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桑蓟马种群动态,抽样技术及危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桑蓟马种群时、空动态及危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桑蓟马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虫口密度持续增长,高峰虫量叶随叶位上升而上升,具显著的分层危害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虫的抽样技术,给出了理论抽样公式和防治阈值确定上序贯抽样的应用实例。首次提出了危害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桑树上桑蓟马虫口密度的调查,明确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桑枝3~10叶位上,最高虫叶位随桑树的树势强弱而变化。桑蓟马虫口数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高温干旱期,桑蓟马虫口数量猛增,桑树受害最重;风雨有碍桑蓟马的发生,每次可减少桑蓟马21%~88%。通过田间调查,桑蓟马的主要天敌有:大草蛉、中华草岭、横纹蓟马及一些瓢虫和小蜘蛛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秋季桑蓟马为害后造成不同受害水平的桑叶饲育家蚕,研究了不同受害水平叠叶及其蚕茧的损失,建立了桑蓟马虫日指数与桑叶产量损失率和茧层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5.
漳州市香蕉线虫田间种群分布与消长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蒙自地区桑蓟马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蓟马在桑树上终年危害,摸清该虫在田间的发生危害规律,选择适合当地的抗性强的桑品种是提高桑叶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控制桑蓟马危害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调查结果表明,移栽稻田蜘蛛在分蘖期缓慢增长,拔节到齐穗期迅速增长,齐穗期后呈稳定增长,直播稻田蜘蛛消长曲线与移栽稻田一致,仅迅速增长期比移栽稻田迟10~15d,稳定增长期迟5~10d,移栽稻田蜘蛛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直播稻田。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用药时,由于田间环境和各种蜘蛛的发育阶段不同,对水稻后期蜘蛛种群优势种比例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玉溪市红塔区小叶榕(Ficus concinna)上的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的历期和年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红塔区小叶榕上完成1代夏季需要25~31 d,春秋季需要42~47 d,冬季需要54~60 d。随着气温的下降,各虫态历期也相应加长,完成1代的时间也随之延长,榕管蓟马在红塔区一年可发生8~9代,周年可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卵的发生表现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时间在7月中旬到10月下旬,第二个高峰时间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第一个高峰期发生数量大于第二个高峰期,其发生数量与温度关系密切,与降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西部干旱地区,柠条豆象、豆荚螟、柠条种子小蜂3种柠条种子害虫成虫期均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上旬;豆荚螟卵与柠条豆象卵出现于5月下旬,卵的数量增加高峰均在6月上旬;豆荚螟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柠条豆象和柠条种子小蜂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7月上旬,3种害虫的幼虫绝大部分进入老熟阶段.豆荚螟卵和柠条豆象卵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中、下部较少;萼筒外的柠条豆象卵量高于萼筒内,64.58柠条豆象卵位于萼筒外,35.42位于萼筒内;柠条豆象卵的孵化率呈逐日上升态势,7月上旬,柠条豆象卵死亡率达62.14;由6月上旬至6月下旬,豆荚螟卵的死亡率呈逐日增加态势,但因其全部位于萼筒之下,死亡率很低,6月下旬达到13.33.萼筒外柠条豆象卵的存活率低于萼筒内;萼筒外卵的孵化率和死亡率均高于萼筒内.  相似文献   

10.
桑蓟马为害对桑叶和蚕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桑蓟马为害对桑叶产量和营养物质及蚕茧产量的影响。通过虫日指数与各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桑蓟马的累积为害使桑叶重量降低,含水量减少,营养状况恶化,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等均随虫日指数增加而下降。以不同受害水平桑叶饲育的家蚕,各处理间三四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蚕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虫日指数的增加,家蚕发育历期延长,蚕茧产量呈对数函数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三组混配农药防治桑蓟马、桑粉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混配,进行三组混配农药防治桑蓟马、桑粉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混配农药20%佳禾定1000倍+10%大功臣10g/666.7m^2、80%敌敌畏1000倍+10%大功臣10g/666.7m^2、5%锐劲特1000倍+10%大功臣10g/666.7m^2对桑蓟马、桑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d防治效果为80%以上,药后3d防治效果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高产桑园的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桑树品种与栽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选择高产、丰产、中产的3种不同类型桑园,进行群体结构研究,较系统地调查了有效条、平均单叶叶面积及单叶重,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每公顷产桑叶45000kg桑园的群体结构特点,提出了高产桑园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14.
针叶小爪螨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取动态模糊聚类的方法,分析针叶小爪螨在五莲园艺场1991年年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针叶小爪螨在一年中分为6个状态,并简要阐明了各自特点,为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氟化物引起家蚕的组织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家蚕添食氟化物后体壁及中肠的组织变化,结果显示体壁及中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体壁上皮细胞出现空泡,严重在外表皮层出现沉积物,中肠病变更为明显,细胞层结构松驰,细胞内出现空泡,线粒体空化,内质网膨胀化,核膜退化,核质凝团状。本文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氟化物引起家蚕中毒的机制。为蚕桑生产中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田间调查与室内研究,组建了1986和1987两年褐稻虱田间第6代种群平均生命表.通过重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效果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响第6代种群变动的重要因子为自然天敌,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表的资料,把矩阵模型与差分方程结合起来,构造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逐日模拟褐稻虱的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实测值基本一致;同时又探讨了此模型与天敌作用模型的耦联模拟情况.由此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自然变温条件下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和发生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1987-1992年,在重庆北碚研究了桑红叶螨(朱砂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和建立了生命表。结果表明,桑红叶螨第7-8和8-9世代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6.02及5.79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川西平原水旱连作高产田作物群体生产力和复种模式。结果表明,麦稻两熟和麦稻秋玉米(或马铃薯)3熟制都可高产,产量分别为15217.5kg/hm ̄2,15740.25kg/hm ̄2和16557.0kg/hm ̄2。年光能利用率,经济产量分别为0.91%,0.94%和0.99%,生物产量分别为1.96%,2.29%和2.42%。每公顷产6000kg以上小麦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5~60,最高苗为692.65~769.12苗/m ̄2,经济系数为0.43~0.44。每公顷产9000kg以上水稻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7~8,最高苗为393.10~461.47苗/m ̄2,经济系数为0.48~0.49。在麦稻秋玉米中,每公顷产7500kg左右杂交水稻品种宜选用早熟类型,秋玉米提早育苗保证95~100天的生育期。秋马铃薯提前7~10天催芽,保证70天左右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氮、磷、钾化肥及农家肥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化肥是影响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磷肥对白背飞虱的发生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家肥和钾肥对白背飞虱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多施氮素化肥,即使配合施用较多的其它肥料,也不能减少田间虫口密度.较多的农家肥配合少量的氮素化肥,既可以减少白背飞虱田间发生量,又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家蚕的抗氟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家蚕幼虫抗氟中毒的抵抗能力,4龄>3龄>2龄。强抗原种杂变组成的杂种一代,抗性介于两亲之间,弱抗原种杂交组成的杂种一代,其抗性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现象,不同浓度的氟素对品种间的生长发育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说明了品种间的抗氟能力存在着差别;抗氟性与DNV抗性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茧质性状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抗氟性与蚕血中Ca~(2+)、Mg~(2+)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