甘肃棘豆苦马豆素平均含量最高,达到0.148‰,最低为哈密黄芪,为0.044‰;按照区域区分,采于青海野牛坡的花期急弯棘豆苦马豆素含量最高,达到0.277‰;按照生长阶段区分,花期苦马豆素含量最高,平均达到0.139‰;不同部位中,花的含量最高,平均达到0.162‰。不同种类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甘肃棘豆、急弯棘豆、茎直黄芪、小花棘豆、变异黄芪、哈密黄芪;按区域区分,不同区域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按生长阶段区分,不同生长时期的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花期、花果期、果期和花前期,按生长部位区分,苦马豆素含量也有差别,由高到低分别是花、叶、荚果、根和茎。  相似文献   

11.
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变异黄芪经甲醇热回流提取,浸膏用稀盐酸溶解,氯仿萃取除杂质,然后用氢氧化钠调pH值至9~11,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白色针状晶体25.3mg。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确定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2.
山羊甘肃棘豆中毒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每天以10g/kg的剂量,经瘤胃瘘管给山羊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粉,20d后受试羊(n=8)陆续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中毒症状,中毒羊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精氨酸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明显升高,尿低聚糖及其中甘露糖含量明显升高,血清α-甘露糖苷酶活性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下降,脑脊液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明显升高。表明甘肃棘豆对山羊脑、肝、肾、心和其他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并能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其有毒成分属于吲哚兹定生物碱。  相似文献   

13.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杀虫活性追踪指导下,运用萃取、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方法,从杠柳根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化合物LY01,经1H NMR1、3C NMR等波谱方法鉴定,LY01为杠柳新甙A(periplocosides A)。生物测定结果表明,LY01为杠柳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试虫对样品表现出特殊症状,试虫的中肠及脂肪体被破坏,初步认为LY01是一种消化毒剂。  相似文献   

15.
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与短花药野生稻 O. brachyantha 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 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 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杂种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交小穗双受精率高达82.93%,但是杂种胚胎发育到球形胚期停滞并开始解体,游离胚乳核未能正常细胞化而出现解体,导致杂种胚胎在发育中途夭亡,不能形成正常成熟的杂种种子.杂种胚囊发育过程中,大孢子母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四分体异常,导致功能大孢子异常,胚囊发育到单核或二核即出现退化现象,最终无法形成正常成熟的胚囊,表现高度的雌性不育.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分析 HaNAC20转录因子在梭梭抗逆机制中的作用,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 Bunge] HaNAC20转录因子为对象,克隆其编码基因,对其基本理化性质、所属亚族及同源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qRT-PCR方法对 HaNAC20在模拟干旱、高盐、模拟地表高温、IAA、ABA处理下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构建表达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激活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1个编码区全长为822 bp的梭梭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命名为 HaNAC20(登录号:KU845314),编码273个氨基酸。系统发育树显示 HaNAC20属于NAC家族中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SNAC亚族。核定位信号预测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 HaNAC20定位于细胞核内。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干旱、高盐、模拟地表高温、IAA、ABA处理下, HaNAC20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转录激活分析结果显示该转录因子C端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表明 HaNAC20基因在梭梭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提高梭梭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测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苦马豆素抗血清对山羊疯草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攻毒治疗组(B组,6只)和攻毒组(C组,6只),其中B、C组山羊于第1天拌精料饲喂甘肃棘豆草粉,开始攻毒剂量为10 g/(kg.d);C组山羊(第55天)出现死亡时停止攻毒。攻毒后第21天,B组山羊颈部肌肉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每只山羊每次0.25 mL/(kg.d),连续注射4 d。各组山羊于攻毒前进行第1次采血,以后每隔7 d采血1次,共采血8次。结果显示,攻毒后第7天,B、C组山羊AKP活性和AMA活性分别上升和下降,且均与A组差异极显著(P<0.01);第14天,B、C组山羊血清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5);第21天,B、C组山羊的E-玫瑰花环率明显低于A组(P<0.05)。对B组山羊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后(第28天)首次检测结果显示,B组山羊AKP、AMA和BUN活性较C组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第35天(第2次检测),B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而E-玫瑰花环率明显高于C组(P<0.05);第42天,B组山羊LDH活性显著低于C组山羊(P<0.05)。研究证实,苦马豆素抗血清能够有效治疗甘肃棘豆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可用于治疗山羊疯草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