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叶一号栽植类型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以来,我们对攀西地区桑树品种的丰产性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在攀西气候条件下的优良品种有云桑1号、云桑2号、南叶一号、新一之濑等,并在攀西地区推广。之后我们对南叶一号桑园的群体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不同产量类型桑园的留条方式、数量、单叶面积、单叶重、叶面积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统计研究,提出在现有栽植条件下的最佳群体结构的具体指标及其栽植形式桑园提高产量的留条措施。  相似文献   

2.
1982—1985年调查分析了新一之濑的不同密度桑园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一、春季叶面积指数高达10左右时,没有黄、落叶发生,夏伐后不同密度桑园的叶面积指数达4.5左右时,枝条基部均有黄落叶出现。二、桑园的消光系数(K值)大多变动在0.3—0.7之间,且中、下层比较稳定。三、第五年的桑园底层相对照度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弱,这再次说明,增加栽植密度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江、浙两省的速成丰产桑园以亩栽2,000株为宜,普通桑园也不应少于1,000株。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新一之濑桑园,栽植后头5年内,桑叶产量变动在306.4—2625.6公斤·亩~(-1)·年~(-1)之间,净初级生产力变动在8—16吨·公顷~(-1)·年~(-1)之间,收获指数在0.3—0.6之间,光能利用率在0.3—0.7%(以年为基础)和0.4—1%(以生长季节为基础)之间。密植和推迟开剪年份能增加桑叶产量和提高桑园的净初级生产力及光能利用率。密植会降低收获指数,而提早开剪则有增加收获指数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对育2号、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三个桑品种的群体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春季,由于育2号发芽早,发芽率高,生长芽多.因此,叶面积指数的上升,明显的快于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育2号春季叶面积指数最高可达12.0以上,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达12左右.育2号春季叶面积指数达9以上时,树冠中下部就有黄落叶出现.但是在相同的叶面积指数水平上.湖桑32号和新一之濑就没有发生黄落叶.夏代后由于育2号主要是由潜伏芽萌发形成条叶.所以发芽期反比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迟,加之节间又稀,所以叶面积指数低于其它两个品种.亩苗1000株的4年生桑园,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在夏伐后发芽生长的第一个月(7月5日).其叶面积指数约为1.5:第二个月为5.0左右;第三个月为9.2;第四个月为11.5.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夏秋季的叶面积指数可达12左右,两者之间开差不大.8月5日当叶面积指数达到4.5以上时,就有黄落叶发生.  相似文献   

5.
1982—1984年,用门司正三的层切法调查研究了桑品种新一之濑亩栽1000株的群体结构.其非同化器官的垂直分布是下层最重,往上逐层减轻;而同化器官的垂直分布一般呈两头小中间大(纺缍形)的现象.桑园中的光强分布和叶面积的关系,大体上符合Beer—Lambert定律,即I_F=I_(0e~-(KF)).桑园中的消光系数春季(5月下旬)约为0.52,夏秋季(9月上旬)为0.23左右.栽后第二年内的行株间漏光,春伐后为30.6%、9.6%.夏伐后为57.7%、38.0%,第3、4年的漏光损失一般在10%左右.因此,设法减少1、2年生的幼龄桑园以及春季发芽期和夏伐后一个多月内的光能损失,是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不同地理群体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军  王坤  仇萍  曾维军  熊兴耀 《草业学报》2011,20(2):227-233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南省怀化地区16个野生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个鱼腥草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PB)为53.66%~85.3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7~0.23,Shannon表型信息指数(I)为0.10~0.34,说明在鱼腥草群体水平上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变异;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表明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均存在于群体间,同时群体内具有一定频率的基因流(Nm=0.326)。UPGMA聚类分析表明,16个群体在遗传距离为0.5处分为五大类群,并且有一定的地缘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虽然16个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生境因子相关均不显著,但基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随海拔的增加有上升而随着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应用结构基因座和微卫星DNA两种遗传标记探讨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检测的9个结构基因座位上7个存在多态性,座位的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1767、0.1457和1.2837;7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位点的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867、0.8774和11.2907。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相对较高,反映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微卫星DNA标记揭示的遗传变异高于结构基因座。  相似文献   

8.
应用结构基因座和微卫星DNA两种遗传标记探讨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检测的9个结构基因座位上7个存在多态性,座位的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1767、0.1457和1.2837;7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位点的基因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867、0.8774和11.2907。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相对较高,反映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微卫星DNA标记揭示的遗传变异高于结构基因座。  相似文献   

