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世界》2009,(2)
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是苏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是江苏吴中集团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下属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以"玉品牌"高档洞庭山碧螺春茶,(特级一等、特级二等、一级)为主。公司坚持以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的品牌化为中心与方向,采取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先后在  相似文献   

2.
新会员名单     
《茶世界》2017,(12)
<正>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在2003年3月18日,成立于1998年的吴中区标准化协会,经吴中区民政局批准正式更名为: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以进一步加强对"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的行业管理工作。协会主要工作职能为:收集、发布信息;保护、宣传品牌;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协会目前由108名个人会员,50个团体会员,38名理事,22名常务理事,茶叶专业技术人  相似文献   

3.
<正>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以芽多、嫩香、汤清、味醇"四绝"闻名于世。洞庭碧螺春产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吸果香,花融茶味,二者相得益彰,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加之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孕育了碧螺春的良好品质。洞庭碧螺春茶区位于太湖之滨,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4.
<正>洞庭(山)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即享有盛名,古代因其特殊的花香,被称为"吓煞人香"。传说康熙南巡苏州时,正式赐名为碧螺春。原产地东西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东山岛是三面环水的半岛,西山岛四面环水,与东山岛隔水相对。东西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茶果间作区,枇杷、桃子等多种果树与茶树共同种植。江苏省农业厅1979年秋和1980年春对当地茶叶品种进行的普查报告显示,树龄在百年以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09,(2)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洞庭碧螺茶品,1999年3月1日,经国家工螺春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首个茶叶商品地理标志证明2002年12月9日,国家山、西山为洞庭(山)碧螺春原产保护地域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正>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以芽多、嫩香、汤清、味醇"四绝"闻名于世,为清代著名贡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洞庭碧螺春产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吸果香,花融茶味,二者相得益彰,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加之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孕育了碧螺春的良好品质。洞庭碧螺春茶区位于太湖之滨,空气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7.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8.
欣逢盛世,2005年5月16-20日,在春光明媚的苏州,迎来了复旦大学100周年大庆,52届茶人校友阔别母校,已半个世纪,过去忙于事业,天各一方,如今,如偿所愿,共聚一堂,畅叙人生,欢渡十分有意义而愉快的时光。这次雅集由王镇恒教授(原班干)策划和组织,相约有25人(含家属)到苏州欢聚,充分回眸,交流心得,游览了苏州风景名胜:太湖、退思园、雕刻大楼,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邓尉茶叶有限公司、姑吴茶叶责任有限公司及其茶园、茶厂,经营各有特色,其中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消费者满意产品”,成…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太湖之滨,境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历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洞庭山碧螺春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钦定的国内著名历史名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其独特的自然品质,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吴中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东西山茶区茶农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现代农业特种产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新闻     
《茶世界》2006,(2)
江苏:洞庭山Q S,茶叶合作社,茶苗无性技术深入推广本刊讯QS茶叶质量认证,洞庭山碧螺春茶区的企业积极应响,在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标准,因地制宜的展开,为此各企业增添了技术性的分析设备,供研究的技术资料,扩建,改建了新的标准化厂房,改变了老观念,更科学,更卫生地去开展工作。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太适应,为了适合新的市场动态,各种自发的茶农合作社,在我们洞庭山涌现,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方式,在两个旅游景点,前店后坊现炒现卖,现品尝。在茶园,茶企,在茶农家,游客自采…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09,(2)
康熙的赐名令碧螺春不胫而红,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得到无数文人骚客的吟咏,甚至得到了西方人的赞誉。一位外国诗人曾如此赞美洞庭(山)碧螺春:"从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而中国的诗人们也向来不惮以最美的词句来赞美。  相似文献   

12.
洞庭碧螺春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螺春茶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和悠久的历史享誉海内外。2002年12月,洞庭碧螺春茶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当前洞庭碧螺春茶产业存在良种普及率低、茶园单产低、茶叶产品品质参差、加工技术传统、假冒产品泛滥等诸多问题,影响碧螺春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茶树品种缺乏特色,茶园良种普及率低是最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更新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3.
洞庭碧螺春原产地太湖洞庭东山镇和金庭镇(原西山镇),主要采取茶果间作的形式,茶树+果树的立体种植,茶香、果香、花香相互融合,长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形成独特的具有天然果味的茶叶。本文通过对苏州东山镇和金庭镇(原西山镇)的碧螺春种植者基本情况、企业产品基本情况和种植技术等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苏州碧螺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碧螺春”是我国著名的绿茶,原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因香气高而持久,俗名“吓煞人香”,后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现洞庭山有产制“碧螺春”茶园面积3万亩,产量310余t。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档茶、明前茶的需求日趋增加,而作为老茶区的洞庭山同样存在着品种混杂、采摘期晚等问题,高档茶、明前茶的产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4,老茶园改造势在必行。而当地通过筛选出的早茶品种进行繁育,时间偏长,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09,(2)
为了进一步提升洞庭碧螺春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树立洞庭碧螺春原产地域优良的产品形象和优异的品质特色,更好地强化吴中区洞庭碧螺春原产地保护,永续保持洞庭碧螺春茶产业的旺盛生命力,促进茶业增效、农民增  相似文献   

16.
1碧螺春生产的现状洞庭东、西山种茶、制茶,已有千年历史。说起碧螺春的来历,民间有两大动人传说的版本。其中共性是生长在太湖洞庭山石缝中奇香型的野生本地茶,被当地百姓采食,主要因其香气被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7.
正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之滨的吴中区洞庭东、西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特别是洞庭山的茶园面积有限,地处于太湖水源保护区,必须采取无公害管理技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碧螺春茶的质量和档次,故加强碧螺春茶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茶叶生产在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区是一项重要的生产内容,称誉国内外的名茶“碧螺春”就产在那里。全县共有2390多亩茶园(折合数),主要分布在洞庭东、西山的洞庭、石公、建设、金庭等四个公社。正常的年产量在1700担左右,其中“碧螺春”在220担左右。自公社化以来,生产队在茶树的肥培管理和茶叶的采摘、焙制等方面都比较讲究,已有一套适宜于茶叶生产的经营管理制度。 据我们在上述公社茶园面积不同的生产队调查,生产队在茶叶生产方面,是按生产内容而定劳动组织形式及评工记分办法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茶世界》2010,(4)
3月19日下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北京推介会隆重举行,诚邀京城游客品洞庭碧螺香茶、游吴中太湖山水。  相似文献   

20.
茶叶原产地名称的"公地悲剧"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度的提升,市场需求日趋红火,价格也水涨船高.外地茶农、茶商见有利可图,纷纷以原产地名义进行假冒仿制,使得茶叶市场上"李鬼"充斥,严重损害茶叶原产地的声誉,这是茶叶原产地名称的"公地悲剧".本文对这一现象的概念、后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了该现象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