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超强抗寒性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分别与抗寒性品种延油2号和耐寒性品种天油2号的杂交后代(F1、F2、BC1)为研究对象,对各世代越冬率进行统计并结合亲本及杂交后代的CAT、POD、SOD酶活性变化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抗寒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寒性品种杂交后代的越冬率均介于2个亲本之间,但不同世代越冬率存在较大差异;母本的抗寒性越强,在F1代中,后代的越冬率越高,F1代的自交后代(F2)越冬率比F1代的低;在BC1中,后代的越冬率变化范围较大,既有低于F2代自交后代的杂交组合(天2×陇7)×天2,也有高于F1代的杂交组合(陇7×天2)×陇7,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作轮回亲本可以使回交一代的越冬率明显升高。低温胁迫后,2个群体不同世代的保护酶活性均增加,在群体1中,F1代CAT平均值从降温后比降温前升高了,F2从8.41 U·g-1到15.72 U·g-1,BC1从10.62 U·g-1到19.20 U·g-1。对越冬率与保护性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1.208+2.698X1+1.154X2+0.163X3,可得出越冬率与CAT酶、POD酶、SOD酶活性的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酶活性越强,越冬率越高,抗寒性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2.
以底来特×北醇和爱莫无核×北醇的胚挽救杂交后代为试材,采用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其半致死温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了2个杂交组合38个株系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底来特×北醇19个株系杂交后代中有6个株系抗寒性较强,占31.58%;爱莫无核×北醇19个株系杂交后代中有7个株系抗寒性较强,占36.84%。说明杂交后代抗寒性呈现连续变异的数量遗传,且具有母性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欧亚种红地球与山葡萄双优杂交组合149株后代群体及欧亚种霞多丽与山欧杂种北冰红杂交组合130株后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群体后代表型表现出免疫、高抗、中抗、感病和高感共5个级别。其中红地球×双优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4.44和2.96,红地球表现出高感,双优出表现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的单株占60.41%,感病和高感级别的单株占23.49%,后代群体中产生了较多的抗霜霉病单株;霞多丽×北冰红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89和0.37,霞多丽表现出高感,北冰红表现出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单株占18.46%,感病和高感级别单株占33.84%,总体表现正态分布。在欧亚种葡萄与山葡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抗病单株,子代平均抗病能力高于亲中值,说明山葡萄与欧亚种远缘杂交组合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这两个杂交群体后代的抗病性均发生显著分离,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抗霜霉病的程度主要由亲本所决定,本试验中2个杂交群体后代都发现了一定比例抗霜霉病单株,为选育出优质抗霜霉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获得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交后代,改良芝麻栽培种对茎点枯病的抗性。【方法】对野芝3号(S.indicatum)(P_3)和芝麻栽培种中芝14(P_1)、中芝14同源四倍体(P_2)进行正反种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获得杂种F1植株。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细胞学、形态学方法进行后代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真杂种。后对种间杂交的3个亲本(野芝3号、中芝14及其同源四倍体)以及杂种后代F1株系进行茎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种间正反交组合后代的幼胚成苗率有明显差异,在接种的773个幼胚中,有155个幼胚发育成苗,平均幼胚成苗率为20.05%。种间正交组合(P_3×P_1、P_3×P_2分别为32.75%和21.11%),高于反交组合(P_1×P_3、P_2×P_3分别为8.84%和13.4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远缘杂交的成苗率。P_3×P_1、P_1×P_3组合F1植株染色体数目为42条;P_3×P_2、P_2×P_3组合F1染色体数目为55条,正反交杂种F1株系大部分花粉粒形态独特,形状规则但多无内含物,为高度不育类型;部分F1株系有少量的可育花粉,为部分不育型。选用多态性较好的HS142引物在亲本中芝14中能清晰的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约460和500 bp),在野芝3号则扩增出1条特异性条带(约380 bp)。然后对12个后代进行鉴定,其中有10个杂种F1植株同时具有3条父、母本特异条带,另2株仅出现母本或父本带为假杂种。以高抗种质野芝3号为母本的种间杂交P_3×P_1、P_3×P_2后代染病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35和6.65 cm,反交组合后代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90和8.90 cm;所有杂交组合的后代对茎点枯病抗性均高于其栽培种亲本(P_1 14.30 cm和P_2 11.46 cm),但低于野生种亲本(P_3 4.80 cm)。【结论】通过种间杂交结合幼胚培养可以筛选出茎点枯病抗性明显高于芝麻栽培亲本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甘蔗杂交组合耐寒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甘蔗不同耐寒亲本杂交组合耐寒差异与遗传特点,选用8个耐寒性不同的甘蔗亲本配制9个杂交组合,用F1代无性系在广西霜冻常发区资源县进行耐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甘蔗不同杂交组合耐寒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耐寒表现受到母本和父本的共同影响,且母本的作用强于父本.