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人工和天然思茅松桩和段木为寄主的茯苓生长状况,以期更好地了解对茯苓生长状况有影响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人工茯苓生长条件,来提高茯苓产量。实验通过设置4个样地两组对照,每个样地栽培两窖和一株树蔸,每窖设置3根段木,通过引种茯苓,精心培育近1 a,并在采收时记录鲜重,对比天然和人工植苗、坡向、树蔸和段木直径等对茯苓产量的影响。得出结论:(1)同一径阶的树蔸和段木,起源为天然的产量高于人工,但随着径阶的减小,天然和人工产量的差值越大,但当树蔸和段木直径大于20 cm时,起源对产量的影响较小;(2)东南向相较于南向,更适合茯苓生长;(3)径阶相近的段木和树蔸,树蔸的产量远大于段木。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林分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24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林木径级结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林木径级呈现出小径级木(612cm)所占比例较大,大径级木(2612cm)所占比例较大,大径级木(2636cm)及特大径级木(≥38cm)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低海拔、低密度下样地林木径级结构呈现不规则状分布;随海拔高度和密度的增加,林分内小径级木所占比例大体呈逐渐增大,大径级木及特大径级木所占比例逐渐减小的趋势,林木径级结构均呈现反J型分布;对林木径级分布状况采用线性函数拟合,三次函数能很好的拟合呈反J型分布的林木径级结构;林木平均胸径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3,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胸径与海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8,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藤本植物过度干扰对次生林群落恢复演替的影响,采用样线+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五指山市低海拔次生林中阳坡的藤本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五指山市低海拔次生林中共有藤本植物19科25属31种,以木质藤本占明显优势,主要藤本植物为金钟藤、葛、榄形风车子、锡叶藤等;小径级(D0.5 cm)藤本植物数量较多,且随着藤本植物径级的增加,数量明显减少;阳坡条件下,主要藤本植物在垂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支持木胸径大小与攀附藤本植物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藤本植物对支持木最主要的危害方式为盖幕(84.43%),其次为攀缠(25.26%)。说明研究区藤本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小径级木质藤本的大量存在可能会严重阻碍该区域次生林的正常恢复演替。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茯苓袋料栽培应用于马尾松幼林地套种,以期达到茯苓丰产和马尾松幼林生长加快的双重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2年生和3年生幼林中套种茯苓,单个菌袋平均鲜茯苓产量高于旱地种植产量,在种植密度11 250袋·hm~(-2)情况下,鲜茯苓产量达到33 694 kg·hm~(-2);套种茯苓的3年生马尾松幼林,植株高、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5.9%和60.8%。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种配方栽培桦褐孔菌进行比较试验,发现配方2桦木屑+杂木屑培养基接种后菌丝长势最快,菌丝长满袋时间最短为27 d,在接种后55 d最先形成菌核,形成菌核数量最多为215个,菌核大而坚实,成熟菌核呈圆形,结瘤厚且最大,菌核直径为5.6 cm,最大菌核干重最重为0.72 g,每袋干重产量为65.2 g,每袋湿重产量为247.8 g,干湿比为1∶3.8,生物学转化率为33.0%,菌核颜色为黄褐色。配方1桦木屑培养基和配方3杂木屑培养基在接种后满袋时间、形成菌核时间、菌核大小和产量等差异较小。综合各种因素在日后桦褐孔菌栽培中可选用配方2桦木屑+杂木屑培养基,杂木屑资源丰富,可以部分替代桦木屑,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的"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评价了不同抚育强度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的郁闭度由大到小,重要值增大(0.300~0.708),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上升;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各群落总体上均呈现出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趋势,但以中、低郁闭度群落演替趋势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以丝栗栲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次生林,在两次弱度间伐(TCR处理)、两次强度间伐(TCQ处理)和不间伐(TCK处理)不同经营措施下,林木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差异,分析了林木径级(高度级)与株数分布曲线。分析结果表明:TCK处理无论是径级结构还是高度级结构,林木都比较集中在低级别范围分布,林木径级(高度级)与株数分布均呈倒"J"型,具有充沛的后备资源。TCQ处理林木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趋向于高级别分布,保留木径向生长和纵向生长都得到提高,林木径级(高度级)与株数关系呈正态分布,单峰偏右,适合大径级用材林的培育方向。TCR处理林木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介于TCK和TCQ处理之间,较适合培育中小径级食用菌专用材。  相似文献   

8.
