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茅松高产脂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40个思茅松高产脂无性系产脂力测定的结果表明,所有无性系的产脂力均大于对照,较对照产脂力平均提高迭210%;无性系间产脂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其遗传力为0.83。初步筛选出8个高产脂的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产脂力的对照遗传增益为281%。  相似文献   

2.
高、低产脂思茅松树脂道的解剖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观察高、低产脂思茅松枝干、针叶树脂道直径、外鞘细胞和分泌细胞个数及树脂道的数目,结果显示高产脂枝干中的树脂道个数和分泌细胞个数明显高于低产脂;并且产脂力系数越大,其树脂道数目和分泌细胞个数也最多,反之亦然。这说明树脂道的数目和分泌细胞数目,尤其是树脂道的数量决定了产脂力的大小,而树脂道的大小和外鞘细胞数目对其产脂力影响并不大。因此,以树脂道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衡量产脂力,对于高产脂类型思茅松的早期选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历时五年的研究认为:思茅松采脂强度与产脂量成正相关,与树木生长成负相关,而且对材积生长的影响大于对产脂量的影响。在生产中选择采脂强度时,应根据各林分不同的经营目的而定:在近成过熟林中采脂的割面负荷率以40%为宜,短期采脂林区不宜超过60%,割面负荷率80%的强度在生产中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4.
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个3年生的高产脂思茅松嫁接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抗松梢螟能力、针叶叶绿素含量及产脂力5个指标为分类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的可变类平均法进行无性系的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把无性系分成3类,初步评选出生长最好、抗松梢螟能力较强、产脂力最高的6个优良嫁接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树脂道数量与产脂力回归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5个思茅松高产脂嫁接无性系的树脂道个数进行测定,并对其与产脂力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树脂道个数与产脂力的相关关系较为紧密,经过对18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得出树脂道个数与产脂力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a+becx。  相似文献   

6.
李明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Z1):186-187
一般思茅松产脂量的采割测定要在种植10a以后进行,但项目5a内鉴定验收,特设置此种植3a就采割测定其产脂量的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未到采脂年龄的思茅松存在产脂高低的差异,可以在幼林时判定产脂量优劣.  相似文献   

7.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再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原最适区所评选出的89株思茅松高产脂优树中的40株优树建立其嫁接试验林的方式,通过对此高产脂优树嫁接子代林的产脂力、林木胸径生长力及抗虫害能力作测定、分析,而进行了思茅松高产脂优树再选择的研究.经此再选择,基本确定了13株值得推广利用的思茅松高产脂优树,其产脂力比普通思茅松林木增产3倍以上,林木的年均胸径生长大于1 cm,抗虫率高于56 %.  相似文献   

8.
脂材兼用型思茅松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出脂、材兼用型思茅松无性系,进行无性系繁育及推广种植,同时为下一代育种群体补充育种材料,本研究通过对17 a生的40个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的生长及产脂力测定,分析其生长、产脂性状变异规律,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显示:产脂力及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63.06%及35.56%,其产脂力和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无...  相似文献   

9.
李明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Z1):101-102
由于思茅松产脂量个体间差异大,通过高产脂良种选优,采其优树种子建立采穗园,再用其穗条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扦插,生根率可达76%,平均生根数达9条,可以运用此项技术把高产脂遗传材料转化为苗木,推广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脂量云南松树脂道解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高产脂云南松的早期选择指标,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海拔、不同产脂量云南松的针叶、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性树脂道特征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高产脂与低产脂云南松的针叶树脂道个数、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韧皮部树脂道大小及单位长度树脂道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不同海拔之间无显著差异;高、低海拔高产脂云南松针叶树脂道数量分别比低产脂的高38.89%、30.34%,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分别高58.06%、48.48%,韧皮部树脂道大小分别高32.20%、29.73%,韧皮部单位长度树脂道数量分别高21.95%、38.51%.说明针叶树脂道数量、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及韧皮部树脂道大小3项指标,也可作为云南松产脂力评价的部分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松脂是思茅松产区林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各生物环境因子与产脂量关系的分析研究,泌脂量除受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海拔、林分密度、林龄、林分胸径的影响。产脂量随海拔、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胸径的增加而增加。分别海拔、林分密度,林分年龄、胸径和四个因子建立的预测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均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高产脂家系的产脂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湿地松高产脂家系的产脂量与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家系的产脂量严格受遗传基因的控制。试验得出最佳家系,401与400系号其产脂增益分别为对照的157%与140%。  相似文献   

