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农超对接”为背景,结合农超双方的不同风险偏好,引入物流损耗率因子,通过完善物流体系实现农超双方在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方面的共同协作;同时还可以实现原有模型的帕累托改进,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和物流的计划性,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相似文献
2.
3.
4.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伴随着国内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大形势“农超对接”这种物流体系中的新模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超对接”模式探讨——以山东“农超对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超对接"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新兴模式,该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且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作为"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最大受益主体,往往在与超市对接的过程中产生供求矛盾,从而导致农民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产品加工和产品配送等多个层面上,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农超对接"为例,考察农民在"农超对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构建规范、合理的"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行"农超对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及农产品投入不足等问题。"农超对接"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模式之一,与传统模式相比,"农超对接"模式优势明显"。农超对接"高效实施的关键问题是要发挥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关于“农超对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8):32-34
农超对接模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而受到了理论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形成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梳理,认为理论界对其内涵与必然性、模式探讨、现状分析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但在系统理论研究、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上还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11.
"农超对接"模式代表农产品流通的新方向,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最终实现超市、农户、消费者3方共赢。但在实际运作中,因参与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农户和连锁超市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该研究以农超之间的利益分配为研究重点,运用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价格决策模型,找出农超之间利益均衡的区间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进一步推动"农超对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县域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价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3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理论构建了县域可持续评价模型,提高了县域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得到了河南省108个县域实证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从能量流动着手,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集贤县2008 ~ 2012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情况、生态系统运行情况、环境承载情况做了定量分析.分析发现,集贤县高科技物资投入量比较少,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对环境造成的承栽压力较小,环境资源未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高效利用,农业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因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利用率较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需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引进高科技生产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有效利用集贤县农业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物质能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7,自引:3,他引:67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内涵及其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Logistic曲线分析了系统的一般发展过程,根据其发展速度将发展过程分为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数学依据和数学实质。剖析了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某个泛函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陈志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8)
探讨了基于Agent的协同开发体系,着重论述了Agent的特性,并简单介绍了XML、UML、Delphi在多Agent中的应用。Agent及其协同系统为多因素复杂系统的开发和实现提供了高效、科学智能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