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莉 《种业导刊》2013,(3):30-30
1形态特征麦蚜虫体很小,体色浅绿、绿色至深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无翅型孤雌蚜生活。在营养不良、环境恶化或群体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2发生规律麦蚜一般一年发生10~20代。麦二叉蚜以卵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开始孵化,进行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飞转移。气温升高后,一个孤雌蚜一天可生2~8头若蚜,最多20多头,4~10d可完成一代。小麦收获后,在田边杂草上和土缝内过夏,秋播麦苗出土后,又转到麦苗上繁殖危害,秋末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在麦根部越冬。麦二叉蚜耐寒力强,  相似文献   

2.
一、异色瓢虫1.捕食对象梨二叉蚜、梨粉蚜、梨圆尾蚜、苹果黄蚜、苹果瘤蚜、桃蚜、桃粉蚜、桃瘤蚜以及麦蚜、菜蚜、棉蚜、豆蚜、玉米蚜、高梁蚜、栗角斑蚜等。也能捕食松干蚧幼虫及卵、棉铃虫卵等其他害虫。2.生活习性以成虫在石缝、落叶、草堆、房屋内等处越冬。1年发生4 ̄6代  相似文献   

3.
麦蚜是麦区常发性主要害虫,不但吸食小麦营养,而且传播病毒病,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因小麦生长中后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通常多种蚜虫(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混合发生。我们本着筛选高效、低残留农药,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依据的目的,设置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外源水杨酸对油桃雌蕊抗寒性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0℃低温下,用0、5、15、25、45和80mg/L的外源SA处理‘冀东1号’桃花,试验结果表明,0℃低温使‘冀东1号’桃花雌蕊形态恶变,电解质外渗率增强,SOD和P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高。经5~80mg/L SA处理的桃花,雌蕊形态恶变减轻,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显著下降;5~25mg/L SA处理使SOD活性显著升高,但45~80mg/L SA处理使SOD活性显著下降;25mg/L SA处理使POD活性升高,其它处理使POD活性下降。试验研究认为,外源SA可以提高油桃花朵的抗寒性,以25mg/L外源SA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正>昆虫的长距离迁飞虽是一种遗传本能,但究竟迁飞能否实现,还与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关。昆虫在适宜迁飞的生育阶段,如遇到外界连续的不适合起飞的气象条件,就会抑制昆虫的迁飞,迫使它失去迁飞机会而在原地发育繁殖。一般昆虫都有一个起飞的初始温度,如蚕豆蚜起飞的适宜气温为15.520.3℃,稻飞虱为18℃以上,若低于这一温度则不能起飞。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类代表无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河北省麦蚜主发生区田间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组建了麦蚜发生程度4级判别式.应用该式可提前2个月预测穗期蚜量.经对保定、正定的历史数据回判.准确率达100%.对麦蚜种群数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百茎蚜量随时间变化呈“S”型.可用Lgistic曲线方程表述.本研究结果为麦蚜综合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麦蚜是小麦上常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类害虫。尽管麦蚜常年发生危害,但农民在对它的防治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如何防治麦蚜更科学呢?建议应注意以下三点:一、关于开始防治的适期经大量研究发现,一般年份麦蚜开始防治适期(百株蚜量上升到500头时),都在小麦谢花后(灌浆前),  相似文献   

10.
常用生物杀虫剂对3种中草药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常用生物杀虫剂对中草药蚜虫的室内毒力,为中草药蚜虫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印楝素、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对金银花胡萝卜微管蚜、丹参桃蚜、红花指管蚜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3种中草药蚜虫的室内毒力最高,其LC50值分别为9.125、0.730、1.135 mg/L;其次为印楝素,LC50值分别为103.425、2.318、2.483 mg/L;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对3种中草药蚜虫的室内毒力较低。阿维菌素、印楝素是防治中草药蚜虫的较好药剂,进一步做田间试验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烟蚜和烟蚜茧蜂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及接蚜量下的繁育规律,以‘云烟87’为材料,于2015年在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新凤村烤烟育苗基地(107°01′33.2″E,27°17′16.6″N)进行试验,探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前部和后部)及接蚜量(20、40、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育苗大棚前部积温、日均温及日均最高温均高于后部,日均湿度略低于后部;大棚后部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多于前部,接蚜量为40头/株的烟株,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多,其次是20头/株的烟株,60头/株的烟株烟蚜及烟蚜茧蜂繁殖量最少;大棚后部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优于前部,接蚜量越多,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越差。综上,烤烟育苗大棚后部利于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量的增加,烟株生长发育较好,且初始接蚜量以40头/株为宜,20头/株或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不利。  相似文献   

12.
棉花和瓜类上棉蚜相互转换后取食行为的EPG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验采用 EPG技术测定了棉花和 3种瓜类上棉蚜转换后的取食行为 ,结果表明 ,西瓜、黄瓜和南瓜上的棉蚜转接到棉花叶片上取食 ,均可出现 A、B、C、E、F和 G6种取食波 ,其中寻食刺探的次数和时间均较少 ,且每次达到韧皮部吸取营养的时间长于 1 0 min。而棉花上的棉蚜转到黄瓜叶片后 ,寻食和刺探的时间占整个处理时间的95 %以上 ,口针到达韧皮部的次数少、持续时间很短。黄瓜叶片不利用于棉花上棉蚜的取食  相似文献   

