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林业产业》2014,(11):48-51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游客们不仅能观赏美景、体验特色娱乐项目,还能参与到许多环保活动,完美地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整个旅程之中。身在青山绿水中,都市生活引起的紧张和压力被荡涤得一干二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让不少游客倍感地球之宝贵,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从宁县的九龙、城北河、寨子河"三川"到董志、早胜、春荣、盘克"四塬",看到的是蓝天碧水、果园林海,听到的是鸟鸣啾啾、流水潺潺,呼吸的是清净新鲜的空气,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之美让人陶醉。这是该县倾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来,大自然给予  相似文献   

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明的灵魂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这样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他,这是一条公理,也是一条真理.文明礼貌和爱人的风尚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个人修养,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这样做,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和谐美好.这种态度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好的处事方法,要让人际关系和谐,就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自"2018·爱绿一起"活动启动以来,八达岭森林公园已开展三期免费的生态文明体验活动,期期活动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们走进森林、感受森林、了解森林,在森林环境中,观察大自然,摸一摸树干、闻一闻花香、尝一尝野果、看一看山花树木、听一听虫吟鸟鸣,从而培养孩子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大决策。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要求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参与,自觉承担维护和改善生态的责任和义务。林业是一种能够提供循环、低碳的绿色产品,可持续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承担者,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发挥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建设的新要求、新机遇,更是所有林业部门、林业人要主动承担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理念,是对生态文明本质特征的认知,是人的思维的价值取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让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     
<正>一、生态道德的内涵生态道德是指:人类的道德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类对于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协调人们对于代内和代际关系的责任和义务,在道德行为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体系。生态道德是一种大爱,是一种"爱的循环:由人间的亲情延伸向对大地的热爱,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定力又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反馈于人间。(程红)"践行生态道德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  相似文献   

10.
<正>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中国自然教育快速发展,开始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新时代,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自然教育也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自然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