速生人工林桉树原木生长应力大、径级较小,在锯解过程中易产生端裂和翘曲,在干燥过程中容易出现皱缩、开裂等缺陷,同时,还存在小径级原木出材率低、干燥板材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翻转下锯法、自然气干+窑干+喷蒸调湿处理的联合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宁波天童林场双峰山檫木、小叶栎混交林主要树种种群55 a的数量特征、径级结构、生长规律和优势木生长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檫、栎混交林胸径大于5 cm的成树密度在1973、1990、2015年3次调查中呈逐年递减趋势,这种降低主要是檫木个体死亡造成的;而林木总胸径断面积和林分蓄积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是栎木和其它存活个体生长的结果。从1973—2015年,檫木种群的优势度由大变小,其径级结构已为间断的单峰衰退曲线;栎木种群则由小变大,径级结构呈间歇型,已产生2代更新。树种生长规律分析显示,檫木幼林速生持续期短、生长量低、衰老早、立木蓄积量低;栎木表现幼林速生持续期长、生长量大,干材连年生长量大、时间长、蓄积量大。优势木特征分析表明,近熟人工混交林中,占总数20.9%的大径级栎木已提供了84.5%的蓄积量。从森林经营的角度看,栎木不仅是一个适生的优良造林树种,且可培育大径木。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五指山市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五指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6060938.32 t,平均碳密度52.22 t·hm~(-2);各乡镇、林场、农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碳储量与面积大小不成正比;乔木林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林一般用材林林化工业原料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药用林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樟树林杂木林阔叶混交林松类杉木林热带林桉树林;天然林人工林;过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低郁闭度;自然度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11.
采伐方式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3种采伐方式(重复采伐、径级择伐和采育择伐)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采伐后(20~25年)的山地雨林恢复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小径级(胸径<10cm)的长寿命先锋种增加;与老龄林相比,径级采伐和采育择伐没有增加伐后林中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3种采伐恢复林中幼树和小树的物种累积速度低于老龄林;森林采伐后恢复群落中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老龄林,但胸高截面积显著低于老龄林;伐后林群落中胸高截面积减少最多的为采育择伐,其次为径级择伐和重复采伐;森林采伐恢复群落内长寿命先锋种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和胸高截面积均增加,而后期耐荫种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采育择伐在短期降低了森林木材蓄积量,但没有显著改变群落中功能群组成,因而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枯立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枯立木的数量及空间结构特征,探究枯立木形成的原因,为樟子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设置2块1 hm~2的大样地,用全站仪对样地中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立木进行定位并进行全面调查;对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枯立木的数量特征及径级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表达林分中枯立木微环境的活立木比的概念,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分析方法,对枯立木与其最近4株相邻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块不同密度的樟子松天然纯林下更新幼苗和枯立木数量相差较大,密度较小(样地1)的样地更新幼苗和枯立木较少,而密度较大的样地(样地2)中枯立木达到200棵,林下更新幼苗数量达到15 280株·hm~(-2);樟子松天然纯林样地内枯立木主要以小径级木为主,胸径集中在11 cm以下;样地1枯立木径级连续分布,幅度较窄;样地2中的枯立木径级幅度较宽,但在20 22 cm缺刻,有2株大于23 cm的枯立木;2块样地中枯立木的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样地1中枯立木周围的4株相邻立木大多为活立木,且胸径较枯立木大;样地2中,只有一半的枯立木周围的最近4株立木为活立木,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枯立木胸径不是最小的,枯立木有连续分布的现象。2块样地中枯立木的角尺度-大小比数二元分布特征的差异不明显,而角尺度-活立木比二元分布特征和大小比数-活立木比二元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样地1中枯立木的最近4株随机分布于其周围的相邻木为活立木且胸径大于枯立木的比例明显高于样地2,而枯立木最近4株随机分布于其周围的相邻木有枯立木的比例明显小于样地2。[结论]樟子松天然纯林枯立木以小径级林木为主,枯立木的数量与林分密度相关,林木竞争是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密度过大也会产生病虫害,因此,对天然樟子松纯林要进行适度经营,保持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3.
