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途径多样,猪群一旦感染较难控制,猪场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猪场要严格引种检疫,使用无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特别要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落实落细生物安全措施。管理水平差的中小猪场和沙门氏菌流行率高的猪场可以使用疫苗免疫预防,常规猪场可以使用中药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等进行预防保健。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率的根本。猪群一旦发现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采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
共原种猪场的猪发生了一种以高热拉稀、病程长为特征的疾病,经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无效,怀疑为猪亟,经病理刻检、实验室检查为猪喘气清继发猪沙门氏菌感染,现将诊断结果报告如下.是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该场共有存栏架子猪80余头(在60d时,均注射了猪瘟疫苗,2ml/头),共发病20余头,死亡毛头,病猪用抗菌素和成质炎药治疗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为高柏(41~42℃)、拉稀、病程长(15~30d),发病年龄为60~90日龄.2剖检变化死持肝脏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灰黄色坏死处,脾脏无轨有弹性,肾脏呈上黄色;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肺的尖叶…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情况洞口镇天井村某种猪场饲养的仔猪群中先后发生15起以高热、下痢、急性死亡等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率42%,死亡率20%,多数仔猪发病后1~3 d内死亡,发病不分年龄大小均可发病,但20~50日龄仔猪发病死亡率最高。该疫病严重困扰着该场种猪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二)临床症状发生于冬春气候多变或多雨潮湿季节,发病率不高,但一窝发生1~2头则很快全窝发  相似文献   

4.
耐药性沙门氏菌越来越普遍,因此,有必要寻找替代方法来控制猪沙门氏菌感染。试验初步研究了乳酸在控制猪沙门氏菌感染的效果。在实验中每头猪接种5ml5.6×107CFU/ml(hi)或5ml5.6×105CFU/ml(lo)鼠伤寒沙门氏菌(ST),重现猪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分别喂食加入2.8%乳酸(LA)和不加乳酸(C)的饲料,以观察喂食乳酸的效果。将20只22日龄的猪分成4组,分别为LA-hiST、C-hiST、LA-loST和C-loST,相应的组别喂食相应的饲料。接种ST116后,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和检测其粪便中ST116的数量。LA-hiST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腹泻和发热等症状,但是C-hiST组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猪粪便中沙门氏菌数LA-hiST组低于C-hiST组,LA-loST组低于C-loST组。实验数据表明,饲料中加入2.8%的乳酸能有效的控制沙门氏菌临床和亚临床感染。  相似文献   

5.
侯洪烈 《畜牧与兽医》2002,34(10):23-24
丹东市某千头自繁自养猪场于 2 0 0 1年 12月初 ,猪先后发生以寒战、气喘、下痢、皮肤发紫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仔猪发病率 80 % ,2月龄以上猪发病率 5 6%。经确诊为猪副伤寒和猪瘟混合感染。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11头怀孕母猪中有 8头 ,都在妊娠后期流产。 2 2头已断奶和哺乳期母猪中有 6头寒战、食欲不振 ,5d后自行痊愈。所产仔猪呼吸困难、皮肤发紫。发病率 80 % ,病死率 95 %。 2~ 4月龄猪体温升高 ,皮肤发紫 ,便秘和腹泻交替 ,发病率5 6% ,病死率 85 %。 4月龄以上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较低。2 症状及剖检变化哺乳…  相似文献   

6.
猪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是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2类传染性疾病,这2种疾病严重威胁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会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混合感染,将会大大增加诊治难度,常常会因为诊断不正确、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机,造成猪群出现严重的死亡。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猪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业已证明,线虫感染可因预先感染病毒或细菌而被缓和(Gaafar等,1973;Wade和Gaafar,1981)。同时感染也表明有类似的作用(Chowaniec等,1972;Aitken等,1981)。然而,也曾发表过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猪瘟散发出现上升的趋势,常伴发各类混合感染,给准确诊治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介绍了1列猪瘟继发感染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当沙门氏菌出现在猪的胃肠道时,它可以在屠宰过程中污染胴体,进而成为人类食物性中毒和细菌性胃肠炎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对互助县某猪场突然爆发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C型魏氏校菌混合感染。1流行病学互助县某猪场于1998年4月中旬到5月初发生以腹泻为主的传染病。发病225头,发病率37.5%,其中20日龄和4月龄猪192头,成年猪33头,分别占发病总数的85.5%和14.5%,死亡3头,死亡率3.5%。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持续腹泻,排出恶臭、水样、灰黄、灰绿及暗红色粪便,粪中带有消化不全的饲料残渣和胶冻样坏死组织碎片。部分病猪粘膜干燥,不能站立。耳后及腹下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3剖…  相似文献   

