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4.
间套作玉米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初,麦/玉/苕三茬多熟制就已成为四川盆地丘陵旱地的基本种植形式,对其研究频见报道,但对间套作增产机制,特别是对间套作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的系统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在重庆市作物所设置了不同规格,不同作物组合的间套作试验,其目的就是从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的机理出发,弄清间套作增产的原理,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育苗移栽春玉米高产的生态与生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塑料拱棚,人为创造与控制玉米幼苗生长需要的微生态条件,可使冷凉地区春玉米提前15 ̄20d播种,提早20 ̄30d出苗,有效积温增加100 ̄180℃,光照增加200h,灌浆时间延长10d左右,光能利用率是常规栽培方式的1.26倍,移栽春玉米株高降低13 ̄35cm,穗位下降15 ̄32cm,结合定向移栽,可增加种植密度10% ̄15%,最大叶面积提早呈现10d,全生育期总光合势提高约10%,灌浆期间,C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生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生理生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产量效果。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贮水量,促进土壤深层贮水向表层富集,加快了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运转;(2)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热量损失,增大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同时也利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作用;(3)地膜覆盖可大大地提高粮食产量,氮肥肥效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麦棉套作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小麦株高,根系数量,干物质积累,小麦根系活力等指标前期单作强于套作,后期套作优于单作;小麦光合速率单作强于套种;套作小麦产量与单作比,有优有劣,3:1式增产1.16%,3:2式、4:2式、6:2式分别减产24.43%、20.82%、18.52%。4种套作模式比较,各项指标以3:1表现最佳,其边际效应最好,补偿作用也最大,还有一定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0.
枇杷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枇杷是我国一种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水果,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枇杷的叶、花、果和核均可入药,然而由于化学成分不同,导致其药理各不相同。对枇杷各部分的药用价值、有效成分的药学原理以及经济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吨粮田立体种植作物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吨粮田在立体种植条件下,自然地增加了受光面积,延长光合规模周期,使生理、生态和物质代谢产生了明显的优势.建造了大量的光合产物,促进生长中心较早较快地向果穗转移,延长产量形成期,创造良好的高产生长规律,为在热量资源种一季有余、种两季不足的地区建设吨粮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旱地谷子集水保水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地膜覆盖与保水剂两种集水保水技术集成应用,观测了抽穗期不同处理谷子光合作用日变化,分析了不同集水保水技术对产量和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存在“午休现象”,两种覆膜方式结合使用保水剂的处理使这种趋势有所减轻;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气孔导度以上午8:00最高。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处理表现出一定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平膜方式与垄沟方式分别较露地栽培增产78.98%、60.12%,保水剂使用较不使用平均增产7.66%,季末垄膜沟植有较好的水分效应,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平均较对照增加59.9 mm。 相似文献
13.
株型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及抗逆性有密切关系。株型改良过去曾对水稻育种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还将对水稻育种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水稻团队相关工作,从株型的概念、株型育种研究简要回顾、株型生理生态与遗传基础等方面综合评述了水稻株型研究进展,还讨论了水稻株型相关领域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最新研究结果,解析群体与个体、个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优化组合模式,明确生理生态基础及其分子调控网络并付诸株型育种实践,有望实现更高水平上全方位的水稻“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14.
15.
以宁海白枇杷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保鲜贮藏效果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定白枇杷不同处理在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酸含量的变化,探讨白枇杷的最佳贮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种子成熟采收时含水量高达58.7%,其中子叶含水量为55.3%,胚轴的含水量为73.2%。新鲜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为90%和0.81。轻度脱水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但随着脱水程度的不断加深,子叶和胚轴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和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增加,种子活力迅速降低。当子叶和胚轴的含水量分别降至35.5%和28.0%时,种子发芽力完全丧失。枇杷种子脱水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脱水劣变过程中,发生了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使膜脂含量下降,膜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至种子活力丧失。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盐害下不同黄秋葵品种苗期生长的差异,以2个黄秋葵品种皇星五角(HXWJ,耐盐型)和绿新五角(LXWJ,盐敏感型)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浓度Na Cl(0,80,160 mmol/L)、不同胁迫时间(25,50 d)对黄秋葵植株苗期生长及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提高、胁迫天数的增加,黄秋葵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鲜干质量、细胞膜稳定指数(CMSI)、K+含量,K+/Na+比呈下降的趋势;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Na+含量逐步升高;盐胁迫下黄秋葵幼苗鲜质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干质量,茎叶下降的幅度大于根系;胁迫至25 d,黄秋葵叶片和根中SOD、POD活性随Na Cl浓度增加逐步升高,胁迫至50 d,2个酶活性随Na Cl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整个胁迫过程中,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鲜干质量、CMSI、K+含量,K+/Na+比含量的降幅及MDA含量的增幅均为HXWJLXWJ,表明苗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细胞膜稳定性及K+含量是耐盐性黄秋葵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