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临泽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连续出台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扶持政策,每年筹措专项资金300-500万元,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扶持力度,鼓励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生产企业和农户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建设青贮氨化窖,购置秸秆收割、揉丝、打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辽宁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相对集中的沈阳、鞍山、抚顺、锦州、朝阳、阜新、铁岭共7个市为调研对象,对全省秸秆资源利用、草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7个市秸秆资源丰富,饲料化利用提升空间巨大,草牧业恢复势头强劲、发展前景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仍需加强,秸秆利用扶持政策力度仍需加大,有必要通过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秸秆饲料化综合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辽宁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瓜州县可耕地面积大,农作物种植种类多,秸秆资源丰厚,然而种植面积较大的棉花、花卉、葵花等秸秆价格比较低迷,无人收购、收储,致使大部分废弃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火灾隐患。近些年县上虽然通过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建成饲草加工厂4处,由于政府后续支持和扶持断档,无关配套补助政策,饲草加工厂收购资金紧缺,养殖户认识不足、购买能力不强,造成投资规模较大、加工能力较强的饲草加工企业闲置,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笔者通过对全县农作物秸秆细致调研,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水平;加大项目支持,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加强技术指导,培训科技人才;扶持龙头企业进行秸秆精深加工等提高山丹县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勤县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支撑全县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民勤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情况调查,分析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云南省保山市草食畜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草食畜存栏增长迅速,饲草料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全市以玉米、大麦秸秆为主的可利用农作物秸秆在100万吨以上,但均以机械粉碎还田、焚烧、垫料利用为主,饲料化利用率不高。为充分利用玉米、大麦等秸秆饲料资源,实现过腹还田、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结合粮改饲项目,加快青贮玉米种植推广和发展啤饲大麦,从根本上解决饲料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清水县秸秆饲料化利用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清水县种植业和饲草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发放秸秆饲料化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这次秸秆饲料化利用评估工作进行论证,发现秸秆饲料化利用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秸秆饲料化利用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解决饲草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牧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制定济源市秸秆饲料化发展策略,对济源市规模牛场、羊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可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出台扶持政策和强化技术服务等策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秸秆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资源量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秸秆类饲草料高质产品研制是解决我国养殖业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文章综述了秸秆饲草料产品加工的现状及工艺,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探讨和促进秸秆资源饲料化高值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疆垦区一方面牛羊养殖需要大量质优价廉的饲草,另一方面大量的棉花秸秆被粉碎还田,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饲料化开发利用棉花秸秆,提升垦区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介绍了垦区棉花种植及棉杆利用情况,分析了棉花秸秆的营养成分,简述了棉花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垦区棉秆饲料化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茴香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在河西走廊地区被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地方经济的特色主导产业。随着茴香的大面积种植,茴香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成为延伸产业链条的主要途径、发展特色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支撑。为切实加强茴香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本文就茴香秸秆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梳理现阶段的饲料化利用模式,并就多元化加工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甘肃省秸秆饲料化利用开展情况,近日,甘肃省农牧厅会同省财政厅研究确定2017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补助1 000万元开展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以及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工作。为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2017年甘肃省继续组织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创建、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和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创建项目安排在临夏县、灵台县实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民和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自然状态,针对制约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瓶颈因素,通过采用变废为宝、价值增加、多次利用的原则,使农作物秸秆的能量多次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农作物秸秆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秸秆利用与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种植、清洁能源生产结合起来,以秸秆作为饲料饲喂动物为起点,通过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秸秆养殖、生态种植与能源生产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临夏州天然草原、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资源的现状,阐述当前临夏州秸秆饲料生产中存在的种植区和养殖区分布不平衡、加工利用基础薄弱、科学利用方式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建议今后秸秆饲料生产应在政策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订单模式、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水平,推动全州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中药材秸秆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而目前中药材秸秆主要以堆放、燃烧等方式进行处理,未得到科学的处理和高效再利用,不仅会造成中药材秸秆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若以中药材秸秆为原料进行饲料生产,不仅可以为养殖业提供新的饲料来源,而且可以在保护种植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及实现中药材秸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此,本文从中药材秸秆的特性、饲料化利用研究现状、有效成分含量及其开发利用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药材秸秆生产无抗饲料的可行性,并讨论了其饲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中药材秸秆资源的综合再利用以及无抗饲料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秸秆利用率较低。小麦和玉米依旧是我国主要的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其中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最高,小麦秸秆以肥料化利用为主。不同秸秆的营养价值不同,但均存在营养价值单一、适口性差、利用率低等情况,需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技术手段改善秸秆品质,提高动物的采食率。目前限制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因素较多,主要是秸秆收集困难、品质差异较大、加工技术落后等原因,需进一步优化养殖和种植的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低成本的秸秆加工技术发展,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促进秸秆饲料化工作的推进。总体来说,秸秆饲料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环境,增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秸秆是一种生物质资源,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且具有丰富的有机物、微量元素等,长期以来一直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为进一步推动玉米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促进畜牧业加快发展。本人结合本县实际就进一步推动玉米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工作提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张掖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2012年全市畜禽饲养量达1726万头只,其中:牛100万头,羊410万只,猪160万头,禽类1056万只.张掖市坚持"草畜并重"的工作思路,以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为导向,以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为重点,紧紧围绕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全市新建青贮窖15万立方米,累计达到195万立方米;购置配套青贮饲料机械1780台套,累计达到8600多台套,加工转化秸秆128万吨,饲草综合利用率达到60%,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率达到46.4%.通过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探索与实践,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种植较多的一种粮食作物。其秸秆用于饲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秸秆用于饲料可以对资源合理利用,能够为养殖场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但是现在还达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浪费。本文对玉米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之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草食家畜饲草来源的重要措施.秸秆饲料化主要指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技术,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1 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小,缺乏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制约了秸秆饲料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