按亲本耐寒性,强×中组合后代耐寒性较好的机率为70%~90%;强×弱组合后代耐寒性较好的机率为60%~70%;中×中或中×弱组合后代耐寒性较好机率的为30%~40%;弱×强或弱×中组合后代耐寒性较好的机率为15%~30%.进一步进行耐寒表现主效因子估计发现,在研究群体中存在主效因子,且估计的结果随组合与性状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以感病品种豫麦49作母本,抗病品种周麦12和藁麦8901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F1代植株自交获得F2代种子,F1代植株与豫麦49回交获得BC1代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GY01单孢菌系,分别对F1、F2、BC1代及其亲本的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研究它们的抗性表现和杂交后代中抗白粉病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周麦12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藁麦8901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探索分析葡萄果实质地的遗传趋势,为葡萄育种过程中的亲本选择选配以及杂交后代果实质地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脆肉型品种红地球为母本,软肉品种玫瑰香、金星无核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测定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果皮硬度(PPH)、果皮破裂距离(PB)、果肉硬度(SF),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葡萄果实果皮硬度、果皮破裂距离、果肉硬度均表现出连续变异,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果皮硬度和果肉硬度子代均值小于亲中值,呈现向小回归的趋势,加性效应解体,但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后代也出现超高亲株系。葡萄果实质地是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性种质"N9659"携带来自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并在苗期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1。阿勃21个单(缺)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它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白腐病是严重危害葡萄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研究其抗性遗传机制对培育抗病葡萄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以欧亚种红地球与山葡萄双优杂交组合产生的149株后代群体和欧亚种霞多丽与山欧杂种北冰红杂交组合产生的130株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白腐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红地球与双优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母本红地球的病情指数为50.79%,父本双优的病情指数为33.33%,后代群体中有53株比红地球病情指数大,有45株比父本双优病情指数小;在霞多丽与北冰红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母本霞多丽的病情指数为51.85%,父本北冰红的病情指数为27.78%,后代群体中有76株比霞多丽病情指数大,有14株比北冰红病情指数小。2个试验群体的病情指数分布范围较广,变异系数分别为53.14%和35.36%。红地球与双优杂交群体超低亲率高达31.03%,子代病情指数平均值低于亲中值,说明欧亚种与山葡萄远缘杂交组合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霞多丽与北冰红群体超低亲率为11.67%,杂交后代群体抗性呈连续性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开展葡萄抗白腐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在2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都分离出一定比例的高抗白腐病单株,为开展白腐病抗性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小簇麦代换系V 2的衍生后代N 9434作父本,辉县红、阿勃和阿勃20个单缺体系作母本分别进行杂交,F1和亲本苗期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32号,所有F1和9434表现为高抗条锈病,辉县红和阿勃表现为高感和感染条锈病.辉县红/N 9434及阿勃/N 9434的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71∶33和73∶26,卡方测验结果符合理论比3∶1.所有单体F1自交后代中,除了9434/阿勃1 BN的F2抗感分离偏离3∶1外,其余均符合3∶1.表明该抗条锈种质对条中32的抗锈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位于1 B染色体.经推导分析认为,该抗性基因可能为Yr26.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广西大化县的石韦叶斑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Penz.)Sacc.].病害叶部症状初为凹陷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部褐色.病斑外缘可见黄色晕圈.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5℃,最适温度为30℃,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G-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硝酸钾,分生孢子形成最适碳、氮源分别是甘露醇、可溶性淀粉和大豆粉.  相似文献   