13.
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研究了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小麦收获期共设3个水平,分别是6月5日、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结果表明:2004年3个时期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天敌和棉蚜的比值)无显著影响(t>0.05);2005年6月5日收获小麦,显著增加了棉田的益害比(t<0.05),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无显著影响(t>0.05)。说明在麦套棉田中,麦田天敌到棉田的有效转移受麦蚜-天敌-棉蚜三者发生高峰期的影响,不同年份天敌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麦蚜发生高峰期早则小麦天敌向棉田转移早,并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的危害,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对棉田天敌的数量影响不大;反之,若麦蚜发生高峰期晚,麦田天敌发生期也会相应延后,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则会引起棉田天敌的增加。因此,棉田天敌数量变化受小麦收获期的影响,但与麦蚜和麦田天敌的发生动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是重要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但生产中常遭受蚜虫危害,鉴定抗虫资源并了解其抗虫机制是抗虫育种的重要基础。课题组前期征集到1份周身覆盖浓密表皮毛的野生甘蓝(B.incana),为调查该材料是否具有蚜虫抗性,并明确其抗性是否与表皮毛有关,本研究利用该有毛野生甘蓝与1份无毛芥蓝(B.alboglabra)杂交,对双亲及其F2:3家系中有毛和无毛家系进行室内蚜虫接种发现,蚜虫在无表皮毛甘蓝上的平均产卵数(36.7枚)和存活天数(22.2 d)均显著高于有表皮毛甘蓝(平均产卵8.1枚,平均存活13.1 d)。为进一步明确该野生甘蓝对蚜虫是否具有化学毒杀或排拒作用,采用有毛和无毛甘蓝叶片的浸提液对蚜虫进行胃杀、触杀和拒食性调查发现,2种浸提液对蚜虫均无胃杀和触杀作用,但有毛甘蓝浸提液对蚜虫存在一定的趋避作用。表明野生甘蓝B.incana对蚜虫的抗性一方面源于其表皮毛的物理阻碍,另一方面与其体内化学物质的趋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相似文献   

16.
龙岩烟区烟蚜种群对烤烟不同品种及其小气候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龙岩烟区烤烟不同品种对烟蚜种群的影响,于2014年2-6月在福建省烟草公司龙岩市公司烟科所基地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有翅烟蚜逐渐迁入烟田,在4月下旬至5月达高峰期,有翅烟蚜迁飞到烟田有两个高峰期,基本呈现双峰曲线,5月下至6月上旬急剧减少;烟田小气候的温度与闽烟35烟株上有翅烟蚜虫口密度、有有翅蚜株率或云烟87烟株上僵蚜虫口密度间均有显著性相关;不同品种对烟蚜虫口密度、有蚜株率、无翅蚜或僵蚜虫口密度间均达显著性差异,特别对僵蚜虫口密度在早春烟组和春烟组中影响一致;对无翅蚜、僵蚜虫口密度影响也较一致。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品种对龙岩烟区烟蚜种群、有翅、无翅和僵蚜的影响不同;田间小气候对烟蚜种群的影响,决定于不同的品种种类。无翅烟蚜、僵蚜虫口密度可能是影响烟蚜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选育抗蚜品种和烟蚜及其传播的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不同生育期棉蚜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6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蚜对棉花的危害损失,平均单株蚜量(x)与籽棉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出苗至3片真叶期为y=-38,574+11.645Inx;4—6片真叶期为y=-49.633+11.232lnx;成株期(伏蚜)为y=-28.802+5.465lnx.在经济允许损失为1%左右时,三个生育期的棉蚜防治指标分别为平均每株30—50头,每株80头左右,和每株(3片叶)200头左右.经生产示范,执行本指标可减少药剂防治2—3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肉鸡为研究对象,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鸡生长性状、肉品质及屠宰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第一批次5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第三批次5、6、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8、10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肉品质:在胸肌品质中:第二批次失水率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1)。第三批次水分网上平养模式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5);粗蛋白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高于发酵床模式(P<0.01)。在腿肌品质中:第一批次PH值发酵床模式极显著低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剪切力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结论①发酵床养殖模式下鸡体重优于网上平养模式;②三批次试验鸡产肉性能均较好;③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质优于网上平养模式,腿肌品质优于胸肌。  相似文献   

19.
蚜虫属于同翅目蚜总科,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植物害虫。因此,于2003年的4—5月份采集合肥市园林植物的蚜虫标本共125号,查清其种类,结果表明危害合肥市园林植物的蚜虫有7科21属31种,分析了蚜虫大量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对策,为从事园林绿化工作者在防治蚜虫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棉蚜是传播寄主植物病毒的主要昆虫媒介,但对棉蚜携带的病毒种类及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了解较少。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棉蚜田间自然种群所携带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发掘、鉴定和分类。通过对田间苗蚜和伏蚜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18种病毒基因组序列,其中17种病毒为未报道过基因组信息的种类。在18种病毒中,有13种为正链RNA病毒。苗蚜携带病毒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高于伏蚜,苗蚜携带全部的18种病毒;伏蚜仅携带8种,而且携带病毒的FPKM(Fragments per kb per million fragments)值较低。本研究丰富了棉蚜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信息,为棉蚜传毒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