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5种屋顶绿化植物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应用于屋顶绿化的5种园林植物的抗旱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5种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大,5种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植物的抗旱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不尽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抗旱能力强弱为小蚌兰>铺地锦>假花生>马缨丹>南美蟛蜞菊;叶片相对含水量是评价水分胁迫最重要的指标,其次为相对电导率。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石家庄市的道路、公园、学校中的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石家庄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单株树木滞尘量都存有较大差异,乔木中,以侧柏、榆树的滞尘能力最强;灌木中,以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地被植物中白三叶的滞尘能力比早熟禾强。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滞尘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不仅与树种自身有关,还与其周围环境质量有关,如公路旁的榆树的滞尘能力比植物园里的同年龄的榆树的滞尘能力要强。同一树种不同径阶树木的滞尘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得出结论:不同类型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典理道路绿化带滞尘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路绿化林带内的植物的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其中滞尘能力较强的是迎春、金钟、枇杷和棣棠.较差的是白蜡和栾树。单株植物滞尘量较大的是白蜡、红叶李、垂柳和枇杷,较差的是棣棠和金钟。单株植物滞尘量表现为乔木大于灌木。由于绿化林带植物配置的不同,绿化林带的滞尘总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公路绿化主要树种滞尘潜力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化植物滞尘已成为缓解大气颗粒污染的最有效途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公路绿化树种,通过对其叶片滞尘潜力的探讨研究,以期筛选出滞尘能力强的植物,为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潜力差异显著,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杨树、国槐叶片的滞尘潜力最大,分别为6.495 9 g/m2,5.736 8 g/m2,4.791 9 g/m2;常绿乔木中,侧柏是较好的滞尘树种,最大滞尘量为7.568 8 g/m2;灌木植物以忍冬叶片的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紫丁香及卫矛,最大滞尘量分别为7.084 7 g/m2,6.062 5 g/m2,5.878 9 g/m2.  相似文献   

5.
以潍坊市9种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季节、累积时间、道路交通环境对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建立树种综合滞尘效应量化模型,探讨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结果表明:9种道路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叶片滞尘量随累积时间增加,20 d后增量减慢趋向平缓,拟合了植物叶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累积滞尘时间的二次曲线方程函数;树种滞尘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与潍坊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环境基本一致,表现为宝通街>潍安路>北海路>樱前街。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树种综合滞尘能力,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滞尘能力最强,五角枫滞尘能力最弱,筛选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作为潍坊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包头34种园林植物的固碳、吸热、滞尘、硫含量、氟含量5个生态功能进行了测定,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它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紫穗槐具有最高的日固碳能力,卫矛的吸热能力最强,云杉、桧柏的滞尘能力最强,柳树的硫含量最高,新疆杨的吸氟力最强,乔灌木的固碳、吸热、滞尘、叶片吸硫吸氟的关联数值均高于草坪植物,落叶乔木在固碳、吸热方面高于针叶植物、但在滞尘方面低于针叶树,关联系数最高植物:白蜡、紫穗槐、卫矛、垂柳、河北杨、皂角、国槐、暴马丁香、杜松、新疆杨、云杉、家榆等,它们为园林绿化常用植物,表明了包头市园林树种的选择基本实现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用于保定市的优良绿化灌木,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选取保定市主干道以及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绿化常用的6种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紫叶李和紫荆)为研究对象,对其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保定市绿化常用灌木中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在滞尘量最高的南二环单位投影面积滞尘量可高达149.11g/m2,其次是金叶女贞,紫荆的滞尘能力最差,仅为大叶黄杨的6.57%;在农大西校区,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与紫叶小檗均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下部叶片、中部叶片、上部叶片;随时间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3周左右达到饱和。相关分析表明,同一环境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对灌木滞尘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保定市园林绿化灌木植物可以首选大叶黄杨与金叶女贞。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城市绿化植物在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方面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滞尘效应。在阐明不同季节西安市主要绿化植物单个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基础上,对不同生长型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滞尘能力进行了估算,并测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群落结构类型绿地的滞尘作用。研究表明:西安市大多数植物春夏两季植物滞尘能力较秋冬两季小,常绿乔灌木叶片单位面积滞尘能力普遍较高,单位叶片面积滞尘能力较大的前6种植物为油松、枇杷、悬铃木、石楠、榆叶梅、五裂地锦;不同生长型植物单株植物滞尘量一般表现为常绿乔木藤本植物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草本植物;5不同群落结构类型绿地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减小作用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常绿乔灌草型、落叶乔灌草型、常绿灌草型、落叶灌草型、草坪绿地。综合表明西安市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常绿乔灌植物和藤本植物,加强立体绿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保定市常见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选择校园和交通干道2个功能区的9种绿化树木进行叶片滞尘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法桐、构树、大叶黄杨滞尘能力较高,12d的滞尘量分别为10.071 1g/m2、8.820 2g/m2、7.653 5g/m2,碧桃、紫荆、紫丁香滞尘能力居中;楸树、紫叶李、加杨的滞尘能力较低,加杨的滞尘量最小,仅为1.053 4g/m2;不同研究区植物滞尘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南二环树木的滞尘量远高于校园内树木的滞尘量,法桐、大叶黄杨在南二环的滞尘量分别是校园的7.9倍和6.7倍,紫叶李在南二环滞尘量甚至是校园的14.9倍;比较不同树种在4d、7d、12d内的日均滞尘量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总之,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法桐、构树、大叶黄杨作为保定市的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广西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现状的基础上,对路域范围内现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初步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友高速公路路域现有外来入侵植物46种,隶属18科36属,分别占广西、中国外来人侵植物种数的40.4%和12.1%;入侵植物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0种;入侵植物以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种类最多,达23种;入侵植物檀株性状以草本最多,有30种;入侵植物危害“很严重”的有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1种,危害“严重”的有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vo.r.radiata)、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等6种;通过“自然传人”途径入侵的外来植物29种,危害严重的植物主要通过此途径入侵,但“有意栽培”的南美蟛蜞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也已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及滞尘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不同主体下植物滞尘量的高低以及时空角度下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规律.