12.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对沙漠绿洲边缘流动沙丘上分布的沙蒿和油蒿光合速率进行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沙蒿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在9:00为19.096 μmol·m-2·s-1,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5:00为14.646 μmol·m-2·s-1;油蒿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00为23.03 μmol·m-2·s-1.沙蒿Pn平均高峰值在6月份为11.9848 μmol·m-2·s-1,油蒿Pn高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11.394 μmol·m-2·s-1.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沙蒿和油蒿的平均WUE分别为0.8367和0.4405.相关分析表明,沙蒿Pn与其影响因子I、Cs、 Gs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i、Rs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呈不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油蒿Pn与I、RH、Gs、Cs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呈不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并得出了沙蒿与油蒿I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对70%TM435 WG防治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TM435WG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各供试剂量对婆婆纳和猪殃殃的株防效分别达86.6%和76.5%以上,鲜重防效分别达97.93%和88.54%以上,均显著优于20%使它隆EC600 mL/hm2处理.综合成本、安全性及除草效果,建议70%TM435 WG在关中地区冬麦田的适宜用药剂量为30~45 g/hm2或15~30 g 助剂150 g/hm2.  相似文献   

14.
陕西辣椒疫病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3个辣椒疫病病原分离物鉴定结果表明,陕西辣椒疫病致病菌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病原菌的抱子囊有卵形、近球形、长椭园形、梨形和不规则形,长宽比1.5-1.6,乳突明显,没有层出现象,会脱落,带有长柄,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绿不敏感,寄主范围广泛.此外,确认ph1的致病性较强,可用于杭性筛选.  相似文献   

15.
以白菜、萝卜、莴苣为受体,以华南地区含羞草科入侵植物含羞草和金合欢的水浸液为供体,应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供体植物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羞草和金合欢水浸液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水浸液浓度为0.20g·mL-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比较两种供体植物对3种作物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金合欢明显高于含羞草;对两种供体植物水浸液的定性鉴定显示,均含有酚类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16.
对Olpitrichum africanum (Saccas)Zhang et Li com. nov.的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1)O.africamm是一种接触性活体营养菌生真菌,它产生球形或指形的吸收细胞从寄主真菌上取得营养;(2)O.africanum的寄主范围较广,能在镰刀菌属、链格孢属和芽枝霉属的17种真菌上寄生;(3)O.africaunm不能生长在缺乏寄主的GYA培养基上,当在GYA培养基上加寄生菌的菌丝提取液时,可以在GYA培养基上获得它的纯培养;(4)O.africanum对营养的要求较特殊,它仅在酵母浸汁和葡萄糖或果糖为氮源和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相似文献   

17.
紫苏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热水提取法、碱性水溶液法、乙醇浸提法、丙酮提取法和甲醇提取法,对紫苏茎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并筛选出一种可行的方法。乙醇提取物的定性鉴定表明紫苏茎中含有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和二氢黄酮醇类等多种黄酮化合物,且茎和叶的黄酮成分相似。  相似文献   

18.
在23℃下,分别用2、5、10、20、40、80和160 mg单宁酸与食物(5 g)充分混合,饲喂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is)幼虫,观察幼虫死亡数量,蛹的质量、总食量和幼虫期发育历期的变化,以了解单宁酸对门源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剂量对门源草原毛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单宁酸剂量的增加幼虫的取食效率、生长率、体质量及存活率随之降低.单宁酸抑制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生长的效应与其摄取的单宁酸的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19.
以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RL-1(Streptomycesvenezuelae var.qinlingensis RL-1)为出发菌株,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后的孢子涂布于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10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获得146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并从中筛选到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为出发菌株的3.77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Glx-93.进一步生测试验表明,突变株Glx-93对5种病原真菌和4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比原始菌株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丹参品种主要器官的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我国目前生产上推广的7个不同丹参品种,在花期采集花粉粒、叶表皮、茎及收获期采集根,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丹参花粉粒表面纹沟条数为6或8条,其大小和深浅不同;叶表皮气孔的大小、绒毛有无倒钩以及气孔的数目、集中的位置不同;径的髓射线细胞的层数,髓部细胞的大小、髓腔的有无以及根的初生木质部形状排列、髓腔的有无、原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数目和形状具有一定差异,可以根据这些显微结构特征区别和鉴定不同丹参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