9.
10.
1基本结构温暖地区的基深80~100厘米,砖墙厚24厘米;高寒冷地区基深150~180厘米(原则应超过冻土),砖墙厚后墙50厘米,前墙37厘米。轻钢结构钟楼式泌乳牛舍为27米跨度、下檐高3.1~3.6米、开间4~6米、上檐高4.5~5.0米;钟楼顶高6.5~7.5米、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桑树品种与栽植密度一致的基础上,选择高产、丰产、中产的三种不同类型桑园,进行群体结构调查研究,较系统地调查了有效条、平均单叶叶面积及单叶重、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亩产桑叶3000kg桑园的群体结构特点,提出了高产桑园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省蚕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和深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通过科学实验,不断探索桑树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构成桑园高产的基本要求,亩产叶6,000斤的高产桑园不断涌现,为亩产400斤茧提供了物质条件,将有力地促进栽桑技术的提高和推动我省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2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的密度定额试验,结果表明,2类饲用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不同。明确了青贮青饲型玉米科多8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73万株/hm2左右,合理叶面积指数吐丝期为6.80左右,成熟期保持在4.05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应维持在417.88万(m2.d)/hm2以上,平均净同化率应在5.72 g/(m2.d)以上,平均作物生长率在226.12 kg/(hm2.d)以上,其生物学产量可达到20 778.4 kg/hm2;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90~7.95万株/hm2,合理叶面积指数吐丝期为5.71~6.47,成熟期为3.54~3.94,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应在358.11万(m2.d)/hm2以上,平均净同化率在5.06 g/(m2.d)以上,平均作物生长率在183.66 kg/(hm2.d)以上,其籽粒产量可达7 248.5 kg/hm2,生物学产量可达到14 798.0 kg/hm2。  相似文献   

14.
露地栽培果桑,理想的群体结构是:密度每667 m2300~400株,株行距(0.9~1.1 m)×2m,株平均条数11.1根,平均条长1.62 m,667 m2总条数3330根,667 m2总条长5300 m,可获得1400 kg的桑果产量.大棚栽培还要适当偏稀,理想的群体结构是:每667m2256~333株的栽植密度,株行距(1~1.2 m)×2.1 m,株平均条数12根,平均条长1.7 m,667 m2总条数3100根,667 m2总条长5300 m,可获得1900kg的桑果产量,又保证桑果品质.  相似文献   

15.
应用透射电镜对鸡纹状体5个区的结构和突触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纹状体5个区的神经元形态相似,具有丰富的细胞器。纹状体5个区内有轴-树、轴-轴和树-树突触,其中以轴-树突触最为常见。突触小泡有圆形清亮小泡,扁平小泡和圆形颗粒小泡3种类型。 此外还发现有轴-轴-树(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和外纹状体)串联突触、树-轴-树(旧纹状体和新纹状体)、轴-树-轴-树(旧纹状体)、轴-树-轴(旧纹状体和外纹状体)并联突触和轴-体突触(旧纹状体)。  相似文献   

16.
17.
半干旱地区旱地苜蓿合理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半干旱区旱地苜蓿鲜草产量与分枝数、株高相互影响及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鲜草产量与分枝数、株高有真实的回归关系,并呈正相关;欲使1hm2鲜草产量达到84t以上,分枝数应在580万条以上,株高不低于70cm;当1hm2鲜草产量保持70t平均水平时,分枝数与株高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同时增加分枝数和株高来增加产草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应及时调控分枝数与株高,使二者保持在协调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赵萍  马莉  赵功强 《牧草与饲料》2009,3(3):50-52,74
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鲜草产量与分枝数、株高有真实的回归关系,并成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6.903+2.072X1+0.512X2;要1hm^2鲜草产量达到84t以上时,分枝数应在580万条以上,株高不低于70cm;当1hm^2产鲜草量保持70t平均水平时,分枝数与株高成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同时增加分枝数和株高来增加产草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应及时调控分枝数与株高,使二者保持在协调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依据及目的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的必备条件。早在六十年代。日本已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桑园最适的叶面积指数为4的结论。国内的江、浙和山东等省在七十年代的中、后期,亦相继对桑园群体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与日本基本相似的结论。在普遍强调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形势下,开展探讨桑园群体结构的试验和研究。就成为蚕桑科研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桑园群体结构,主要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拳数(支干数)、条数和叶数(叶面  相似文献   

20.
王泽林 《四川蚕业》2000,28(1):18-20
<正> 桑园工作是蚕种场的一项基础工作,桑叶的好坏直接影响蚕种质量。要提高蚕种质量,必须立足于自有桑园的建设,不应重蚕轻桑,并按种茧育的要求加强桑园建设,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只有提高桑叶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