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球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在讨论了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荒漠的分布状况和因荒漠化引起的经济损失情况,论述了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并针对干旱地区的不同地类,如旱作农地、灌溉农地、草地、林地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竹类资源丰富,竹产业发达,是全国重点产竹省。2008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该省竹林遭受重创,受灾面积52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66.4%;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占林业总损失的37.7%。在介绍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成因的基础上,首先评估了竹林受灾、民生问题、生态功能、次生灾害等4方面的灾害影响;其次,从海拔、混交林和纯林、年龄结构、毛竹钩梢、林地垦抚和使用除草剂、坡度和生长位置等方面分析了竹林受灾原因;最后提出了6项灾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盐碱地绿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达9 913万h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0,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力差,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也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盐碱地绿化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为盐碱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和民生工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中对我国盐碱地面积、分布、类型及危害,盐碱地绿化障碍因素,当前盐碱地绿化相关技术等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推进我国盐碱地绿化工作的建议,旨在为我国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绿洲区沙尘暴灾害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河西走廊绿洲地区是严重受荒漠化威胁的地区,而沙尘暴在该区的发生强烈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河西地区的沙尘暴和当地的自然因素息息相关,但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现代沙漠化的发展进程。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持续干旱、大风天气、丰富的沙源、植被稀疏、滥用水、土地以及植物资源等,导致了河西绿州区沙尘暴的频频发生。从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予以分析,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风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是半干旱风沙区适地适树造林的技术关键。通过对山西省森林立地类型系统的分类,区划出半干旱风沙区的土石山、黄土丘陵、盆地河滩3种立地类型小区,从中划分出9种立地类型亚区和20种立地类型,并根据不同立地类型的特征、指示植物种类和近60 a来人工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抗逆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M apInfo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塞罕坝地区不同地貌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森林景观的林分类型、起源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塞罕坝山地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破碎度,分别都高于沙地和曼甸,但山地的景观多样性低于曼甸和沙地。森林景观以落叶针叶林面积最大,为38 306.7 hm2,其次是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为16 470.5hm2,9 455.5hm2,灌木林和混交林面积最小。曼甸以落叶针叶林景观优势度最高,且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山地以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景观优势度较高,其中,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桦树为主;沙地以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优势度较高,其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9.
中国热带森林的分布、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热带森林的分布、类型和特点。中国热带林业的几个基本数据:热带有林地总面积为1125.66万hm2;热带林分面积为1074.49万hm2;热带天然林总面积为607.38万hm2;热带人工林总面积为467.11万hm2;热带林木总蓄积为6.6亿m3。中国热带森林面积在世界各国中约占第18位。并针对中国热带森林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热带森林的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重建裸露沙地的植被是消除风沙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即便没有人的帮助,这里的植被也应该能逐渐布满裸露沙地,使之固定.这个过程是通过现存植被斑块向裸露沙地的连续扩张实现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各地适生性蒿类固沙半灌木,如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浑善达克沙地的褐沙蒿、毛鸟素等中西部沙地的油蒿.尽管植被可以逐渐布满流动沙地,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条件限制了植被的自我扩张速度.在植被的扩张过程受到阻碍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得到人的恰当帮助,植被恢复速度将明显加快.人们可以采用封育、飞播或设置沙障等方式加快植被的恢复进程.不管怎样,都必须顺应沙地植被的自然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触发和利用乡土蒿类植物向裸露沙地扩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林木引种驯化策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豁然  江泽平 《林业科学》1995,31(4):367-372
林木引种驯化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林木引种驯化概念出发,对林木引种驯化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对于中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林业发展一、二级区划体系的指导下,依据吉林省林业实际进行了三级区划。吉林省林业发展共划分为10个三级区划区域,即:吉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湿地保护区,吉科尔沁沙地东缘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区,吉中西部农田防护、果树林区,吉中部农田防护、观赏植物区,吉中部水土保持林区,松花江中上游水源涵养、风景林区,长白山西部水源涵养、珍贵用材林区,长白山东北部水源涵养、大径木培育林区,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区,吉南部水土保持、一般用材林区。区划反映出不同区域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差异性,实现了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区域落实,对各区域中长期林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希武 《山西林业科技》2009,38(3):25-28,47
通过对半干旱风沙区的平川沙荒、黄土丘陵典型立地类型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以及对抗逆树种的乔、灌行间的混交试验,表明:1)平川沙荒区的生态条件比黄土丘陵区优越。风沙土立地类型造林要增施K肥,粗骨土造林要选择抗逆性最强的树种。平川沙荒区比黄土丘陵区的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6.7%,林木年净高生长量提高了68%。2)针、阔、灌混交效果明显优于阔叶树乔、灌混交,紫穗槐、四翅滨藜比较抗风沙和耐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4.
The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reat Bustard in 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文 《林业研究》1997,8(3):186-187
DistributionandPopulationTherearetwosubspeciesofGreatBustardsinChina;OtiStardatardaarareresidentofinKashiregion,TianshanMountainsandTurpanregionin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innorth-westernChina.TheotherisO.t.dybowsklifoundinnortheasternChina(ChengTso-hs…  相似文献   

15.
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省级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功能等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我国 5 0余年杨属派内和派间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在众多的杨树杂交组合中 ,派内种间杂交以白杨派、黑杨派成就显著 ,派间杂交以青杨派与黑杨派杂交成果最为突出。从杂交方式看 ,有单交、双交、三交、回交等 ,以杂种作亲本进行再杂交能够获得显著杂种优势 ;从育种目标看 ,有速生、抗寒、抗旱、抗病虫、窄冠、生根等 ;从育种方法看 ,以常规人工杂交为主 ,将常规人工杂交与物理辐射、化学诱导等技术有机结合 ,能够创造出生产潜力较大的三倍体新品种。选育的杨树良种已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 ,对目前我国杨树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棣 《防护林科技》2002,(1):12-13,38
通过多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表现为 :①降低风速 ,抑制风沙活动 ,延缓荒漠化进程 ;②减轻土壤风蚀量 ,减少空中含沙量 ;③恢复和提高风沙化土地生产力 ;④改善沙区小气候 ,实现沙区生态环境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广泛采用种植植物的措施固定流沙,因其可以更持久地、可持续地发挥防护效能。固沙植物以多年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不仅可以良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研究优良固沙植物的饲用价值、绿化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对合理开发利用沙区植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回顾了我国不同优良固沙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综述了沙区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包括沙质地区固沙植物的饲料资源、绿化资源以及药用资源利用,探讨了我国固沙植物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存在问题,提出固沙植物资源的可行性保护措施,为充分发挥沙区植物资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7-2007年间的4期Landsat数据提取研究区湿地信息,分析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驱动因子.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与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湿地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研究区湿地数量萎缩,总面积减少了约37%;湿地质量发生明显退化,主要表现在二、三级湿地即沼泽和滩地退化为草地和裸岩与沙地;近40年来,区域气候向着暖干化趋势发展;气温是影响湿地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