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为调查文本,对开原方言古清入声字的声调进行描写。结合人口迁移导致的方言接触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入四声的原因进行探讨,得出结论为:清入声字归入声四声无规律是受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影响的结果;古入声读作去声可能是刻意追求“伪入声”的使用心理。此外,说明了普通话推广与制约力量使开原方言清入字归调向普通话靠拢,东北官话清入字归入上声多于北京官话这一规律在开原方言中并未体现。  相似文献   

2.
房欣 《百姓》2002,(11):25
生平第一次喝COINTREAU(君度)的那个晚上认识了他——一个浪漫、正直、像我一样热爱电影,喜欢整晚整晚把自己泡在酒精里,但很有才华的,爱用纪凡希的男孩。之后的一个月,一个没有任何联系的30天后,我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住在海淀区一个叫巴沟村的地方。北京很大,让我感到迷茫,在迷茫中渐渐失去了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的号码出现在了我的手机屏幕上,那条短信唤回了我的感觉。“如果告诉你,我已经找到了《天堂电影院》,并且其中有你一张,不知你的心情是否会好一点?在北京,好吗?”我告诉他:“看看《海上钢琴师》片尾10分钟1900说的那番话是我现在在北京的感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个晚上,聊到了意大利导演托那托雷,聊到了那部我寻找了许久一直没有找到的《天堂电影院》,聊到了那部已经  相似文献   

3.
语言研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语言的国家,而且拥有最丰富的语言学杰作。早在1900年前,杨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编著了《8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本也是国内外最优秀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著作。《方言》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词汇与古代方言之间的关系和历史演变。通过这种方法,两汉王朝的方言能够被解释和保存,为后世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 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 最早的词典是西汉时的《尔雅》,全书13卷。 最早的方言词典是西汉杨雄的《方言》。 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撰的《切韵》。  相似文献   

5.
李佳 《农家致富》2014,(12):64-64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谢凯手机的音乐播放器里,常常循环播放这段时间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里的主题曲。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11月20日,寒流过后的北京阳光灿烂,丝丝寒风在明媚的晴日里,给人带来的却是冬日里的清凉和惬意。《北京农业》杂志社一行4人,在孙月社长的带领下驱车沿京承高速一路北上,就京郊新农村建设及《北京农业》未来办刊方向课题进行调研,此行目的地是北京市第一批旧村改造试点村——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  相似文献   

7.
汉唐时期的养猪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磐修 《农业考古》2003,(3):283-285
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 ,猪是原始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从先秦时期就有了“六畜”的说法 ,“六畜”中猪为其一。猪在古代名称甚多 ,从《周礼》、《礼记》到《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记载了按照猪的年龄、毛色、性别而区分的诸多名称 ,而流行最广者则为彘、豕、豚。先秦时期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 养猪业虽在普及但尚不发达 ,逮乎汉唐 ,养猪业得到长足发展。首先 ,汉唐农业生产呈现高潮 ,奠定了养猪业的物质基础。其次 ,汉唐两代的气候处于温暖期( 2 ) ,有利于猪的生长。第三 ,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1月15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梅花》一书召开新书发布会,会议在出版社整修一新的四合院南会议室里召开,围成一圈的桌子中摆放着4株老桩梅花盆景。头顶是飞龙走凤的横梁,窗外院子里的老树横枝,眼前则是粉红姹白的梅花,构成了一幅浓浓老北京味道的冬日图景(图1)。但在真正的"老"北京里,梅花虽有踪迹却难见规模。在《北京梅花》一书中,就详细梳理了从元代到明、清、民国直到当代,北京城从无梅、少梅到今日大观初成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方言同时对文学创作、古汉语研究及丰富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方言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局部地区方言式微,有的已濒临消亡。因此保护方言势在必行。保护方言可以从立法规范、加强宣传、增加方言类节目和教学、录音整理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1.
朱德熙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文集》(以下简称《文集》,1999年9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出版,对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集》共5卷,收入4部专著和90余篇论文,囊括了朱先生毕生研究的主要成果,备受学者的青睐。遗憾的是,《文集》在编辑方面却存有个别疏忽和失误。下面就这些疏失谈点浅见。《文集》第4卷中有一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1982年高考语文试题里没有命题作文,听说  相似文献   

12.
怀远方言里的“相”可以兼做动词、副词、名词、助词和词缀。它最初是个动词,在“省视、察看”的动词义基础上发展出表示动作方式的副词义,演化出表示相貌、状貌的名词义;继而又在名词义基础上通过虚化,产生了用以摹状的助词义和表示价值评价的词缀义。促使以上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所指转移或虚化以及句法位置改变。  相似文献   

13.
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两个”具有类型学意义,它的用法说明体词也是汉语方言介词、连词的一个来源。通津铺话中“两个”既可以表示数量,同时又用作表示单纯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表示伴随的介词。“两个”的这种用法在西南官话中有一定的普遍性。“数量词〉伴随介词〉单纯并列连词”是“两个”由数量词到虚词的衍生方向。“数量词〉伴随介词〉单纯并列连词”演变模式的认知动因是转喻。“和”、“跟”与“两个”在通津铺话中同时使用是方言语法中的异源叠置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翻看日历,年不久了,进了腊月,就该置办年货了。在置办年货的忙碌季节里,《北京农业》给北京市民推出一期最地道的京味年货礼盒——北京年货别样红。在这期杂志里所推出的年货,是藏在北京最民间、最地道的京味年货。这些年货不仅承载着历史故事,而且历久弥新,在农业高新种养殖技术的帮助下,愈发显示出了独特的韵味。我们最新打造的  相似文献   

15.
一人类自进入人类社会后 ,关心的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探索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人 ,最初到底从何而来 ?西方的《圣经》里说是“上帝造人” ,而东方的《周易》里则说人是天地所生。“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有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周易·序卦》)。“惟天地万物之母 ,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为什么古代将国家称为“天下” ,为什么帝王也称“天子” ,因为国家可以改朝换代 ,国亡了 ,但“天下”不会亡。在《尚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17.
商城方言里有一些在口语中使用但不见于书面语的词,这些字词人们只知其音不知其字,还有些字词在发展的过程中读音已经和普通话大不相同。文章根据商城方言古今音变规律,找出该地方言音韵现象并结合文献材料考证出存在商城方言里的二十二例本字。  相似文献   

18.
有声相册     
在动画片《机器猫》里,机器猫曾经送给大雄一个神奇的相机,这个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可以录下拍照时的声音,还原场景。  相似文献   

19.
明代“里老”制是朱明王朝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的产物,它的施行对乡村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即以《明史》、《明实录》、明人文集、地方志等材料为论证基础,从“里老”制的职能、概念等多方面对其名称进行甄别,厘清制度上的“里老”与制度外的“里老”。  相似文献   

20.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