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s ruminants,PPR)病原体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中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和野生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本病是OIE(国际兽疫局)及我国农业部规定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2.
牛恶性卡他热病是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口、鼻、眼黏(结)膜发炎,角膜混浊为特征,并有脑炎症状,病死率很高。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恶性卡他热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耐冷冻、干燥和腐败。绵羊是本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3.
新城疫(ND)常侵袭家鸡和珍珠鸡,也能感染许多家禽和野鸟。水禽和海鸟通常抵抗力甚强,但可作为带毒者。新城疫病毒(NDV)又称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成员。NDV各毒株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变化很大,鸡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猪副黏病毒病(porcine paramyxovirus disease)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猪病,包括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及我国出现的猪副黏病毒病(本研究室称之为猪源禽1型副黏病毒病,即猪源新城疫),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本文简单介绍猪副黏病毒病家族各成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基础种子批的代次。本研究将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5代,初步确定第10~15代为基础种子批,对10~15代进行了无菌检验、病毒含量测定、血清学特异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15代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无菌,各代次病毒含量稳定(107.3~107.7 ELD50/0.1mL),血清学特异性未发生改变。因此,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10~15代为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毒种的基础种子批。  相似文献   

6.
正1鸡瘟和禽流感的区别1.1鸡瘟和禽流感的病原体区别鸡瘟的病原体一般是副黏病毒科中的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较强,这种病原体也是新城疫病毒中的一种病原体形式。鸡瘟的爆发一般是在鸡的生长过程中受到这种腮腺炎病原体的感染。鸡瘟出现的主要鸡群是刚出生的幼雏。禽流感的病原体主要是单股负链RNA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也较明显,这种病原体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这种病毒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大面积传播,并且传染的时间较长,不同的家禽之间能  相似文献   

7.
于霏  吴磊  王栋 《兽医导刊》2009,(9):30-32
鸡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是由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I型(APMV-1)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同时伴发神经症状、胃肠道病变和头部肿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自1926年确认此病以来,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该病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猪的水疱样疫病是由一种或几种病原体协同感染引起猪以皮肤(多数在蹄部、口腔、鼻端和母猪乳房部)黏膜上发生水疱、浅表性溃疡等损伤为特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热性、间接接触性传染病的总称,这些病原体可能是口蹄疫病毒(FMD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猪水疱病病毒(SVDV)、猪痘病毒(SPV)或猪水疱疹病毒(SVEV)等。  相似文献   

9.
于霏  吴磊  王栋 《动物保健》2009,(9):30-32
鸡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是由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I型(APMV-1)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同时伴发神经症状、胃肠道病变和头部肿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自1926年确认此病以来,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该病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能同时鉴测猪流感病毒(SIV)、猪乙型脑炎病毒(JE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方法] 根据4种病原体的高度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相应引物和探针,并对引物和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检测48例疑似样本。[结果] 建立了多重荧光RT-PCR方法,检测48例临床样本中,4种病毒均未感染的1例,SIV与JEV混合感染占2.1?%,CSFV与PRRSV混合感染为31.3?%。[结论] 多重荧光RT-PCR对四种病原体的检测准确性好,具有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病毒性肠炎 病原体为细小病毒,被病毒污染的笼舍,病毒能保持1年的毒力。狐、貉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幼狐(3~4月龄)最易感。我国各地一些凡不接种疫苗的养狐、貉场(户),狐、貉病毒性肠炎均有发生。本病的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1、什么是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是指以PCV-2型圆环病毒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的病原体是PCV-2型圆环病毒,圆环病毒有两个血清型,但PCV-1型没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二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了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51bp(鸭圆环病毒)和474bp(番鸭细小病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Ⅰ型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0fg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1病毒的培养 1.1试验材料与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孵化箱,超净工作台,3%碘酒,75%酒精,1毫升注射器,蛋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原毒,打孔器,离心机,冰箱,照蛋器,酒精灯等。  相似文献   

16.
《兽药市场指南》2007,(5):34-34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属于副黏病毒科(Pammyxoviridae)、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中的一个种。弱毒株仅引起鸡群呼吸道感染和产蛋量下降。但可迅速康复。新城疫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00~400纳米。包膜为双层结构膜,表面有长12~15纳米的刺突,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溶血素。  相似文献   

17.
猪流感病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由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其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存在和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猪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作者就猪流感病毒蛋白,包括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基质蛋白(M)、聚合酶蛋白(PA、PB1和PB2)和非结构蛋白(NS)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猪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诊断、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其各亚型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性较弱,没有1种疫苗能够预防所有亚型的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9.
猪诺如病毒(NoVs)和札如病毒(SaVs),同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人类感染的潜在动物病原体,常见于亚洲国家。本研究从韩国64个猪场收集了537份猪类样,经半巢式RT-PCR检测结果发现,其中10份(1.9%)含有猪诺如病毒(NoVs);经RT-PCR检测结果发现,其中60份(11.2%)含有札如病毒(SaVs),从而表明,韩国猪场中存在这两种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禽副黏病毒(APMVs)常常能从世界各地的家禽及野生鸟类中分离得到。除了禽流感,所有APMVs都归类为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目前,腮腺炎病毒属的APMVs分为9个血清型(APMV 1~9)。新城疫病毒是禽副黏病毒1型的代表,也是各禽副黏病毒类型中特点最清楚的。对禽副黏病毒2~9(APMV2~9)的分子特性和致病性知之甚少。结果:作为了解APMV-4的分子遗传学及致病性第一步,笔者将APMV-4鸭/香港/D3/75株的完整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在含胚鸡蛋中检测其致病性。APMV-4的基因组全长是15054个核苷酸(nt)的长度,并与"六规则"一致。基因组包含6个非重叠的基因,按3′-NP/VMF-HN-L-5′的顺序排列。基因的两侧是高度保守的转录起始和停止信号,并有长度为9至42nt的间隔序列。基因组的3′端包含了一个55nt的前导区,5′尾端区长17nt,这在禽副黏病毒科中是最短的。分析从P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s表明,35%的转录子通过在编辑位点插入一个非模板G残基而编辑得到V mRNA。没有信号显示有两个非模板G残基的插入,这表明在W mR-NA在受APMV-4感染的细胞产生的效率很低。F蛋白的裂解位点(DIPQR↓F)与细胞内普遍存在的风铃蛋白酶的偏好性裂解位点不一致。然而,在细胞培养中,APMV-4的生长不需要外源蛋白酶,这表明裂解并依赖于风铃位点。结果表明,对副黏病毒科的五个属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PMV-4与APMVs的亲缘关系高于其它副黏病毒,进一步证实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所有APMVs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