不同植物种在滞尘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群落角度来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能够发挥最大滞尘效益.从时空变化上来看植物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植物滞尘量的大小主要受到植物叶片特性、树冠枝叶结构密度、叶面倾角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植物粉尘抗性、地被植物和垂直绿化植物滞尘效益、植物滞尘机理研究以及城市绿地滞尘总量估算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半枫荷苗木质量,通过浸种时间与播种密度对半枫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研究。种子萌发试验以半枫荷的种子为材料,设置0h、12h、24h、48h、60h共计5种浸种时间处理,观察记录半枫荷种子的场圃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密度试验以半枫荷种子为材料,设置280粒·m^-2、66粒·m^-2、44粒·m^-2、33粒·m^-2共4种不同播种密度,测量1a生半枫荷幼苗苗高、地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及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半枫荷种子的适宜浸泡时间为48h,结合半枫荷苗木的质量和数量,半枫荷的适宜播种密度为44粒·m^-2。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化树种滞尘能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以测量绿化树木的滞尘能力为前提,为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提供依据为目的,使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所调查树种中滞尘能力方面,杜松、红皮云杉、山桃稠李、树锦鸡、榆树滞尘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5.
道路景观植物滞尘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路景观植物作为消除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重要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选用绵阳市道路景观植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叶榕、月季和女贞对影响植物滞尘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榕树种的滞尘量极显著地高于月季和女贞(P<0.01);小叶榕与月季混种的滞尘量显著地高于小叶榕单独种植(P<0.05);景观植物与机动车道适当的距离和栽种密度对小叶榕的滞尘和滤尘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乳源木莲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自然条件下乳源木莲的光响应特性、CO2响应特性及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的光补偿点为98μmol·m^-1·s^-1,光饱和点为1123μmol·m^-1·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21μmol·m^-1·s^-1;乳源木莲的C02补偿点为108μmol·mol^-1,CO2饱和.最为2132tμmol·mol^-1。,羧化速率为0.022p.mol·mol~;乳源木莲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主要的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气孔导度、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竹柳的固体能源利用价值,采用一体化程控高温炉(SXC-1.5-10C)对不同树龄竹柳进行工业分析,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对不同树龄竹柳进行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的竹柳,随着树龄的增大,其灰分含量和固定碳含量降低,挥发分含量增高,燃烧发热量降低;(2)不同树龄竹柳热重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分为脱水阶段、挥发分释放与燃烧阶段和固定碳燃烧与燃尽阶段;(3)4年生竹柳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280.2℃和567.7℃,可燃特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分别为5.2×10~(-4)℃-2·min~(-1)和33.6×10~(-7)℃~(-3)·min~(-2),燃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辽西地区引种野杏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引种野杏家系苗木在辽西地区6、7、9月的光合生理参数,研究各参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以了解引种野杏的适应能力,为辽西地区品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野杏家系净光合速率(Pn)在夏季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夏、秋季的日均Pn达10.0μmol·m-2·s-1,春季6.9μmol·m-2·s-1;蒸腾速率夏季(6.39 mmol·m-2·s-1)秋季(4.84 mmol·m-2·s-1)春季(2.33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春、秋高,夏季低;光能利用效率春季高、夏秋季较低;不同季节的生态因子影响野杏苗木的光合生理特性。引种野杏优良品种的选育要注重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了解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做出最佳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土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以马尾松和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水平(5.6、15.6和20.6 g·m^-2·a^-1)和两种氮添加方式(土壤施氮和叶面施氮),通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植物土壤VOCs对不同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总VOCs通量为19.50~70.94 pmol·g^-1·h^-1,以含氧VOCs(乙醛、甲醇和乙烯酮)和含氮VOCs(甲酰胺和丙胺)为主,分别占总VOCs的22.04%~47.71%和3.31%~38.68%。两种氮添加方式均显著地促进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含氮VOCs释放,这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叶面施氮处理下马尾松根系土壤总VOCs释放显著增加,不同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不同种类VOCs对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土壤VOCs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以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在各个月份存在差异;(2)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成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82μmol·s-1·m-2~5.88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50.6%,中龄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52μmol·s-1·m-2~3.52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48.5%;(3)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4)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土壤CO_2释放率的Q10值分别为3.2和2.6,峨眉冷杉成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中龄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