11.
1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体温达40.5℃以上。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呈犬坐式,腹式呼吸,咳嗽、喘气,活动时呼吸道症状更甚,鼻流清涕、浆液性鼻汁。呕吐、流涎、磨牙、空嚼、干呕。眼结膜潮红,羞明、流泪。听诊,肺部湿哕音明显,叩诊胸部,患畜有疼痛感。  相似文献   

12.
1发病情况 2011年5月中旬宁德市某县缪姓个体养猪户存养生猪共836头,其中经产母猪83头、哺乳仔猪86头、断乳保育猪201头、生长育肥猪446头、公猪3头。该猪场于5月8日从外地购入17头后备种猪(其中16头母猪、1头公猪),  相似文献   

13.
1发病情况 我省石阡县本庄镇河坝村养猪户张某,饲有育肥猪78头,在其饲养条件、管理方式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猪群突然发生无名高热,体温达40.8~42.0℃,稽留不退。几天后,猪的耳、鼻、腹下、臀部及四肢末端皮肤均出现紫褐色,指压不褪色;病猪呼吸困难,咳嗽,喘粗气,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死前喜欢饮用脏水,鼻腔内流出浓稠的白色液体;发病初期有便秘现象,后期出现腹泻;75kg左右的病猪,少数有呕吐现象;临死前个别猪有神经症状,且抽搐而死。先以50kg左右的猪发病为主,后以20~40kg左右的猪发病为主。发病6天以来,死亡12头,死亡率为15.4%。  相似文献   

14.
我市江河乡某猪场突然暴发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水肿型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多种动物和人的重要病原菌,呈全球性分布.猪可受到多种沙门氏菌的感染,成为许多猪肉产品的感染源.因此,猪的沙门氏菌病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一小型猪场保育猪出现顽固性腹泻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解剖、细菌分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从发病猪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细菌,经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以及PCR扩增测序,发现分离菌为沙门氏菌。药物敏感性检测表明该菌对头孢曲松、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敏感,但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以及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耐药。最后就临床上沙门氏菌的影响、耐药性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猪圆环病毒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主要疾病,猪被感染后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疫苗接种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一些病原微生物之间混合感染,感染相当严重,常常会继发细菌感染。2019年6月,黑龙江省内某猪场出现猪圆环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导致仔猪相继出现死亡的现象。为减少经济损失,根据畜主送检的四头仔猪样本进行诊治。此次诊治为养殖场发病原因分析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分年龄、性别、季节均可发生,可表现为急性、慢性、不典型感染病程。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的1~4月龄仔猪发生的传染病,不分季节,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与猪瘟混合感染,则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准确诊治带来了难度[1]。2013年12月中旬,铁岭市某种猪场猪先  相似文献   

19.
猪圆环病毒2型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诸多规模化猪场断奶后仔猪出现全身消耗性综合征,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寒颤,下痢,体温升高等症状。发病猪的病变组织用PCR检测PCV-2为阳性,分离的细菌可于普通琼脂、伊红美兰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形态与组织触片镜检及生化反应特征与沙门氏菌一致,并可致死小鼠,仅对头孢唑啉呈中度敏感。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证实2型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2,PCV-2)和致病性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0.
张啸 《兽医导刊》2011,(9):73-74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猪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临诊表现为慢性腹泻,有时以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小猪,成年猪较少发病,故将其称为"仔猪副伤寒"。附红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