13.
采脂间隔期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的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采脂间隔期对马尾松产脂量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间隔期1天,增产41.3%;间隔期2天,增产55.3%;间隔期3天,增产64.0%。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马尾松优树产脂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个不同地域的马尾松林分中选择79株高产脂类型的马尾松优树进行产脂力分析,结果表明:产脂量与割沟负荷率、树冠及树皮厚度相关,特别是树皮厚度对产脂量影响最大;不同产地优树的产脂力系数不同,而对照树的产脂力系数基本相近;松树的产脂力与边材中树脂道的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数量和直径腔大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40个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的松脂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气-质联用仪对5年生试验林中的40个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及1个普通思茅松(对照)林木松脂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林木松脂化学组成中的异海松酸含量约为普通思茅松的6倍,其可作为高产脂思茅松选择的一项参考指标.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林木松脂中松节油的化学组成变异丰富,可将其分为高α-蒎烯、高β-蒎烯和高△3-蒈烯3类.据此初步评选出18个高α-蒎烯类型、10个高β-蒎烯和10个高Δ3-蒈烯类型的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  相似文献   

16.
17.
竹节解剖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6种竹子节的解剖构造进行了观察,并将节部的构造与节间的构造进行比较。在节部,维管束大量分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象竹秆节间中那样的典型的维管束结构消失了。维管束的侧鞘通常发育很差或不发育;丛生竹维管束两极的分离纤维束不复存在。原生木质部的侵填体不仅发生在散生竹类,而且也发生在丛生竹类。后生木质部已不再有2个大型的导管组成,而由大量的大小不等的导管组成。为了适应水分及养分的横向转运,原生木质部的导管常具分叉,后生木质部的导管则具多个穿孔;韧皮部筛管分子的侧壁上分布了大量筛域,在韧皮部分叉处,大量细长的线形韧皮薄壁细胞形成纺锤体状的迭生构造。基本组织细胞的形态极不规则。纤维的平均长度要较节间内的短得多,其尾端通常圆钝,有时具长的分叉,部分纤维细胞内有内含物。通过连续切片的观察,重建了维管束在节部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省景谷县高产脂思茅松研究基地,对思茅松脂用林进行了密度控制栽培试验,通过开展试验,连续五年对树高和胸径进行年终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最后总结出脂用林思茅松在密度控制方面应该选择3m×3m的密度。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材树脂含量与其解剖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尾松不同高度树脂道比量、大小等解剖特征及对应高度、径向的树脂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马尾松树脂含量与马尾松树脂道比量、大小及二者积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组织比量分别是3%、2.667%和2.701%;树脂道的直径分别为136μm、141μm和144μm。树脂含量在径向由内向外大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树脂含量与树脂道比量和直径的乘积相关性最高:y=-7.346x2+64.199x-126.67(R=1);与树脂道组织比量1%相关性较高,y=5.659 ln(x)-1.530(R=0.84)。  相似文献   

20.
对7年、10年、12年和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产脂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树龄的马尾松,单株采脂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但相同径级的马尾松,植株的产脂量并不会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变化;7年、10年、12年和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产脂量分别为1.35、4.49、9.16和17.11 kg/(天·hm2),随着林龄的增大,单位面积可采脂植株数量和较大径级的植株数量以及单位面积产脂量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