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其它经营措施相同条件下,分析了10年生金佛山方竹低产人工林中l500~2500株/0.07hm2(D1)和2500~3500株/0.07hm2(D2)2个密度等级的笋产量变化。4年改造期内,金佛山方竹人工林毛笋和净笋产量逐年增加,D1密度等级比D2密度级的毛笋和净产量高,部分不同密度等级间和同密度等级不同年度间的毛笋和净笋产量差异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显著。毛笋产量和净笋产量同竹林平均地径和高度以及整齐度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同密度和均匀度呈负相关,其中密度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同0.0~2.5cm间的径级株数呈负相关,同2.6~5.0cm间的径级株数呈正相关,同部分径级株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竹林中大径级株数越多,毛笋和净笋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间伐强度材种出材量和经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磉下林场10年生杉木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1996年10月结束,历时20年.采用定位研究,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揭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材积依照径级的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有一个峰值,偏向小径级位置.林分大径材材积及其比例随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小径材则相反,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材积无显著性差异.林分活立木出材量大致占总出材量90%~95%,间伐木和枯损木约占5%~10%,间伐不能有效提高林分总出材量及伐后20年间定期增加值.强度间伐能比对照极显著增加大径材出材量,小径材则相反,中度和弱度间伐大径材出材量比对照也有显著增加,但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出材量无显著性差异.30年生林分总产值、活立木产值及其20年间定期增加值均以强度>中度>弱度>对照;强度间伐极显著大于对照,中度和弱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间伐林分活立木产值及其定期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的原因系大径材产值增加的结果.伐后20年间,依照林分年平均产值及其定期年平均值的变化,从经济上分为4个时期,即上升期、高峰期、高峰延续期、下降期.研究提出以木材产品市场价值及其相应经济效果确定杉木林主伐期,可望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并以此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主伐期:对照24 a、弱度和中度30 a、强度30~35 a.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濒危植物藤枣的生境与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藤枣生境及其种群数量、分布、结构及更新等特征。[方法]在藤枣主要分布地设置5块20 m×20m的调查样地,记录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植物的物种名称、高度、胸径、及样地的郁闭度、海拔、坡度、裸岩覆盖率、距河流距离、土壤等环境因子,同时在样地中调查藤枣种群特征,分析藤枣藤枣生境地的林分因子、群落特征、生境特征及种群数量与更新。[结果]表明:藤枣生境地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平均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分别为11.98 m、15.13 cm、41.42 m2·hm-2和1 205株·hm-2。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为35.2,群落类型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大小级结构上,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在第Ⅱ高度级和径级内,但第Ⅴ(H≥30 m)高度级和第Ⅵ(DBH≥100 cm)径级均有物种和个体分布。藤枣生境地平均海拔高度为1 107 m,坡度为陡坡,坡向则多数为阴坡,处坡下位置;林分郁闭度仅为76%,但距河流较近(31 m),并伴有一定的裸露岩石;土壤接近中性(p H=6.2),养分条件较好。在5块调查样地(面积20 m×20 m)中,共有藤枣28株,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28株藤枣平均长度2.39 m,平均基径仅为0.74 cm,平均胸径为0.41 cm。其中,更新幼苗(H33 cm)为3株,占藤枣总株数的10.71%。[结论]藤枣分布地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较高,树体较大,单峰曲线是其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在不同高度级和径级内的分布形式。生境地环境以高温高湿为主,土壤养分条件较好。