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和芝 《农业考古》2006,(6):328-331
近年来,我国大范围内悄然出现了农村外出打工女性的跨地区婚姻模式.本文认为,这种婚姻模式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反映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迁徙和婚姻变迁的规律.相对于传统农村的缺少流动和地域狭小的通婚范围,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引发的跨地区婚姻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婚姻的传统地域走向,其社会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既是预期问题同时也是现实问题。由于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婚配性别比失衡,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不仅已经出现而且会逐渐严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是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形成有生态、人口、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具有各方面的社会影响,对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发展趋势需要有科学预测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弱势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价的飞涨,婚姻支付成本急剧上升,这使得处于婚姻梯队底层的农村男青年的择偶困境更加凸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实地观察与随机访谈的方式对S村男青年婚姻成本进行调查,从婚姻支付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婚姻支付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以为改善当前婚姻市场中出现的农村男青年择偶困境以及巨额婚姻支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彩礼是我国传统婚姻的风俗形式,具有确认婚姻的作用。近年来,高价彩礼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高价彩礼更为盛行。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Y村彩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农村高价彩礼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提出农村高价彩礼治理对策,旨在倡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为农村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从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安徽省农村调研资料,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婚姻成本。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结婚年龄呈现低龄化,婚姻的消费支出代际支付较普遍;多数家庭因结婚成本较高,大量举债,因而步入贫困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婚姻成本提高不仅仅传统婚姻模式变迁表现,同时被动式婚姻也对婚姻成本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因素体现,生育政策制度压力导致农村性别失衡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成本提高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183例跨地区远嫁的农村打工女性的婚姻状况调查为基础,探讨农村打工女性跨地区婚姻稳定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同一个地区男女缔结的婚姻,地域差异给农村打工女性的跨地区婚姻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其婚姻的稳定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7.
面对婚姻危机 农村妇女为何无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很多男性“泥腿子”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在非农产业中逐渐生根发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然而,大多数农村妇女由于受生儿育女的拖累,不得不留在农村照顾老人和小孩,耕种承包地。这种长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事务分担模式,致使大量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婚姻危机。很多事实表明,她们在婚姻发生变故之时更多地表现出无奈与无助。  相似文献   

8.
农村婚姻登记工作中存在问题与有效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婚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作者针对当前农村婚姻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农村婚姻登记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愈来愈多的农村成年男性难以找到婚姻配偶,这必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剩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长期生育选择上的男性偏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村女青年婚姻选择外向性加剧、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务工行业性特征导致的婚恋机会较低等。农村剩男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如,加强生育观念方面的宣传教育,完善立法,重视女性权益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大龄单身男性的人数不断增多,为更好地了解农村大龄单身男性陷入婚姻窘境的具体原因,以蒙自市芷村镇S村大龄单身男性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后得知,受自然条件优劣以及各地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影响,该村适婚女性多嫁往平原地区亦或经济发展快、且教育水平高等地区,单身男性正面临一婚难求的婚姻窘境。再加上该村大龄单身男性经济实力薄弱且文化素质偏低,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婚姻市场中,其竞争力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早婚早育问题日益严峻。本文结合宏观和微观角度,探究农村早婚早育的婚姻稳定性问题,认为农村早婚早育具有不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婚后家庭关系紧张等破坏婚姻稳定性的因素。社会工作者则更多地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帮助其排解和释放内心压力,提升自我动力。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陕西省安康市贫困农村的贫困问题已逐步得到了缓解,但现阶段的工作还需要关注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问题。其婚恋困难表现为可婚配的女青年较少、婚姻花费昂贵、婚姻不稳定等方面,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单向流动和农村婚姻过于物化和商品化所致。贫困地区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导致大量单身群体出现、加剧农村贫困程度、不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增加贫困农村养老风险和冲击社会伦理道德等。要解决这一特殊问题,政府应积极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状况、引导正确的择偶观、鼓励农村青年学习知识和技能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提高其在婚配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一些人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出现扭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婚姻伦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婚姻作为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基石,庞大的农村剩男群体的出现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农村大龄剩男存在婚配问题的原因有性别比例失衡、经济状况不佳、结婚成本高昂、婚姻梯度挤压等,要解决大龄剩男的婚配问题,需要更新生育观念、完善立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倡导结婚新风尚、提升农村大龄青年的竞争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苏农村婚姻满意度调查数据,首先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江苏省21个县市婚姻满意度情况以及估算婚姻满意度分值,得出江苏省苏北地区婚姻满意度高于苏南地区。其次使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对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收入、学历以及配偶、子女、健康状况是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学历与婚姻满意度呈现负相关,其他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农民城市流动对其婚姻家庭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了 《甘肃农业》2006,(3):79-80
在90年代农村非农化背景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成为农村家庭婚姻变迁的主要外在推动力。在此外力作用下。农村的婚姻家庭出现了许多变化:家庭结构开始向多方向发展,传统的父系父权利家庭制度向平等平权的现代家庭制度转变,婚姻的自主性增强,通婚圈扩大,离婚率上升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农村的婚姻结识方式基本上有四种情况,即包办婚姻、媒人牵线、中间人介绍、自己结识。从上海郊区、河南省潢川以及黑龙江的下岬村的个案比较可以看出,自己结识配偶的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但比例不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结识方式差别比较大;男女的相识途径并不仅仅依赖经济的发展;男女相识的途径并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互相交织的。中国农村的婚姻结识方式的发展路径体现了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女青年的婚姻自主性出发,对一桩村内赘婚的诞生背景、过程、各方反应进行观察与描述,发现女青年的外出务工经历与经济上的自立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其因家庭结构而被传统习俗"注定"了的婚姻命运。男青年成为"上门女婿",既有其家庭原因,也间接受到当前农村建设政策的影响,婚姻成本的走高则是其最终决定因素。因此,虽受到社会环境变迁、个体流动经历以及当事人在此基础上对婚姻自主性思考的综合影响,但赘婚习俗仍在部分农村地区保持着较为强劲的传承惯性,这构成农民工城镇化和市民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文化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双重表达。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我国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彩礼是婚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对彩礼的诉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彩礼“水涨船高”的现象。为了研究彩礼不断增加的内在动机,采用了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分析、非制度因素以及路径依赖这三个方面都对彩礼增加产生了影响。为此,要解决农村地区彩礼增加的问题,就要对制度和观念做适当调整,同时,增强人们的婚姻责任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塑造良好的婚姻环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婚姻消费经历了一系列演变,逐步发展至今天成本畸高的现象。这其中有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有养老的隐性诉求方面的原因,有男女性别比失衡的因素,更有物价上涨的推动。婚姻消费持续增长势必对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2016年3月两会提出文艺界也需要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农村地域地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应对农村婚姻消费畸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