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饲料是养鹿的基础,鹿从饲料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以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和达到增产鹿茸的目的。鹿具有发达的消化器官,食性广。目前养鹿业中,可利用的饲料种类很多,有精饲料、青饲料、干粗饲料、多汁饲料、矿物质饲料和其它饲料等。茸鹿饲料组成,见表1。  相似文献   

2.
茸鹿饲料添加剂对提高茸鹿生产性能和养鹿的经济效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集约化程度高的圈养鹿更为重要.但由于一些鹿场对添加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使用时有不当之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就如何正确使用茸鹿饲料添加剂,做以简要的说明,供养鹿业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1养鹿盈利三要素①鹿的质量好是指鹿的品种优良、健康无病,反之是劣质鹿。劣质鹿的消耗与优质鹿相同,创造的产值却大不一样。②饲养管理科学就是饲养(饲料与喂养)与管理符合鹿生物学习性要求。饲料质劣而量少,再好的鹿也不会高产。③信息灵通在信息时代,要掌握、运用养鹿的先进经验与科研成果,了解市场行情,知道生产那种产品、到那里去销售。  相似文献   

4.
鹿的科学饲养@林远¥山西省农科院鹿的科学饲养□林远鹿是由野生驯为家养的反刍动物,其生理、食性、生长、繁殖等与牛、羊大同小异。人工饲养鹿的历史较短,故具有野生动物耐粗饲、疾病少、生长快、易繁殖、管理粗放、饲料报酬高等优点。饲养成本低,一只鹿的饲料投入稍高于一...  相似文献   

5.
驯化的鹿在经营上有许多好处,对驯化鹿进行放牧,可使鹿采食的饲料广泛、节约饲料、降低成本;在管理方面,能减少和避免鹿的逃逸;收茸时拨鹿方便,而且很少发生伤茸、伤鹿和人畜伤亡事故;驯化可以增强鹿对疾病的抵抗力,便于捕捉和治疗.鹿被驯化后也给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如能让人接近,测定生理指数较未驯化前更为准确等.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秸秆饲料,减少精料用量,是降低养鹿饲养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秸秆过腹还田,可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而要有效地利用秸秆饲料养鹿,则掌握秸秆饲料青贮技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饼粕类蛋白饲料价格持续高涨,各鹿场多在低价期大量购进,自行保存,未处理就直接饲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茸鹿生产及鹿的生长繁殖和饲料利用率,给茸鹿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针对不同饼粕饲料的特点,就防霉及去毒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鹿的饲料在生产实际中,人们习惯地将其分为精饲料、粗饲料和矿物质饲料3大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养鹿形式主要是圈养舍饲,养鹿成本要高于以放牧为主的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我们要想在世界鹿茸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降低饲养成本。一、精料喂量要合理。在我国养鹿业中,饲料费的支出占整个饲养成本的70%以上,而精饲料费用的支出又占饲料费的7  相似文献   

10.
幼鹿是指哺乳仔鹿、离乳幼鹿、育成鹿3个阶段的鹿,是鹿群的后备力量.幼鹿由出生到成熟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此期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要求有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饲料,饲养任务是要保证幼鹿成活,快速生长,健康无病,驯化程度高,合理配合日粮,采取科学管理措施,才能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鹿群,也是关系到养鹿的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林麝幼仔集群习性培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培育仔麝的集群习性,试验利用仔麝可塑性大的特点及适宜的饲养环境,采用集中卧息、哺乳、饲喂、抚摸驯化等方法,对出生相近的12只健康仔麝进行集群性培育。结果表明:经过人为驯化调教,仔鹿集群性是可以培育的。  相似文献   

12.
复方生茸散的生茸机理与生茸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方生茸散是以中药为主组成的复方药物添加剂,该制剂具有促进食欲,增强造血功能,促进骨髓DNA和RNA的合成,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增加末梢血液供给,调节局部代谢,改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应用于梅花鹿的生茸期,按30g/d的剂量将复方生茸散混于精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60-75d,平均每头鹿多增鲜茸309-560g,增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饲粮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对四岁梅花鹿生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适宜营养水平,本研究采用2(CP18%和15%)×2(GE17.15MJ/kg和16.32MJ/kg)二因子交叉设计,选用四岁(三锯)梅花公鹿40头,分为四个试验组,进行了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鹿体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8%处理组鹿的体增重显著高于15%蛋白组;鹿茸产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饲粮能量浓度对粗纤维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中能量、蛋白质适宜水平分别约为16.4MJ/kg(GE)和15.9%(CP);平均每头鹿每天对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分别为33.94MJ和330~360g。  相似文献   

14.
不同鹿茸片红外数据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鹿茸片的有效鉴别方法。[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梅花鹿茸片、去血梅花鹿茸片、劣等梅花鹿茸片、假鹿茸片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种鹿茸片的红外光谱图谱存在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去血梅花鹿茸片和梅花鹿茸片为一类,成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软件相结合为梅花鹿茸的质量鉴别提供了一个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活动节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卧息行为有较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雌雄梅花鹿的行为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齐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17.
探讨将鹿产业列为怀柔区新的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在北京市怀柔区建立华北乃至我国鹿产业中心的可行性。对我国鹿产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对怀柔区发展鹿产业的优势条件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提出:发展鹿产业符合怀柔区构建"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旅游文化、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和"围绕特色抓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思路;怀柔区具有发展鹿产业的优势;需要科学的拟定设计以在怀柔区建立华北乃至我国鹿产业中心为目标的发展规划和蓝图;建议怀柔区政府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监控作用,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坚持健康的产业走向,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产业稳健发展和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将鹿产业列为怀柔区新的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在怀柔区建立华北乃至我国鹿产业中心的方案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多年养鹿和鹿科学研究实践,结合对不同梅花鹿培育品种实地考察结果,提出目前我国6个梅花鹿培育品种和1个梅花鹿培育品系体貌特征的差异性,并对梅花鹿培育品种外貌特征描述的科学性提出不同看法,旨在为未来我国梅花鹿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培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逐日观察了海南坡鹿的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坡鹿在晴天有2个摄食高峰,雨天则出现4个摄食高峰;晴、雨天均出现2个反刍高峰与2个休息高峰,1个移动高峰。Mann-Whitney UTest法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晴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反刍行为差异显著(P<0.05),休息与移动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雨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摄食、反刍、休息、移动和其他5个类型的昼间行为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鹿的同期发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同期发情技术在家畜和家禽的繁殖中已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很多有成效的结果。但在野生动物。特别是鹿的繁殖中,同期以性技术正在研究中的现状,对国内外鹿同期发性技术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结合我国茸鹿同期发情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茸鹿同期发性技术的研究方面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