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a的长期施肥,表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富集效应较明显,长期施用秸秆能加快土壤有机质转化速率,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养分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养分含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全磷含量在耕层较高,在80 cm土层形成最低值。  相似文献   

2.
长期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连续12年4个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秸秆比不施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37.0万株.hm-2,提高11.7%;增加有效穗14.0万穗.hm-2,提高6.3%,增加小麦产量161.1 kg.hm-2,提高13.7%。化肥+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15.0万株.hm-2,提高4.5%;增加有效穗14.2万穗.hm-2,提高3.9%;增加小麦产量196.9 kg.hm-2,提高6.2%。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5.6%~6.5%,同时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单施化肥和化肥+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而不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则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秸秆还田中,要注意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弥补作物高产大量携走土壤中的钾,保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3.
探讨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提高土壤肥力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作用,并提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酥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酥梨的产量。梨园区每公顷施秸秆45001kg,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未施秸秆分别上升14.7%、4.5%、5.9%、14.8%,每公顷增产4099kg,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秸秆还田长期田田试验的前3季产量结果和1年后土壤农化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一麦两熟制下.秸秆在下李作物上原位还田,并辅以快速腐解茵,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在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其增产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舍量,并能改善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的供应能力,秸秆原位还田及快速腐解是一项很好的提升土壤肥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结合近年来秸秆还田的研究结果,综合阐述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在土壤培肥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宿迁市宿豫区长时间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连续6年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逐渐稳定在中性范围。秸秆还田后5年土壤平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25.45 g/kg、1.56 g/kg、27.52 mg/kg、115.38 mg/kg,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5.31%、17.19%、82.1%、18.4%。逐年的秸秆还田平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增加,而全氮保持在稳定水平,说明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维持土壤肥力的长期稳定,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耕地地力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1土壤肥力变化及原因1.1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测定,2003年栾城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2克/公斤,  相似文献   

10.
油菜秸秆还田后水稻总粒数、成穗率、千粒重提高,稻谷产量提高7.5%;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孔隙度提高,容重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际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开花期较高.不同处理根际土壤活性和小麦产量均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翻耕>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玉米秸秆清除旋耕.秸秆还田翻耕处理的产量比还旋和清旋...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的作用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忻州市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秸秆利用途径不断改变,除用做饲草外,一大部分被用做燃料,有时出现焚烧,这样会造成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多年来秸秆还田试验示范推广、对土壤、水、肥、气、热等诸肥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到适合忻州市秸秆利用的新途径-秸秆还田,使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提高,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自学  刘天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21-7223
论述了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指出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生态效应差异显著,有时表现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从微生物总数看,秸秆翻埋处理JH3>常规处理JH1>秸秆全层还田处理JH2;分层施肥秸秆表面覆盖处理BH3>分层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1>干混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2。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其中秸秆全层还田对于微生物总数的增加不明显,但有利于耕作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表面覆盖只进行土壤表层耕作造成了土层的"上富下贫",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0~10cm土层内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在茶陵县顺利推广应用秸秆腐熟剂,以"九业"、"豫园"、"湘润邦"3种秸秆腐熟剂为添加材料,2014年在茶陵县进行了稻草还田应用秸秆腐熟剂种植晚稻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应用秸秆腐熟剂能有效地加速稻草腐熟速率,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和供肥能力,最终提高水稻产量。晚稻实行稻草还田比不实行稻草还田增产4.6%;在稻草还田基础上应用秸秆腐熟剂比单独稻草还田不用秸秆腐熟剂增产6.0%;3种秸秆腐熟剂间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都适宜在茶陵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培养的方式,向不同层次土壤加入4%和8%的秸秆,在通气和不通气两种状态下测定土壤呼吸作用.[结果]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CO2释放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趋势相近.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处于降低的趋势,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在1~4d的时间内呈上升趋势,第5天开始下降.而在土柱培养中,第4~35天CO2释放量下降的幅度最大.[结论]在同样质地的土壤,CO2释放量受通气状态的影响,即受到土壤所处深度的影响,同时受加入有机物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中的贡献大小。[方法]共设7个试验处理,研究在稻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和不同运筹施肥比例对小麦的茎孽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的小麦基本苗差别不大,返青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数均明显高于对照;各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和穗数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增产率为76.8%~146.5%。[结论]总氮量为300 kg/hm~2,基肥占60%,不施分蘖肥或少施分蘖肥,穗肥占40%为最优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稻草还田的长期(10年以上)定位试验研究表明,稻草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无机复合体数量提高了,土壤主要物理性质与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效磷、全氮含量也都有比较大的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生产力提高,水稻增产。稻草直接还田模式省工增效,目前生产上利用比较多,但也存在稻茬影响农民田间作业,腐解产生有机酸、微生物与秧苗争肥,传播病害等缺点,稻草堆沤还田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但堆沤时要占场地,花工比较大,且这两种还田模式都没有充分利用稻草中的粗蛋白和生物质能,所以稻草利用应该向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转换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杜高赞  高美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74-1975,1994
在介绍国内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意义,探讨了四川盆地紫色土地秸秆还田的应用模式,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