28株藤枣分布于19个样方,多数为单方单株分布。藤枣幼苗数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群落动态变化长期研究,为森林保护、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6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对每木进行编号、挂牌,调查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及位置坐标等信息。2012年进行复测,比较分析16年来乔木层胸径≥10 cm树种的群落动态变化。【结果】群落中常绿和落叶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从1996年54.97%和45.03%变为2012年的62.81%和37.19%;群落科、属、种组成从1996年24科34属40种变为2012年29科40属48种,16年来,树种退出3科5属6种,新增8科11属14种,其中,退出的偶见种(总株数1~3)占66.67%,新增的偶见种占92.86%;群落总株数从553株增加至597株,累计死亡191株,累计更新235株;群落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从1996年的40,0.72,3.98和1.03变为2012年的48,0.88,3.88和1.05;群落中1996年和2012年小径级(DBH20 cm)的个体数量分别占49.55%和55.11%,死亡率25.73%,中径级(20 cm≤DBH60 cm)分别占47.92%和42.88%,死亡率22.89%,大径级(DBH≥60 cm)分别占2.53%和2.01%,死亡率7.69%,径级结构总体变化不大,均呈倒"J"型;群落平均树高由1996年11.47 m下降为2012年9.47m,树高10 m个体比例由50.27%降为36.01%,总体树高频度呈正态分布。【结论】16年来该群落仍保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外貌,但常绿树种株数占比有明显增加趋势,落叶树种株数占比有明显减少趋势;群落优势种除交让木株数和重要值显著增加,其他树种变化不明显;但群落中偶见种进入和退出变化很剧烈,达原群落树种总数50%,偶见种是引起群落乔木层物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群落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增加明显的主要原因;中小径级个体间竞争剧烈,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资料,以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活枝为研究对象,探讨同一树木的不同龄阶的枝生长规律,同一林分不同大小树木枝生长的规律,以及不同林分条件下枝生长的规律。结果表明:单株树木枝条长度总生长曲线呈"S"形,连年生长在生长初期达到一最大值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同一林分中,枝条总生长随着枝龄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不同年龄相同密度林分中,年龄较小的林分枝长连年生长要比年龄较大的树林增长快一些;在相同年龄不同密度林分中,密度较小的林分比密度较大的林分枝长总生长及同期连年生长要快一些。  相似文献   

19.
以鄂西南鹤峰县鹅掌楸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分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和林分非空间结构 (径级结构、树高结构、重要值)的研究与分析,直观地反映其林分结构的特征,查清该区鹅掌楸种群的发展现状,为鹅掌楸 天然林的合理保护与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在鹅掌楸天然林集中生长的代表性地段建立 17个 20mx20m调查样地,进行 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应用 Excel2019、Winkelmas2.0软件对样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鹅掌楸 天然林中共 73个树种,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生长处优势地位( =0.17),种群整体呈轻微聚集分布(为 0.56),同 时该种群在林分中呈现极强度混交状态( =0.85):种群整体径级、树高分布都呈右偏正态分布,小径级林木株数很少, 种群整体呈现稳定型一衰退型 。FSI均值为 0.82,FSD 均值为 0.30,林分空间结构为接近于理想状态(41.18%)或达 到理想状态(58.82%)。鹅掌楸天然林处于演替后期,林分结构整体上较为理想,可对处于聚集分布的林木进行适当调整, 辅以 一定人为促进更新的措施,促使鹅掌楸林分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丁岙杨梅初结果树结果枝短截修剪的保果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丁岙杨梅进行了结果枝短截修剪保果试验,结果表明:着果的长果枝比例由自然状态下的21.3%提高到84.4%,着果的中果枝比例由52.9%提高到92.6%;结果枝短截修剪有增加早期幼果大小的效应;硬核期幼果大小的总趋势是:剪去1/5花芽量的轻短截修剪剪去2/5花芽量的中等强度短截修剪剪去3/5花芽量的重短截修剪对照;在丁岙杨梅开花前至初花期,对长果枝、中果枝进行轻短截修剪,分别剪去中果枝和长果枝1/5的花芽量,以去除长果枝、中果枝顶端的叶芽,能达到解决果梢矛盾、提高着果的结果枝比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